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学年高二语文 第16-19课同步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755345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11学年高二语文 第16-19课同步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10-11学年高二语文 第16-19课同步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10-11学年高二语文 第16-19课同步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10-11学年高二语文 第16-19课同步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10-11学年高二语文 第16-19课同步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11学年高二语文 第16-19课同步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11学年高二语文 第16-19课同步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16课过小孤山大孤山1古今异义。(1)上干云霄古义:_今义:_(2)不与江水乱古义:_今义:_(3)凡江中独山古义:_今义:_(4)虽无风,亦浪涌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插,冲。今义:担任。(2)古义:混杂,混淆。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3)古义:所有。今义:平凡,凡是。(4)古义:即使。今义:只作“虽然”讲。2一词多义答案(1)幸亏/希望/宠爱/幸而(2)靠近,接近/来到,到达/面对,对着/将要,快要(3)介词,用/连词,由于,因为/介词,从,在/连词,来/连词,表修饰3词类活用。(1)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_(2如宝装屏风_(3)掠江东南去_(4)岸上赤

2、而壁立_答案(1)名词作动词,下雨。(2)名词作动词,用宝石。(3)名词作状语,向东南。(4)形容词作名词,红土;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4翻译句子。(1)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译文:_(2)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译文:_(3)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译文:_(4)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译文:_答案(1)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稍微用楼台亭榭装饰,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2)(这一段)长江的

3、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3)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用宝石镶嵌的屏风。(4)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5文中作者用精彩的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只寥寥几笔就描绘出鲜明独特的形象。找出文中描绘景物的句子,填写在下面横线处。烽火矶:_峭石:_小孤山:_澎浪矶:_大孤山:_答案(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

4、屏风。(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6本文所写景点多,但不是孤立地写出特征,而是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结合文章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答案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的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一、中心主旨这是两则日记,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小孤山、大孤山一带景色的

5、描写,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了他志在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情思。二、写作特色1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2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和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辉映,更为引人入胜。3运用对比手法写景。主要是小孤山与大孤山的对比。通过对比,使所写景的特征更为鲜明,如“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

6、,望之如浮水面”。三、结构思路过大孤山小孤山以游踪为顺序四、文白对照。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屏风(pn)宿松县(xi)上干云霄(n)B惠济(j) 载其事(zi) 楼观亭榭(un)C渺弥(n) 泊湓浦(b) 徙倚久之(y)D溯流(s) 烽火矶(j) 鸥鹭灭没(m)答案D解析A“宿”读s;B.“载”读zi,“观”读un;C.“弥”读m。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秋深潦缩潦:积水B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幸:幸而C信造化之尤物也 信:相信D尝加营葺 葺:修补答案C解析信:诚然。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信造化之尤物也B与江

7、山相发挥C首尾才六日D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答案C解析副词,才。4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B.C. D.答案D解析D到,来到/靠近,面对着;A.混淆;B.看,往远处看;C.经过。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倒影水中 B泛彭蠡口C今为定江军 D其间一日阻风不行答案D解析D为被动句,其余为省略句。二、文本阅读阅读文章第二段文字,完成68题。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戍:把守B已非它山可拟 拟:模仿C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干:插D与江山相发挥 发挥:辉映答案B解析拟:比拟,相比。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

8、相同的一项是()A. B.C. D.答案D解析D即使。A.大概/伞;B.助词,的/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不译;C.用/来。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日记体的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B这段文字抓住景物特点描绘出了鲜明独特的形象。C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手法。D这段文字在记述事物的同时,插入了适当的议论及说明。答案D解析没有插入“议论”性的文字。三、课堂延伸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2题。游黄山日记(后)徐弘祖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硃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

9、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

10、,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余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余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