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期中考试复习参考资料默认分类MicrosoftW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551113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期中考试复习参考资料默认分类MicrosoftW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科学期中考试复习参考资料默认分类MicrosoftW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科学期中考试复习参考资料默认分类MicrosoftW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科学期中考试复习参考资料默认分类MicrosoftW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科学期中考试复习参考资料默认分类MicrosoftW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期中考试复习参考资料默认分类MicrosoftW》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期中考试复习参考资料默认分类MicrosoftW(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科学期中考试复习参考资料默认分类 2008-11-09 11:33:04 阅读1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植物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种子发芽分四个阶段:吸胀,即种子吸水后膨胀。这是一个物理现象,而不是生理现象。萌动,即 有生命力的种子,吸水膨胀后,种子内部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变化,如:酶的活性加强,呼吸强度提高,贮藏的营养物质开始转化和运转,接着又发生连续的生理吸水,胚部的细胞开始分裂。伸长,胚根的尖端首先冲破种皮从发芽孔伸出,俗称 “露白”或“露根”。发芽,即种子“露白”后,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生长加快,当胚根长度与种子等长时即为发芽。 由此可以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两方面的条件:种子自

2、身具备的发芽能力和适宜的外部环境。种子自身发芽能力即种子必须是活的。比如干炒过的种子就没有发芽能力。外部条件主要包括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足够的氧气。 种子发芽要求适宜的温度,不同种类的种子所需的最低、最高、最适宜的温度是不同的。一般喜温种子对温度要求过高,适宜温度为2030,最高温度为3540,最低温度为10。而耐寒、半耐寒种子所需的适宜温度为1525,最高温度为3035,最低温度为04。但多数种子在1530范围内能较好发芽。 水分是种子发芽所需的最基本条件。种子只有在吸收了大量水分后,才能将贮藏的养分转变成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水分还能使种皮变软,增加透气性,加速种子的吸水萌发。 种子发芽

3、离不开氧气。种子在贮藏期间,呼吸极为微弱,所需氧气较少。但当种子吸水萌发时,呼吸作用逐渐旺盛,所以对氧气的需要量急剧增加。1植物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2植物为什么能制造氧气?植物为什么能制造氧气绿色植物都是能进行有光合作用的,即在阳光照射下,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从外界吸收来的二氧化碳和水分转化成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其中,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藏在制造成的有机物中。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能将H2O电离成H 和氧气,氧气从气孔排出,同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ATP)。H和ATP等产物成为光合作用下一阶段即暗反应的原料,最后合成糖类有机物。 1什么是生物的适应性?2什么是植物种子的休眠?什

4、么是生物的适应性适应性是生态学上的概念。它指生物体在发生变异后,经过长期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并通过遗传传给后代的有利变异,这些变异使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性状)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如鸟的翅膀适于飞翔,猛兽的利爪和利齿适于捕捉猎物等。 什么是植物种子的休眠种子在贮藏条件下,由于没有发芽所需要的外界条件,因而不萌发,这种因不具备萌发条件而暂时不萌发的情况称作“静止”,也可以广义地称为外因性休眠或强迫休眠。反之,一旦遇到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良好的通气条件,种子很快就会萌发。种子如果在适宜的条件下(温度、水分和氧气等)仍不萌发,这种现象被称为“种子休眠”。种子休眠是植物重要的适应特性之一。一般

5、的说,野生植物种子的休眠现象很普遍,栽培植物种子的休眠则较少。 种子休眠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种子休眠时间的长短,因植物种子的特性不同而各有差异,有的需要几周,有的需要几个月,有的需要二三年甚至更长。种子休眠的原因可归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胚本身的因素造成的,包括胚发育未完成、生理上未成熟、缺少必须的激素或存在抑制萌发的物质。用低温层积、变温处理、干燥、激素处理等方法可解除休眠。第二类是种壳(种皮和果皮等)的限制造成的,包括种壳的机械阻碍、不透水性、不透气性以及种壳中存在抑制萌发的物质等原因。用物理、化学方法破坏种皮或去除种壳即可解除休眠。例如椴树、萱草、西葫芦的种子都有不透氧的种皮,要去掉之

6、后才能萌发;漆树与乌桕的种子外部有一层蜡质,限制水分和气体的透过,需去掉这层蜡质才能萌发。1生物生长必须要阳光吗?生物生长必须要阳光吗如果没有阳光,地球上的生物都将不存在。因为阳光为我们提供了能量来源,同时经植物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变成可供生物生长需要的有机物。 但是生物生长对阳光的需要是有差异的。生物可以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植物而言,由于它需要阳光来进行光合作用,以便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供植物生长需要。对动物而言,动物生长不直接需要阳光,但是动物生长需要储存从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有机物,因而可以认为动物间接地需要阳光。对微生物而言,有的微生物含有类似叶绿体的物质,能利用光能进

7、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但大多数微生物生长是不直接需要阳光的。1不同的动物需要不同的生活环境,举例说明。2为什么狗、猫等动物会换毛?3为什么有些鸟迁徙,有些鸟不迁徙?4为什么大熊猫种群数量难以提高?5蚯蚓、蜈蚣、金龟子等小动物在食物链中的作用不同的动物需要不同的生活环境,举例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食物、阳光、温度、空气、水等,其中有的是动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各种动物所需要的环境不完全相同,有的相差还很大。如企鹅生活在冰冷的南极,非洲象生活在潮湿炎热的热带森林,长颈鹿生活在炎热干燥的热带平原等。 总的来说,生物环境包括: (1)环境的多样性:水中、陆地、空中

8、; (2)运动方式:游泳、爬行、奔跑、跳跃、飞行等; (3)动物的活动:可以跨越多种环境,因此运动方式也会改变,青蛙在水中会游泳,在陆地上还会跳跃和爬行;再如蝗虫,它在空中能够飞行,在陆地上能爬善跳等。 当然,在大自然中,不少动物为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它们都有一些特殊的器官。 蜘蛛液压腿。蜘蛛的头部和胸部长着4对腿,它的腿非常奇特,里面不是肌肉而是液体。因而它行走时是靠腿里液体的压力剧增或锐减来进行的。这是一种动物界少有的独特的运动液压传动法。 北极熊光电管。号称“冰上之王”的北极熊,它身上的毛是空心管,实际上就是一根根微细的“光电管”,只有紫外线能沿着中间的空心通过。北极熊利用“光电管”吸收

9、阳光中的紫外线,使身体的温度增高,好似一件自动增温的皮大衣,加上丰厚的脂肪层,就能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冰天雪地里了。 海豚声纳系统。海豚头部的瓣膜和气囊系统能发射超声波,具有回声定位功能,而且非常准确。所以,它在光线黑暗、地质情况复杂的海洋世界里,能够十分灵活、准确地跟踪和捕捉各种目标。 萤火虫发光细胞。萤火虫的发光器官位于腹部的右侧,由透明的表皮、发光组织及反射层组成。发光细胞内含有萤光素和萤光素酶,萤光素在萤光素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并释放出光能。萤火虫发出的“冷光”不产生热量,因此在易爆物质的贮存库和充满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易燃易爆气体的矿井中是最安全的照明设施。 海鸥海水淡化器。海鸥有一种

10、奇特的本领,能够把海水淡化,原来在它的嘴眼之间有一个涎腺,能分泌涎液。这个涎腺就是它的“海水淡化器”。人类正在研制这种仿生淡化器。 为什么狗、猫等动物会换毛在哺乳动物(包括人)身体表面由表皮角质化形成毛,称作被毛。它有保温、保护、感觉和形成第二性征等作用。 被毛由毛干和毛根组成。毛根埋于皮肤深处的毛囊内,外被毛鞘,毛根末端膨大成毛球。毛球基部为真皮形成的毛乳头,内有丰富的血管,供应毛生长所需营养。毛囊内有皮肤腺开口,可分泌油脂滋润毛和皮肤。毛囊基部有起源于真皮平滑肌的竖毛肌附着,其收缩可使毛直竖。毛干伸出皮肤表面,由皮质部和髓质部构成。皮质部内有色素,髓质部内含空气间隙(气泡),髓质部愈发达,

11、毛保温性愈佳,如北极熊的毛。皮质部中色素颗粒颜色和髓质部中气泡使毛呈现不同颜色。灰色毛是由少量黑色素颗粒和大量气泡产生的;白色毛没有色素,仅气泡反射光线形成;蓝色毛则由毛表面结构对光的干扰、散射的参与下形成。毛的颜色可形成动物的保护色和掩蔽色,利于避敌和捕食。有些动物的毛可形成第二性征,如雄狮的鬣毛。 被毛定期脱落更新,称为换毛。不同动物的换毛方式不同:有些每年一次,如狐狸、大鼠等;有些一年中春秋两次换毛,如水貂、松鼠等;有些则经常不断更新,如绵羊。 动物换毛的目的也有差异,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保温和保护作用。如寒带、亚寒带地区的雪兔,冬天毛色变白,直到毛的根部;夏天毛色变深,多呈赤褐色。这样一方

12、面使自己的毛色与环境相吻合,躲避被捕食,同时也可以在冬天吸收更多的阳光,保持体温。同样,狗、猫冬天换毛也是为了保温。为什么有些鸟迁徙,有些鸟不迁徙 鸟类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生活地区的习性叫做迁徙。在鸟类当中,根据它们是否迁徙,可以分为留鸟和候鸟,终生在一个地方生活的鸟叫留鸟,如麻雀、喜鹊、乌鸦等;随着季节变化迁徙的鸟叫候鸟,如燕子、大雁、天鹅等。鸟的迁徙时间一般是一年两次。夏天的时候这些鸟在纬度较高的温带地区繁殖,冬天的时候则在纬度较低的热带地区过冬。夏末秋初的时候这些鸟类由繁殖地往南迁移到过冬地,而在春天的时候由过冬地北返回到繁殖地。鸟类在温带地区繁殖的好处是温带地区夏季昼长夜短,有更长的白

13、天可以觅食、哺育幼雏、避免在物种繁多的热带地区繁殖所面临的巢位与食物竞争,并且温带地区夏季的昆虫量也比热带地区丰富,同时温带地区天敌较少,天敌的捕食压力相对较低。但是温带地区冬季气候严寒,经常面临食物缺乏的问题。在热带地区则相反,繁殖季面临巢位与食物资源的激烈竞争,同时天敌的捕食压力也比较大,但是冬季的气候温和,且冬季食物资源也比温带地区丰富很多。候鸟则因为夏天在温带地区繁殖,冬天在热带地区过冬,而兼取两地的好处。但是,迁徙是有代价的。如迁徙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迁徙过程中可能遇到不良的天气,迁徙方向定位错误,要适应不熟悉的新环境,与其他候鸟及该地的留鸟竞争资源等。另外,如果所有的鸟类都迁徙时

14、,竞争将变大,这样不迁徙就相对变得较为有利。因此,不同的行为模式在演化上就都会存在,并达到一个演化上稳定的状态。所以有些鸟类会进行族群迁徙,有些则不进行族群迁徙。为什么大熊猫种群数量难以提高大熊猫是古代动物的孑遗。更新世(也称洪积世,地质时代名称)晚期,地球气候转冷,当时的剑齿象、剑齿虎、猛犸、巨貘等几乎“全军覆没”,唯有大熊猫在高山深谷中留存下来。从19741989年,大熊猫的栖息地已消失了一半。目前,它仅分布在我国陕西、甘肃、四川的部分县。据调查,大熊猫野生数量仅存1000余只,且被分割成20多个孤立的小种群。世界各国人工圈养的大熊猫,数量约为120多只。 大熊猫数量少有以下几个原因。(1

15、)熊猫的种群数量少,导致大熊猫寻求配偶机会少,近亲繁殖多; (2)熊猫繁殖和哺育艰难,幼仔成活率很低; (3)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势必导致大熊猫在适应环境、繁殖和抵抗疾病等方面的能力日益低下; (4)熊猫的主食竹子周期性开花死亡; (5)森林被大面积采伐,使得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日益缩小,环境极其恶化; (6)人为的捕捉猎杀。蚯蚓、蜈蚣、金龟子等小动物在食物链中的作用在食物链中,分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有的还有四级、五级消费者。生产者是以绿色植物为主的自养生物。蚯蚓、蜈蚣、金龟子等这样的小动物一般是初级消费者,即食物链中的第二营养级。它们以绿色植物为食,在食物链中,连接着生产

16、者和消费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什么是食物的营养级? 2食物链的起始总是植物吗? 3“在地球上生物的种类繁多,在生物链上起着同样作用的生物也很多,因此如果地球上某一种生物不存在了,对地球的生物圈不会有任何影响”,这样的说法对吗?并举例说明。 什么是食物的营养级食物链是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营养级是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它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食物链指明了生物之间的纵向营养关系,而营养级则进一步指出了食物链各个环节的横向联系。 绿色植物和所有的自养生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即第一环节,它们构成了第一营养级。所有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如初级消费者牛、兔、鼠、高嘴雀和蝗虫等,都属于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