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八年级物理全册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素材沪科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537485 上传时间:2022-07-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八年级物理全册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素材沪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八年级物理全册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素材沪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八年级物理全册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素材沪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八年级物理全册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素材沪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八年级物理全册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素材沪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八年级物理全册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素材沪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八年级物理全册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素材沪科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八年级物理全册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素材沪科版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点:第一部分:一、 长度的测量:1.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符号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换算:(1)10-3km=1m=103mm=106m=109nm; (2)1m=101dm=102cm=103mm.2. 测量工具:刻度尺(最常用)、卷尺、三角板3. 正确使用刻度尺(1)观察刻度尺(测量前的“三看”):零刻度线 分度值(即相邻两刻线之间的距离) 量程(即刻度尺最大测量范围)(2)测量前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3)测量步骤:

2、(1放2读3记)A.正确放置刻度尺:刻度尺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有刻线的一边与被测物体边缘保持平行;B.读数: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读数需估读读至分度值的下一位;C.记录数据:记录结果包括数字和单位;无单位的数字是毫无意义的。二、时间的测量1. 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秒,符号:s;常用单位:天(d)、时(h)、分(min)。换算关系:1min=60s,1h=60min;1d=24h=86400s三、误差:1. 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2. 造成原因:选用的测量工具、采用的测量方法及测量者.3. 减小办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4. 错误与误差

3、的区别:错误是由于操作时未遵守仪器使用规则或读数时粗心造成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不可避免。第二部分:一、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二、参照物:在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择另外的物体来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1)参照物的特点:假定静止不动的物体; (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是研究对象不能被选作参照物,通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3)在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其结果一般不同;例:乘坐电梯时,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人是运动的;若以电梯为参照物,则人是静止的;三、 运动和静止相对性 (1)

4、 物体的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2) 没有绝对的静止。4. 典型例题例:(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分析:竹排在江中游以青山作参照物;青山在走以竹排为参照物。(2)两辆汽车同向行驶,汽车的运动是以_地面_ 作为参照物,坐在甲车里的乘客看到乙车在向后退,该乘客是以_甲车_作为参照物。这两辆汽车相比较,_甲车_车开得快。 第三部分:一、速度:1.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式:(1)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2)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2. 速度定义: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比值定义法)3. 速度公式: s路程,t时间,v速度4. 速度单位及换算:米每秒(m/s或ms);千米每

5、小时(km/h或kmh)1m/s=3.6km/h;1km/h=5. 速度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二、机械运动的分类1. 按照运动的轨迹,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 按照速度是否变化,直线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3.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4. 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计算公式例1: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 m用时6 s,后50 m

6、用时7 s,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前50m平均速度:后50m平均速度:全程的平均速度:全程时间:解:小明前50 m路程s1=50 m,用时t1=6s,后50 m路程s2=50 m,用时t2=7 s,全程s3=100 m,用时t3。根据公式和题意有:四、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小车(钢珠)、斜面、金属片、秒表、刻度尺探究步骤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试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实验注意事项A.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头到头,尾到尾”。B.斜面的坡度不宜过大,小车运动过快,时间太短不易测量;也不宜过小,否则变速运动不明显。C.时间的测量:应该让小车做直线运动,小车运动时间较短,测量误差较大,可以听小车碰撞金属片的声音来计时。【补充内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与路程时间图像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