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文言文阅读测试卷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541807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测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测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测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测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测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文言文阅读测试卷(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测试卷(二) (时间:45分钟 分数:100分)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下面14题(9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 答谢中书书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乃凡书帛曰“陈胜王”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C. 实是欲界之仙都 D. 四时俱备 是进亦忧,退亦忧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2、与“实是欲界之仙都”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辍耕之龚上C.莲之

2、出淤泥而不染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4、本文写景的语言精练且生动,试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例,说说该句是如何体现此特点的。答:二、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58题。(14分)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3、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解释加点词的词义。(4分) 晓雾将歇 ( ) 月色入户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7.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8.简答。(4分)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

4、受到贬谪的“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三、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下面913题(1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

5、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9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10下列

6、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11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译文:13邹忌讽

7、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2分)四、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1417题(11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

8、。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1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小惠未遍( ) (2)彼竭我盈( )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1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五、|阅读盂子的生

9、于忧患,死于安乐,做18-24题。(15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孙叔敖举于海( )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曾益其所不能(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行

10、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0.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2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2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然后知生于怃

11、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 23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2分)24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3分)六、|阅读满井游记,做25-27题。(9分)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土膏

12、微润 ( ) (2)呷浪之鳞( )(3)汗流浃背 ( ) (4)泉而茗者(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译文:27作者列举了几种游人?用现代汉语回答。(3分)。七、阅读醉翁亭记下面文言文,完成2833题。(16分)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