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3(修改湖南王理尧)2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549428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3(修改湖南王理尧)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记念刘和珍君3(修改湖南王理尧)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记念刘和珍君3(修改湖南王理尧)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记念刘和珍君3(修改湖南王理尧)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记念刘和珍君3(修改湖南王理尧)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3(修改湖南王理尧)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3(修改湖南王理尧)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必修一第三单元记念刘和珍君导学导练和一课精练湖南炎陵一中(412500)王理尧【课文导学】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增强文章感染力生:老师,我们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总会有一种悲愤之情,从而产生对烈士的敬仰以及对反动派的愤慨和憎恶,还会有一种踏着烈士的血痕奋然前行的力量。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师:这是作者在文中综合运用表达方式以及修辞手法的所产生的效果。生:那么,表达方式是指什么呀?有哪些种类?师:表达方式是指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常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生:老师,那么在记念刘和珍君一

2、文中,作者具体是怎样做的呢?师:记叙主要体现在作者对烈士生前情况和死难经过的叙述部分,通过这些叙述既抒发了自己对死难烈士的哀痛和崇敬,又对反动军阀及其帮凶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和憎恶。描写体现在多次对刘和珍微笑的刻画以及死难时的情形。而抒情在文中则相当多,如第二节中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句话对烈士面对死亡之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进行了高度的褒奖。记叙是为下面的议论和抒情服务的,它提供了议论和抒情的基础;而议论则将记叙的内容加以深化,阐明事实的内在含义;抒情则更有效地唤起了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果没有这些记叙与描写,则后面的议论和抒情

3、就会如无源之水;如果没有后面的议论和抒情,则死难烈士的精神则难以让人领会。因此,从文中整体来看,记叙、议论、抒情三者在各节中各有侧重,交错使用。第一、三、五节偏重叙事,第六、七节侧重议论,而抒情则交融在记叙与议论之中。第二节以抒情、议论为主,把抒情与警策的哲思融合在一起。第四节先冷静叙事,叙述烈士死难事实,自问自答揭穿反动政府的谎言。然后声讨极其凶残的反动政府和帮凶,强烈地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生:老师,我还是听不太懂,能具体地举一些例子吗?师:好的,这个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理解本文的一个重点。下面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文中第三节至第五节,作者选运用记叙手法写刘和珍在学校的情况,然后写她游行

4、遭到杀害的情形;在第四节中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在第五节开头用“但是”一转,由上段议论转到记叙刘和珍等遇难经过,结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刽子手们的狰狞面目。对中外杀人者的义愤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感情上第三节是舒缓的,语调相当来说比较和缓;第四节因刘和珍等人游行遭到杀害的,当然其感情也就更为愤激;第五节层层递进,愤怒的感情达到极点。就这样,在三节中,作者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糅在一起,交错融贯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荡、激昂而又深沉。这样说,明白了没有?生:老师讲得细致,弄懂了。老师,您前面还提到了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具体说说吗?师:我正要说呢,你说提到了这一点,很好。关于修辞手法

5、,你们都清楚吗?生:知道它的种类,一般来说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但对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还不太明白。师:一般来说,比喻、拟人、借代可以使事物更加形象、具体、生动。夸张可以烘托气氛,增强联想,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对偶则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反复、反问、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突出形象。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设问则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

6、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生:那本文中是如何运用修辞达到这些效果的?师:反复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回环往复,具有一唱三叹的抒情效果。例如写刘和珍的“微笑”,第三节中有“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刻画,第四节也有“始终微笑着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的描绘。从而使烈士的音容笑貌、气质特征和乐观精神跃然纸上,反衬出反动统治者的凶残,含蓄地表现烈士不死的精神。又如作者写文章的原因时,也用了这种手法,作者在第一节中写道:“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第二节中多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

7、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第四节中又写“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反语手法的运用使感情表达得更为浓烈。如“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第一节),“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第四节),“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第七节)等。这些手法把作者“我还有要说的话”但“我说不出话”的悲痛和愤怒的感情渲染得更浓,让读者通过想像、联想去补充作者要说而说不出的话,从而对烈士的精神肃然起敬,对反动派的惨无人道义愤填膺,对帮凶的“流言”会严厉谴责。对比手法造成了强烈的反差,使读者憎恶扬善。如文中有人物自身的对比,如刘和珍“生活艰难”与“毅然预定莽原全年”的对比,表现她对真理的

8、追求;也有人物之间的对比,比女师大教员“准备陆续引退”与刘和珍“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的对比,衬托出烈士的崇高精神;还有作者认识上的前后对比,如“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与认识到反动政府与“流言家”“竟下劣凶残到这地步”的对比,揭露反动派的丑恶面目。总之,文中综合运用了表达方式,再加上运用反复、反语和对比、排比等手法,增强了抒情和议论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生:的确如此,难怪我们读了文章后,会有如此强烈的情感反应。谢谢老师!【一课精练】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

9、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1在文中空格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10、)A.竟然 不懂 已 也B.仍然 不信 已 还C.居然 不信 已 尤D.居然 不信 已 也2“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一句,根据上下文说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 “暴徒” 为什么加了引号,而“受人利用的”没有加引号? 4.“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中的“缘由”指什么内容? 5 最后一段中,为何要反复两次“沉默呵”? 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二)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憔悴的弦声叶灵风每天,每天,她总从我的楼下走过。 每天,每天,我总在楼上望着她从我的楼下走过。 哑默的黄昏,惨白的街灯,黑的树影中流动着新秋的凉意。 在新

11、秋傍晚动人乡思的凉意中,她的三弦的哀音便像晚来无巢可归的鸟儿一般,在黄昏沉寂的空气里徘徊着。 没有曲谱,也没有歌声伴着,更不是洋洋洒洒的长奏,只是断断续续信手拨来的弦响,然而在这零碎的弦声中,似乎不自已的流露出了无限的哀韵。 灰白的上衣,黑的裤,头发与面部分不清的模糊的一团,曳着街灯从树隙投下长长的一条沉重的黑影,慢慢的在路的转角消灭。似乎不是在走,是在幽灵一般的慢慢的移动。 人影消灭在路角的黑暗中,继续的弦声还在黄昏沉寂的空气里残留着。 遥想在二十年,或许三十年以前,今日街头流落的人儿或许正是一位颠倒众生的丽妹,但是无情的年华,听着生的轮转,毫不吝啬的圆剥了这造物的杰作,逝水东流。弦声或许仍

12、是昔日的弦声,但是拨弦的手决不是昔日的纤手了。 黄昏里,倚在悄静的楼头,从凌乱的弦声中,望看她蠕动的黑影,我禁不住起了昙花易散时怜惜。 每天,每天,她这样的从我的楼下走过。 每天,每天,我这样的望着她从我的楼下走过。 几日的秋雨,游子的楼头更增加了乡思的惆怅。小睡起来,黄昏中望着雨中的街道。灯影依然,只是低湿的空气中不再有她的弦响。 雨晴后的第一晚,几片秋风吹下的落叶还湿粘在斜阶上不曾飞起,街灯次第亮了以后,我寂寞的倚在窗口上,我知道小别几日的弦声,今晚在树阴中定又可以相逢了。 但是,树阴中的夜色渐渐加浓,街旁的积水反映着天上的秋星,惨白的街灯下,车声沉寂了以后,我始终不曾再见有那一条沉重的黑

13、影移过。 雨晴后的第二晚,弦声的消寂仍是依然。 秋风中的落叶日渐增多,傍晚倚了楼头,当着萧瑟的新寒,我于乡怀之外不禁又添了一重无名的眷念。 这几日的秋风更烈,窗外的两棵树有几处已露出了光脱的秃干。傍晚的街灯下,沙沙的只有缤纷的落叶,她的弦声是从不曾再听见过了。 秋光者了,憔悴的弦声大约也随着这憔悴的秋光一同老去了。我这样喟然叹着。 每天,每天,我仍是这样的倚在我的楼上。 每天,每天,我不再见她从我的楼下走过。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八日1.文章的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中的两个“总”字有什么含义? 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文中是如何刻画歌女这一形象的?歌女的命运为什么能引起作者这么大的关注? 4. “秋光者了,憔悴的弦声大约也随着这憔悴的秋光一同老去了”一句该如何理解?其中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