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函授中药学参考word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550039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专函授中药学参考word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大专函授中药学参考word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大专函授中药学参考word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大专函授中药学参考word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大专函授中药学参考word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专函授中药学参考wor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专函授中药学参考word(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总论第一章 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一节 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中药的出现年代比较久远,现在也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中药的使用的确切时间,但是中药的最初使用和发展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不开的。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入,中药的种类也就不断得到增加,中药的使用方式也就不断得到深化。尤其是文字的出现,为中药学的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一、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成书于东汉末年(也有说西汉末年),作者不详,像集体著作,后人整理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内容比较完整。不但记载了365种中药,并按照药物的自然属性(毒性),将药物分为

2、上、中、下三品;而且在其“序例”中总结了中药的采造时月、真伪陈新、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药物对剂型的选择等多方面的药学理论知识,为中药学的发展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药学发展的典范和基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梁 陶弘景 730)、雷公炮炙论(刘宋 雷斅)三、隋唐时期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成书于唐代,作者苏敬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官修本草,也称为第一部药典。本书共记载药物844种,里面增加了部分外来药物(例如胡椒)、动物的组织、器官及激素制剂。在编写方式上采用了先进的图文并重的方法。本书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水平。四、宋、金元时期经史证类备急本

3、草:简称证类本草,成书于宋代,作者唐慎微。共记载药物1558种,本书除沿袭了图文并重的编写方法,同时还附列了3000余首方剂。为后世本草纲目的编写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五、明朝时期本草纲目:成书于明代,作者李时珍。本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作者又参考了大量的文献。本书共记载药物1892种,分为52卷,载方11000多首。书中将药物按照自然属性分为16纲60目,是十六世纪最先进的生物分类方法。该书编写严谨,内容广泛,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六、清朝时期本草纲目拾遗(清代 赵学敏 921)七、民国时期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写,具有国家法律效力的,记

4、载中国药品的标准、规格的法典,是中国药品生产、供应、使用和管理部门检验药品的共同依据。药典的第一部收载品种为中药,第二部收载为化学药品,2005年版新增第三部为生物制品。至今为止,中国药典共出版了8部,分别是1953年版、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另从1985年开始,中国药典同时发行英文版本。中国药典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中国官方药典。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道地药材:是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其品种优良,生长环境适宜,栽培及加工合理,生产相对集中而产量较大,其质量优于其他产地的药材。推荐精选比较出名的道地

5、药材:例如四大怀药(地黄、怀牛膝、山药、菊花),浙八味(浙贝母、杭菊花、玄参、麦冬、延胡索、白术、白芍、温郁金),四川的大黄、黄连、川芎、川贝母,东北三宝(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山东的阿胶、金银花,广东的砂仁、陈皮,宁夏的枸杞,广西的肉桂,云南的茯苓、三七,江苏的薄荷、苍术等。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植物类药物的采集时间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性能的含义:性能即是性质和功能的合称,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点的高度概括。例如薄荷的性质为辛、凉。能散、清、透。具有升浮之性;主要归肺、肝经,无毒等薄荷的以上性质和功能特点的高度概括即为薄荷的性能。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

6、经、毒性。第一节 四气四气,又称四性,是中药寒热温凉的总称。四气是药物对机体阴阳平衡的调节作用。其中的“平”性应注意,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即不寒不热),而是寒热之性不明显的意思,药物仍然具有偏寒偏热的性质。第二节 五味五味是药物的辛甘酸苦咸淡涩性质的总称,分别代表了药物在人体内的不同作用。药物的五味只能概括出药物的主要作用,而不能代表药物的全部功能。例如有些药物具有“苦”味,但药物不仅不燥,还能滋阴等。第三节 归经归经是药物在体内作用的选择性。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四节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药物在体内作用的趋向性。升浮代表向上、向外;沉降代表向下、向内。其实药物的升降浮

7、沉的性质是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时,通过调节体内气的运动方向(气机)来实现的。有些药物具有双重性,有些药物升降浮沉之性不明显。第五节 毒性第五章 中药的应用第一节 中药的配伍配伍关系是相互配伍的药物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六种(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配伍关系为我们在临床开方时提供了配伍思路,理清了思维,提高了效率。只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配伍知识(例如药对),工作中就可以起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节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病证禁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配伍禁忌、病证禁忌和妊娠禁忌是比较重要的用药禁忌。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记牢。十八反、十九畏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有:一是十九

8、畏中畏的含义,畏是相反的意思;二是歌诀中有些药物代表多种药物,例如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尤其是诸参,代表了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党参、西洋参,但是太子参在药典中没有提到与藜芦相反的注意事项,所以可以忽略不计;三是十八反与十九畏中有重叠交叉现象,要融会贯通来记忆。病证禁忌只要记住大体原则就可以,即热病不宜热性药,寒病不宜寒性药,脱病不宜发散药,固病不宜收涩药。推荐精选第三节 中药的剂量第四节 中药的用法煎煮方法中注意三条:一是煎药前一定要先浸泡;二是煎药中不要频频打开锅盖;三是药糊了一定要倒掉。特殊煎煮方法所适用的药材一定要掌握。先煎的药物:石膏、制附子、磁石、石决明、牡蛎、代赭石、

9、龟甲、鳖甲、赤石脂等。后下的药物:薄荷、大黄、番泻叶、藿香、砂仁、白豆蔻、沉香、钩藤等。包煎的药物:辛夷、车前子、滑石、蒲黄、旋覆花、葶苈子等。另煎的药物: 人参、西洋参等。烊化(溶化)的药物:芒硝、蜂蜜、饴糖、阿胶等。冲服的药物:羚羊角、牛黄、麝香、冰片、鹿茸、朱砂等。第六章 解表药解表药以解表为主要功效,体现了汗法,性味多辛,具有升浮之性,多归肺、膀胱经,主要用于表证(感冒等)的治疗。分为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两种。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麻黄为麻黄科小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表实无汗证。在解表药中,其发汗作用最为明显。平喘用于肺气郁闭的咳喘证。本品外可开皮毛

10、之郁闭以宣肺气,内可降上逆之肺气以复肺之肃降,有较好的止咳平喘之效,宣发之效较强,故可配伍杏仁来用。利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本品通过宣肺而开启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以助利尿之力,擅长治疗肺气郁闭,水道不通者。药理作用: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麻黄碱能使处于高温环境中的人汗腺分泌增多增快,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具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伪麻黄碱有明显的利尿作用。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表实证和表虚证。其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与白芍配伍能调和营卫。温通经脉用于寒凝血瘀诸痛证。温助阳气用于心、脾、肾等的阳气虚

11、证。例如痰饮、蓄水、心阳虚的心悸等。但桂枝的温阳作用似于肉桂而力量明显弱于肉桂。药理作用:桂皮醛有降温、解热作用,有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桂皮油有健胃、缓解胃肠道痉挛及利尿、强心等作用;挥发油有止咳祛痰作用。紫苏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其叶称紫苏叶,其茎称紫苏梗。解表散寒用于风寒感冒。本品发汗解表散寒之力较为缓和,同时能行气宽中,且略兼化痰止咳之功。行气宽中用于脾胃气滞。此外,本品还能解鱼蟹毒。治疗风寒感冒,多用紫苏叶;治疗脾胃气滞,多用紫苏梗。药理作用:苏叶煎剂有缓和的解热作用;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的作用;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水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均

12、有抑制作用。荆芥、防风推荐精选祛风解表用于感冒。荆芥与防风均味辛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还是风热均可使用。同时,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常选用;又能透疹、止血,透疹用于麻疹透发不畅,止血用于出血。荆芥生品不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而荆芥炭则能使出血时间缩短;荆芥甲醇及醋酸乙酯提取物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荆芥对醋酸引起的炎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荆芥穗有明显的抗补体(脊椎动物血液或新鲜制备的血清中存在的血清蛋白质系统,由血浆补体成分、可溶性和膜型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等30余种糖蛋白组成。被抗原-抗体复合体或微生物激活,

13、可通过直接裂解或者促进吞噬作用消灭病原微生物)作用。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之同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止痉,可用于外感风湿、破伤风。防风有解热、抗炎、抗过敏、镇静、镇痛、抗惊厥的药理作用。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本品辛散之性较强,是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发汗作用的药物,是发散风热的常用药。清头目、利咽喉用于头目疼痛、咽喉疼痛。本品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上焦风热,同时能行气通脉止痛,故用于头面部疼痛。止痒用于风疹瘙痒。透疹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薄荷叶发汗解表力较强,其梗作用缓和,多用于行气和中。药理作用

14、:薄荷油内服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而起到发汗解热作用;薄荷油能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能对抗乙酰胆碱而呈现解痉作用;薄荷醇等多种成分有明显的利胆作用;薄荷脑有抗刺激作用,可使气管产生新的分泌物,而是稠厚的粘液易于排出,故有祛痰作用,并有良好的止咳作用;体外试验,薄荷煎剂对单纯性疱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肠炎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薄荷油外用,能刺激神经末梢的冷感受器而产生冷感,并反射性地造成深部组织血管的变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痒、局部麻醉和抗刺激作用。牛蒡子为菊科植物

15、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本品的发散之力不如薄荷,但擅长祛痰、清利咽喉。透疹用于麻疹透发不畅。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毒。药理作用:牛蒡子煎剂对肺炎双球菌有显著的抗菌作用;有解热、利尿、降低血糖、抗肿瘤作用。桑叶、菊花桑叶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两者均质轻上浮,外散表邪,力较缓和,性寒清热。桑叶发散之力较菊花稍强。清肝明目,平抑肝阳用于肝阳眩晕、肝火目赤。菊花清肝、平肝作用强于桑叶。桑叶同时还有清肺润燥的作用,菊花还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药理作用:桑叶、菊花煎剂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桑叶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动物高血糖症均有降糖作用,所含脱皮固酮能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原,但不影响正常动物的血糖水平,脱皮激素还能降低血脂水平,降低血脂;菊花推荐精选制剂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并具有降压、缩短凝血时间、解热、抗炎、镇静作用。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