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551441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案(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案 知识要点:1、 共同进化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层次2、 简要说一下生物进化的过程3、 简要说一下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知识梳理:1、由于捕食者的存在,会有利于 物种多样性。2、 之间, 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 进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 ,而且形成了 。3、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 和 。 4、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殖方式是 。使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的生殖方式是 。5、较早的生态系统只有 和 ,寒武纪大爆发后,大量的动物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第三极 。生物进化的顺序是从厌氧到 ,从原核到 ,从水生到 。6、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1)

2、有些学者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而非自然选择(2)有人提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 与 交替出现的过程巩固练习:1、虫媒花与某些能传粉的昆虫表现出惊人的相互适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种内斗争的结果B定向变异的结果C种间互助的结果 D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2恐龙类动物是中生代时期最繁盛的一类大型爬行动物,但是到白垩纪末期尽殁于世。从生物进化角度而论,恐龙这类动物灭绝的原因可能是A食物不足 B防卫能力不强C环境变化 D生存斗争失败3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变异 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

3、力强的 抗菌素对病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群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A B C D 4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活能力很差,但是气温上升到25.5时,突变体的生活能力大大提高了。从进化的角度看,这说明了 A突变是不定向的 B环境条件的改变对突变体有利的C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D突变的有利有害取决于生活环境5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家蝇分成多组,每组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一组的A部分(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选死亡率最低的一组的B部分饲养繁殖后,把后代分成多组,每组分成A、B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

4、去,就可以从B部分中选出强抗性的家蝇,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A家蝇的抗药性是DDT使其基因突变的结果B家蝇的抗药性是DDT使其染色体变异的结果C家蝇的抗药性原来已存在,不是DDT诱导的结果6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占24%、Aa占72%、aa占4%。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 = Aa aa,则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下列较能正确表示A和a基因频率变化的是图 比例时间100%50%Aa比例时间100%50%Aa比例时间100%50%Aa比例时间100%50%Aa A B C D7下列哪项形成了新物种 A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B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

5、(灰色)95%变为s(黑色)95%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D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水稻8已知某种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在自然人群中发病率为1/81,现有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它们生育的子女中患该种遗传病的可能性是 A64/6561 B1/100 C1/81 D2/819(98广东)肺鱼在夏季如遇干旱,常藏于泥中进行夏眠,直到雨季来监时才“复苏”。对这种现象的不正确解释是 A对自然条件进行的生存斗争 B对不良环境的适应C定向变异的结果 D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10、一般地说,干旱条件下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在干旱地区种植;潮湿条件下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在潮湿地区种植。在这里,干旱和潮

6、湿条件所起的作用是 A诱发基因突变 B引起染色体变异 C选择基因型 D导致基因重组11九斤黄鸡是一种重要的肉食鸡,它的形成是 ( ) A、人类对其产生的有利于其生存的变异选择的 B、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人工对其产生的有利于人的需要的变异的选择 D、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12. 普通小麦的卵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用普通小麦的胚芽细胞、花粉分别进行离体培养,发育成的植株分别是A二倍体、三倍体 B六倍体、三倍体C二倍体、单倍体 D六倍体、单倍体13.如果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AA的比例占25%,基因型Aa的比例占50%,基因型aa的比例占25%。已知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求偶繁殖能力,则随机交配一代后

7、,子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A. 1/61B. 1/9C. 1/814下列有关果实发育的情况,哪一图解的表达是正确的15(10分)用水蚤(一种水生小动物)进行如下图实验。请回答:(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为_。(2)有些水蚤能在20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环境中生活,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 _,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 _的。(3)能在20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_ _的个体,而能在28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_的个体。因而,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 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的。(4)20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8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28环境中生活的水蚤

8、移入20环境中也将引起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体缺少_ ,就要被环境所淘汰。16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黑化蛾的比例越来越高。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尺蛾种群变化的影响,1950年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下结果: 项目地区白色蛾黑化蛾释放数回收数回收率释放数回收数回收率污染区641625.01548253.2非污染区3935413.7406194.7请回答下列问题:自然选择是_的过程。表中两组数据_大于_、_大于_共同支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2)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控制计划,大气环境污染得到

9、了治理。请根据下图说出三者的变化关系并解释原因。17、滥用抗生素往往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细菌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 。(2)尽管在细菌菌群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菌群中 。(3) 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 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 实现的其内在实质是 。(4)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往往只要一到两代就可以得到抗性纯系。而有性生殖的生物,淘汰一个原来频率较低的隐性基因,形成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的过程却需要很多代,原因是 。 18、(16分)科学家在一个海岛的居民中,找到了引起蓝色盲的基因。该岛正常居民约有44的人为蓝色盲基因的携带

10、者。在世界范围内,正常人群中蓝色盲基因的携带者约为2/100。下图为该岛某家族系谱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注:III13不携带致病基因)(1)该缺陷基因是 性基因,在 染色体上。(2)请你以3和4夫妇及其女儿的性状表现为依据,用遗传图解的形式检验你的假设是否成立。(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遗传图解:(3)若个体8患蓝色盲的同时有患血友病,当8形成配子时,在相关基因传递中遵循了 遗传规律。(4)若个体14与该岛某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预测他们后代患蓝色盲的几率是 。(1) 现需要从第代个体中取样(血液、皮肤细胞、毛发等)获得缺陷基因,请选出提供样本的较合适的个体,并解释选与不选的原因: 。(2) 诊断是否含缺陷基因的操作思路是 。(8)基因治疗的实质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案答案知识梳理:1、增加 2、不同物种 生物与无机环境 共同进化 千姿百态的物种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3、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4、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5、生产者和分解者 消费者 需氧 真核 陆生6、(1)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 (2)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15(1)25 (2)各种变异类型 不定向(3)适应20温度环境 适应28温度环境 选择 定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