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探测习题解答6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7558583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辐射探测习题解答6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核辐射探测习题解答6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核辐射探测习题解答6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核辐射探测习题解答6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核辐射探测习题解答6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辐射探测习题解答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辐射探测习题解答6(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习题答案1.计算210POOOODOO粒子(E=5304MeV)在水中的射程。答:先求粒子在空气中的射程R=0.318E1.5=0.3185.3041.5=3.88cm0A=01A010R1R0对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或混合物,因为与入射粒子的能量相比,原子间的化学键能可以忽略,所以其等效原子量式中n为各元素的原子百分数。i对空气而言,A=3.81,在标准状态下,0=1.22610-3g-cm-3,所以0对水而言在水中的射程2.已知答:所以3.试计算答:4.计算R二3.210-4A=工nAiii=2=31316=2AR=3.210-4一R01MeV质子在某介质中的电离损失率为Sion,Si

2、on,pz2v2二3.210-423.88二24.8pmA,求相同能量的z2pv2pSz2-mE=16Az2-mppEp44粒子的电离损失率。11=16137CsE二662KeVion.射线发生康普顿效应时,反冲电子的最大能量。hv0.662Ee,max1+mc22hv1+0.5112x0.6620Cs的射线对Pb,Fe,Al的原子光电吸收截面及光电子能量。从中可得到什么分别为khv规律性的启迪?已知=0.478MeV答:Ms的射线能量为88.001KeV,7.111KeV,1.559KeV。=0.662MeV,ph对Pb,Z二82,“16.62510-25Z5137丿=1.3310-32Z5

3、cm2=88.001KeV=1.3310-32(82=4.9310-23cm2phE=661.661-88.001=573.660KeVe#对Fe,Z26,=7.111KeVQ1.33x1032x(26)5=1.58x10-25cm2phE661.661-7.111654.550KeVe对Al,Z=13,=1.559KeVQ=1.33x10-32x(13)5=4.938x10-27cm2phE=661.661-1.559=660.102KeVe5. 试证明y光子只有在原子核或电子附近,即存在第三者的情况下才能发生电子对效应,hv而在真空中是不可能的。答:对y光子能量E=hv;动量y2mc20由

4、能量守恒,有hv=T+T+2mc2=2mc2=e+e01-hv所以m=vP=2mv=hvc22c2由此得到电子对的总动量可见,PP,过剩的动量必须由原子核带走。y第二章习题答案1. 为什么射线在气体中产生一对离子对平均消耗的能量要比气体粒子的电离能大?答案:射线与气体原子或分子的作用过程中,除使气体原子或分子电离外,还可使其激发而损失能量,这部分能量包括在产生一对离子对平均消耗的能量中。2. 设一由二平行金属板构成的电极系统,极间距离2cm,内充氩气1.5大气压,二极板上加了1000伏的电位差。问正离子A+由正极表面漂移到负极表面所需时间为何?答案:正离子的漂移速度u+=漂移时间._10002

5、cm2-atn=1.37x1.5sVcmatm=4.57x102cms=du+=24.57x102=4.37ms#I+(t)、3. 计算出如图所示电离室中在(a)、(b)、(c)三处产生的一对离子因漂移而产生的I-(t)、Q+(t)、Q-(t)以及Q+、Q-分别为何?(假定所加电压使电子漂移速度为105cm/s,正离子漂移速度为103cm/s)。答案:对平板电离室而言”/、Neu+”/、Neu-_I+(t)=;I-(t)=(在这里N=1)。dd#对(a):I-(t)=叫=0;Q-C)0;Q一二0。d对(b):euI(t)eud1.6x10-19x103I(t)0Q+(/)=0.8x10-16x

6、t0.8x10-16AQ+0.8x10-16x2x10-31.6x10-19(C)e(0t2ms)。(t2ms)。eu-八d1.6x10-19x10520.8x10-14Aeu+I+(t)d1.6x10-19x1030.8x10-16AQ-C)=0.8x10-14xt(01ms)(010ps)#eQ-0.8x10-14x1x10-50.8x10-19(C)2Q+(t)=0.8x10-16xt(01ms)Q+0.8x10-16x1x10-30.8x10-19(C)对(c):I(t)eu0;Q+(t)0;Q0。deu-1.6x10-19x105I-(t)0.8x10-14A(0t20ps)。Q+C

7、L0.8x10-14xt(t20psd。4. 画出下列各种输出电路的等效电路,并定性地画出输出电压脉冲形状,标明极性及直流电位。#r丄牛-uMDnu4fflfyI#答案:第一步:画出回路电流方向,从电源正极到负极。并由电流方向确定输出信号的极性。以口a)为例,输出为负极性。第二步:画出等效电路,由输出极性,确定等效电路的电流方向,如输出为负极性,则电流方向向下。第三步:画输出电压脉冲形状,先确定无信号时的输出端的直流电平,如口a)为V,在入射粒子入射时刻,产生一个负的脉冲信号。05. 有一累计电离室,每秒有104个a粒子射入其灵敏体积并将全部能量损耗于其中。已知E,5.3MeV,电离室内充的纯

8、氩气,试求出累计电离室输出的平均电流I,?a0答案:由I,nNe,1045.310xl.610-19,3.22x10一ioA0026.36. 在上题条件下,若选择输出电路之R,lOioQ,C,20pf,问该电离室输出电压信号00的相对均方根涨落为何?答案:输出直流电压幅度为V,IR,3.22V00输出电压信号的相对均方根涨落V,V12RCn,12x1010x20x10-12x104,1.58x10-2,1.58%007. 为什么圆柱形电子脉冲电离室的中央极必须为正极?答案:圆柱形电子脉冲电离室作为电子脉冲电离室,而且,其输出电压脉冲幅度与离子对生成位置不敏感,必须利用电子向中央极漂移所生成的感

9、应电流,所以,中央极必须为正极。8.试说明屏栅电离室栅极上感应电荷的变化过程。答案:设入射带电粒子沿平行于极板方向入射,且离子对仅沿极板(B+方位产生,即离子对产生于紧靠近极板B的位置,生成N个离子对。此时,G上的感应电荷为0。当电子由极板BODDG漂移过程中,G上感应电荷逐渐增加,当电子漂移到位置(GT时,在栅极G的感应电荷达最大值Q+,Ne。由于栅极不会俘获漂移电子,在由(G-)到G+)过程中,栅极上的感应电荷不变。当电子由G向A的运动过程中,G上的感应电荷由+Ne逐渐降为0。9.什么屏栅电离室的收集极必须是正极?答案:屏栅电离室的工作状态为电子脉冲电离室,利用电子在极板间的漂移在外回路产

10、生输出信号,所以收集极必须加上正电压。RCT+;00T-RC1nnV2RCnRC0000受脉冲重叠而引起的允许的计数率损失的限制。12. 为什么正比计器的中央丝极必须是正极?答案:只有当正比计数器的中央丝极为正极时,电子才可能在向丝极运动过程中受外加电#场的加速,进而在距丝极为f域内发生雪崩过程,这是正比计数器的最基本过#程。13. 圆柱形电子脉冲电离室的输出电荷主要是由电子所贡献,但在圆柱形正比计数器中输出电荷却主要是正离子的贡献,这是什么原因?答案:对圆柱形电子脉冲电离室,其输出信号是由入射粒子产生的初始离子对的电子向中央正极漂移过程中,在极板上产生的感应电荷的贡献,由于为圆柱形的电场非均

11、匀性,决定了其输出脉冲幅度基本与电离发生的位置不灵敏。对圆柱形正比计数器中,雪崩过程仅发生在r区域以外的电子漂0r很小的区域内,在0r区域内经数量上放大的电子在向丝极飘逸的贡献01015%,主要是经放大后正离子在向阴极漂移所产生的感应电荷的贡献。移对信号的贡献完全可以忽略。在大约占14. 有一充氩之正比计数器。试计算用它来测定200keV之能量时,所能达到的最佳分辨#率。答案:正比计数器的能量分辨率一2.36F68式中N为入射粒子在灵敏体积内产生的离子对数0N=200x10=7.60x1030W26.3取法诺因子F=0.3二2.36F0.6815.设用正比计数器测N0a粒子强度,每分钟计数二2

12、.360.30.68二2.68x10-2二2.68%7.60x1035D105个。假如该正比计数器之分辨时间为#3微秒,试校正计数损失。答案:真计数率#16.试说明有机自熄答案:由于有机分子的激发原子nm=1一n1605xlO5注x3x10-6=5128x1051minG-M管在工作过程中总共有那些过程会导致有机分子的分解?M*的超前离解的特性,所有产生M*的过程,均可导致有机分子的离解。在有机自熄1雪崩过程中产生的G-M管中主要为:M*;#2D电荷交换过程中A+M,M+A+h,M+在距阴极表面由阴极拉出一个电子而成激发态的M*。17. 试说明GM管阳极上感应电荷的变化过程。答案:GM管阳极上感应电荷的变化对有机管和卤素管略有不同,以有机管为例,可分为几个阶段:1D在入射带电粒子径迹产生正负离子对的瞬间阳极呈电中性,电子很快漂移向阳极过程中,阳极上的正感应电荷增加,但数量很小;2D电子雪崩过程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