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赏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7537722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下独酌》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月下独酌》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月下独酌》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月下独酌》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月下独酌》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月下独酌》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下独酌》赏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月下独酌?赏析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 ,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 ,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 ,而这首?月下独酌?那么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诗一共十四句 ,前八句平声韵 ,后六句仄声韵。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 ,?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 ,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 ,却通过独白的

2、方式 ,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 ,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 ,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酒与月 ,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 ,无论他走到哪里 ,身处何方 ,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 ,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 ,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 ,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

3、,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在诗的一开始 ,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 ,花间一壶酒 ,花丛之中 ,一壶美酒 ,开怀畅饮 ,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 ,这花丛 ,这美酒 ,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 ,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 ,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 ,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 ,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 ,要单独一人喝了。但他灵机一动 ,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 ,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

4、成的 ,你看他 ,一举杯 ,明月成伴 ,一低头 ,身影相陪。何其潇洒 ,何其自在 ,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 ,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 ,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临的常客。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 ,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土?静夜思?;秋月里 ,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 ,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 ,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时 ,我们一点也

5、不会惊讶与不解 ,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 ,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 ,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 ,可惜 ,月亮却远在天边 ,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 ,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 ,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 ,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此时此刻 ,此情此景 ,诗人内心仍然是孤独寂寞的 ,也许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 ,他们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比方李白为了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能实现 ,不肯做一个御用文人

6、,为唐明皇、杨贵妃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涂脂抹粉 ,所以放着京城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 ,锦衣美食不要 ,待诏翰林不干 ,非要浪迹江湖 ,还要说自己什么“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这不是自讨苦吃、自讨没趣吗?也许正是这种被世人看来的不识实务 ,才使他最终落得个“长流夜郎的下场。与李白有一面之交的大诗人杜甫曾经屡次写诗表达他对李白的钦佩与担忧:“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不过 ,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懊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 ,他有一首?独坐敬亭山?诗这样写到:“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不管是有生命的鸟 ,还是无生命的云

7、,只要是能动弹的 ,都义无反顾地远离李白而去 ,剩下的只有那一座纹丝不动的大山了 ,即使这样 ,李白还是能够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 ,修身养性 ,自得其趣 ,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 ,李白劝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 ,转念一想 ,能够在花间月下 ,饮酒作诗 ,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 ,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 ,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 ,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 ,及时行乐 ,不醉不休吧。但是一个“暂 ,说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 ,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 ,不过 ,大概也许正是因为其短暂 ,所以更显得珍贵 ,不能轻易放过。“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8、。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以下诗歌就由平声韵转入了仄声韵 ,情绪也显得更加激昂了。此时的李白 ,已经酒至半酣 ,渐至佳境了 ,只见他亦歌亦舞 ,憨态可掬 ,他醉眼向上望去 ,空中的月亮好似在随着他歌唱的节奏徘徊起舞 ,他醉眼向下看来 ,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这一切似乎都显出一种莫名的凄凉与寂寞 ,而他觉得能够有它们来陪伴已属不易了 ,“交欢一词 ,显示出诗人对此的知足 ,确实 ,美酒使李白忘却人间的烦恼 ,明月给李白带来心灵的抚慰。在这种无人相伴的“交欢中 ,诗人终于沉醉了 ,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时刻 ,李白还意识到 ,只要他一醉倒 ,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将回复到它们原先

9、的形态 ,这个以他为中心的临时组合将不复存在了。不过 ,他并没有丝毫的灰心丧气 ,因为他与月亮和身影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独酌 ,更不会是最后一次 ,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 ,在当时的情况下 ,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 ,所以除了自己 ,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说“月下沉吟久不归 ,古来相接眼中稀 ,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 ,为一生的知己 ,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与无情之物交欢 ,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 ,可以想

10、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 ,有的是人迎奉吹嘘 ,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 ,却饱尝了世态炎凉。但是 ,透过这番在花间月下的独酌与独白 ,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 ,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 ,初衷不改。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 ,所以为后人推崇备至 ,正是因为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旷达与出神入化的浪漫。乾隆皇帝也是从这一角度对?月下独酌?加以肯定的 ,千古奇趣 ,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 ,终不胜其旷达。?月下独酌?是以感情跌宕起伏和率性纯真而著称的 ,通观全诗其感情波澜可以明显分为几层起伏 ,第一句起首是扬 ,“花间一壶酒 ,而第二句紧接着抑 ,“独酌无相亲。但是接下来的两句:“举杯邀

11、明月 ,对影成三人 ,一扫这种无相亲的冷落 ,孤单。在诗歌的第一局部的结尾所出现的这种局面 ,是一种经过起伏、努力后获得的由冷清到热闹的场面。这第一起情感的起伏可以看作是序幕的拉开 ,是“月下场景的布置与“人物包括虚拟的月亮和身影的出场。虽然出现了一点困扰 ,但还是比较圆满地顺着诗人自己设想的轨迹进行的。诗歌的第二局部也是四句 ,诗人同样又经历了一次由悲凉到喜悦的情感的轮回。从感慨月亮与身影这两个招呼来的酒伴的不尽人意 ,到全然不顾、自得其乐的忘我境界。诗歌的第二波起伏是情节的正式展开 ,是“独酌的实施 ,在这一阶段 ,诗人靠着自己虽然热烈但却是孤独的心境 ,在执着地追求一种如果不可能完美 ,

12、因为在孤独寂寞的境遇下 ,只有“不解饮的月亮和“徒随身影子 ,已经不可能完美 ,但至少也是理想的境界 ,尽管“暂伴月将影一句的“暂伴多多少少透露了作者心中那一丝无可奈何的惋惜 ,但是“行乐须及春却说明了诗人已经调整了自己的心态 ,从而实现了这一次不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因素的自我满足的“独酌。诗歌的第三波起伏是独酌的高潮与升华 ,在这一阶段 ,诗人已完全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月下独酌的境界所陶醉 ,零乱的舞步 ,徘徊的月光 ,似醉似醒 ,物我一体 ,诗人在尽欢之后 ,马上就要在花间月下的美酒之乡沉沉睡去了 ,但就在他的神志清醒的最后一刻 ,他没有忘记再次与那两位与他一起成就“独酌的月亮与身影做出长久的约定。“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这种不离不散的执着情怀 ,我们只有对李白的身世和追求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 ,才有可能真正体会。这首诗歌第二个成功之处是全诗的率性纯真 ,毫无做作。对此 ,沈德潜是这样评价的:“脱口而出 ,纯乎天籁。此种诗 ,人不易学?唐诗别裁?。确实 ,李白成名之后 ,多少文人墨客都想步其后尘 ,不过到头来却总是半途而废。所以 ,千百年来 ,人们只能对李白这种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发出由衷的赞叹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