《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563155 上传时间:2023-08-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师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什么: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背诵名句名段。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深刻道理。3、学习课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详略得当的写法。怎么学:一、引导预习,自主质疑1、借助课本注解、学业质量模块测评及其他工具书,掌握重点词句,理解文意,了解作品及作者并批注在课本相应位置。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了解课文大致内容。3、预习中我的疑难与困惑。二、互动探究,展示交流(一)基础积累1、整理本文实词的一词多义:道: 有碑仆道 何可胜道也哉 道芷阳间行 传道授业解惑 于是废先王之道 策之不以其道 文: 其文漫灭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文过饰非 得: 不得极夫

2、游之乐也 此余之所得也 往往有得 未得与项羽相见 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 非常之观 胜: 何可胜道也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2、归纳本文的古今异义词:非常之观 古义: ;今义:副词,十分,很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 ;今义:另提一事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今义:基数词,国庆节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 ;今义:就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 ;今义:在某方面有较深学问的人3、总结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始舍於其址 名之曰“褒禅”。 有泉侧出 问其深 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而其见愈奇 则其至又加少矣 火尚足以明也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常在於险远 后世之谬其传 4、解释下列加点虚词乃

3、: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良乃入,具告沛公 质于齐,兵乃出 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吴广以为然 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 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其下平旷,有泉侧出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孰能讥之乎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相: 无物以相之

4、悔相道之不察也 儿已薄禄相 及时相遣归 而: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4、整理本文存在的特殊句式:、省略句:而卒葬之(“葬”后省略“于”)有碑仆道(“仆”后省略“于”)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以”后省略“之”)有志矣,不随以止也(“随”后省略“之”)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后省略“之”)然力足以至焉(“焉”后省略“而不至”)、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表示判断)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表示判断)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表示判断)此余

5、之所得也(“也”表示判断)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关系的判断句)、状语后置: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这两个句子都是“于”和它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文言固定句式: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二)文本探究(小组合作,探讨交流,要求结合原文,具体分析)1、游记类散文的特点是通过记叙或描写游历时所见山川风物来抒发情感或发表议论。此文中,哪里是记叙?叙写了什么?哪里是议论?讲了什么道理?完成下列内容。 (1)、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全文五段,可以

6、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写,这是文章的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二层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二层第三部分(2)、 研读第一段学生齐读第一段,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 者 认 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3)、 研读第二段先点名诵读第2段,然后齐读,思考:此段中用对比手法介绍了前后两洞,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从那些方面进行了对比?作用是什么?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前洞“ 记游

7、者甚众 ”与 后洞“ 来而记之者已少 ”、“其 至又 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通过这些对比,下文转入议论便水到渠成,有了很好的伏笔。(4)、研读第三、四段用原文填空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这是全文的重心,段首一句承上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以古喻今,可见今人若要有收益,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因为 要看到这种奇景异观,只有具备 、和可以辅助的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而在这三个条件中,是最根本的,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便是作者游览华山的心得体会,它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

8、思想内涵第4段,与第1段仆碑和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第三、四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5)、读第5段,游记的结尾,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 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6)小结: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本文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

9、文章前面,后面,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的基础和事实依据;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3、归纳本文主旨这篇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

10、取”的态度。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4、此文在内容剪裁上有什么特点?对自己的写作有什么帮助?三、疑惑展示与探讨(针对预习或互动中的疑难重点探究)四、自我总结织网五、对点训练、迁移提升 (一)按原文填空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 ),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 ),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尽吾志也,( ),( ),()?此余之所得也!(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豕涉河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译文: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夏到晋国去,路经卫国时,听到一个人正在读史书:“晋国的军队三豕涉河。”子夏就去纠正他:“你读错了,不是三豕是已亥,因为已与三、亥与豕字形相象。”后来那人到晋国核对,晋国军队果然是已亥年过的河。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人们就往往用“三豕涉河”或“三豕渡河”,来形容文字上出现错别字而且错得很可笑的情况。 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