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7545035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陕西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7年陕西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7年陕西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7年陕西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7年陕西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陕西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陕西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及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卷类型:A2014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二)语 文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道不从君”这句千古以来曾激励过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号,出自荀子臣道。作为口号,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其精神,是对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的承传和发挥。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生活在战国末的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明确宣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但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身份及地位。他比喻道:“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

2、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可见荀子秉承的民本主义主张安政惠民,是以君主对民众的绝对统治为前提和基础的。民众不过是水,是马,而君主则是凌驾其上的舟舆。水和马是工具或手段,而舟、舆才是主体,才是目的。荀子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已死,不可得也。”这最后一句,才是点题:所谓重民爱民,无非是“求其为己用,为己死”。这与西周以来作为统治智慧结晶的敬德保民思想一脉相承。 理解

3、“从道不从君”,关键在一“道”字。春秋以来,道在道路、道理含义基础上升华为一个颇具哲学意义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甚至被称为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崇高的概念。然而,先秦诸子的“道”具有主观性的终极价值,含摄的乃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这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而没有达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有人将道与真理等量齐观,但我们知道,首先,“道”是主观建构之“路”,其本质是“人道”;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具有绝对性和先验性。其次,“道”可以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而“真理”是唯一的,永恒的。第三,“道”追问“可”与“不可”;“真理”追问“是”与“不是”。荀子之“道”与真理无关,归根结底是超验

4、性的“圣王之道”,就本质而言,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在荀子心中,“道”的这种本质属性十分明确。荀子的“道”与孔、孟之道一样,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是借助先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晶,而是统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 “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先王之道构建了社会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从道不及君的提出,意味着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而不是君主个人奉为终极权威。 (摘编自马作武从道不从君

5、)1下列对于荀子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之“道”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且内涵丰富的概念,也是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崇高的概念,其早期意义是道路、道理。 B荀子之“道”与孔、孟之道一样,是超验性的“圣王之道”,是借助先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致治的一般原则。 C荀子之“道”与真理没有关系,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 D荀子之“道”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晶,而是统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道不从君”这句口号,出自荀子一书,但这样的口号却并非荀子原创,其蕴含的精神荀子也并不是要完整继承。

6、B“从道不从君”意味着不再是对某个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而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 C荀子主张重民爱民,安政惠民,无非是把百姓当作手段和工具加以利用,这与西周以来统治者的敬德保民思想一脉相承。 D“道”与真理无关,“道”是主观建构之“路”,是多元、可变的,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是唯一、永恒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道不从君”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人格独立,激励着无数文人士子勇敢地反抗君主,不甘摧眉折腰事权贵。 B荀子认为君与民是主从身份及地位,这一点,他和孟子的观点不同;孟子认为,君民是对等关系,甚至“民贵君轻”。 C“水则载舟,水

7、则覆舟”,这个比喻可见荀子对百姓作用的清醒认识,但这个比喻只不过把民众当作工具,君主才是主体。 D“从道不从君”并不意味着逢君必反,只要君主能遵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那么对这种君道也可奉为终极权威。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屈伸,字引之,任丘人。成化末进士。选庶吉士,授礼科给事中。弘治九年,京师民讹言寇近边,兵部请榜谕。伸言:“若榜示,人心愈惊。昔汉建始中,都人讹言大水至,议令吏民上城避之。王商不从,顷之果定。今当以为法。”事遂寝。寇犯大同,游击王杲匿败绩状。伸率同官发之,并劾罪总兵官王玺等。屡迁兵科都给事中。泰宁卫部长大掠辽阳

8、,部议令守臣遗书,称朝廷宽大不究已往,若还所掠,则予重赏。伸等言:“在我示怯弱之形,在彼无创艾之意,非王者威攘之道。前日犯边不以为罪,今日归俘反以为功,诲以为盗之利,启无赖心,又非王者怀柔之道。”帝悟,书不果遣。已,劾镇守中官孙振、总兵官蒋骥、巡抚陈瑶偾事罪,帝不问。广宁复失事,瑶等以捷闻。伸及御史耿明等交章劾其欺罔,乃按治之。太监苗逵、成国公朱晖等捣巢获三级,及寇大入固原,不敢救,既而斩获十二级。先后以捷闻。伸等数劾之。及班师,又极论曰:“晖等西讨无功,班师命甫下,将士已入国门,不知奉何诏书。且此一役糜京帑及边储共一百六十余万两,而首功止三级。是以五十万金易一无名之首也,乃所上有功将士至万余

9、人。假使斩级至千百,将竭天下财不足供费,而报功者不知几万万也。晖、逵及都御史史琳、监军御史王用宜悉置重典。”帝不听。云南有镇守中官,复遣监丞孙叙镇金腾,伸极言不可。锦衣指挥孙銮坐罪闲住,中旨复之,令掌南镇抚事。伸等力争,乃命止带俸。中旨令指挥胡震分守天津,伸力争,不听。镇守河南中官刘瑯乞皂隶,帝命予五十人。故事,尚书仅十二人,伸等力争,诏止减二十人。自后中官咸援例陈乞,祖制遂坏。伸居谏垣久,持议侃侃不挠,未及迁而卒。 (节选自明史屈伸传) 【注】部:兵部。威攘:以威力攘除。偾事:败事,把事情搞坏。皂隶:衙门里的差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当以为法 法:法令

10、。 B太监苗逵、成国公朱晖等捣巢获三级 级:首级。 C诲以为盗之利 诲:教唆。 D伸等力争,乃命止带俸 止:只是。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屈伸“持议侃侃不挠”的一组是 (3分) 王商不从,顷之果定 诲以为盗之利,启无赖心,又非王者怀柔之道 劾镇守中官孙振、总兵官蒋骥、巡抚陈瑶偾事罪 晖、逵及都御史史琳、监军御史王用宜悉置重典 复遣监丞孙叙镇金腾,伸等极言不可 诏止减二十人 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伸富有预见,分析能引用古事。他以汉朝时有人谣传大水至,决定让官民上城避水,王商不听从,谣言终于平定为例很好地处理了“讹言寇近边”这件事。 B屈伸

11、考虑周全,能尊崇王者之道。泰宁卫部长劫掠辽阳,兵部以宽大之法对之,屈伸等从敌我双方分析,认为这不是王者威攘和怀柔之道,信最终没有送出。 C屈伸能洞察真相,处事坚持正义。游击王杲隐瞒战败的情况,屈伸等揭发了他;朱晖等虚报战功,屈伸用算账的方式指出危害,主张对朱晖等人应用以重典。 D屈伸久居谏官,为人刚正不阿。他先后弹劾了中官孙振、总兵官蒋骥、巡抚陈瑶、太监苗逵、成国公朱晖等多人,终因得罪人太多,没有等到升迁就去世了。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京师民讹言寇近边,兵部请榜谕。(5分)(2)晖等西讨无功,班师命甫下,将士已入国门,不知奉何诏书。(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

12、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雨多极凉冷【宋】韩淲焉知三伏雨,已作九秋风。木叶凉应脱,禾苗润必丰。地偏山吐月,桥断水浮空。鸡犬邻家外,鱼虾小市中。8首联“焉知”一语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态?请简要赏析。(5分)9简要分析颈联和尾联的上句(“地偏山吐月”“鸡犬邻家外”)是怎样扣“雨”的。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左传) (2) ,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 。(屈原离骚) (3)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乙 选考题

13、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险方高 军 阳都有一叫裴正浩的中医,喜欢开险方。中医讲究十八反的药物配伍禁忌,有些药物是不能在同一副药中运用的,否则就会产生毒副作用,对人体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命。裴正浩却单单喜欢把这些药用在一个药方中。 有次,一个患者全身浮肿,经过很多西医、中医治疗后,均无效。听说裴正浩有些能耐,就来到他的门下求治。裴正浩看到患者眼睛都肿得睁不开了,病人自述骨节疼,怕见风,经常自汗。通过诊脉、观舌苔等,装正浩心中就明白了,于是开出了“大豆汤”的药方。患者亲属接过药方一看,一下子呆住了,“裴先生,这,这甘草、甘遂、乌头、半夏能用在一

14、起吗?用量还这么大?”裴正浩一听明白了,这是久病成医,陪着看病时间长了也就懂得一些医道了啊。他就解释说:“这两组反药同用,为的是取其大吐以去湿。相反相激,才能取得效果。甘遂、防己、乌头、半夏、甘草、生姜是为阴邪逆满,眼合不开而用,用以通阳气,散阴结。并且用乌头、半夏、甘遂、甘草反激之大力来祛风。到小便爽利,全身肿消就停药,也许这药不用吃完就好了,放心用吧。”患者看到裴医生轻松自若的样子,又加上实在没有办法了,回去后就照着药方,日四夜三地服用,一切症状都在裴正浩的预料之中,不久彻底痊愈。 民国三十三年,日军驻城头目田中一郎的孩子耳朵后、脖子里都长出了一些突起的小疙瘩,大的摸着像栗子那样硬。田中一

15、郎急得嘴上都长了燎泡,但他毕竟是个小头目,把孩子送回日本治疗不现实。听说裴正浩的名气后,就派人来请。裴正浩一听是给日本人看病,就梗起脖子,一口回绝了。听来人解释是一个六岁的孩子病了,皱着眉头沉思了半天,才随人到了那里。诊视病情后,他开出散肿溃坚汤,并在其中加上了和甘草反着的海藻这味药。 田中一郎跟前的一位汉奸不太放心,拿着药方去咨询了另外一些医生,回来后告诉田中一郎说,甘草和海藻一般是不能用在一起的,在中国金代的兰室秘藏和明代普济方卷二九一都有这个药方,叫作散肿溃坚汤,但并没有海藻这味药,根据中医讲究的十八反,用在一起会有毒。 田中一郎听后非常震惊,立即派人把裴正浩再次请来,指出了药方的问题所在,并居高临下地指责他:“你的良心大大的坏了,怎么能谋害一个孩子呢?”裴正浩一听,正色道:“孩子是无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