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Word参考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537243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塞翁失马Word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塞翁失马Word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塞翁失马Word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塞翁失马Word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塞翁失马Word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塞翁失马Word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塞翁失马Word参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入新课二、初读读准确,读通畅师;进入初中后,我们开始接触文言文。你觉得学习文言文与学习现代文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你有没有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生1:文言文需要解释,不能一下子理解。师:对,阅读文言文有一定的语言障碍。请大家说说阅读文言文有什么方法?生:(沉默)师:老师就向同学们推荐一种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要求字正腔圆,即字音准确,发音饱满。【明确了文言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朗读法,并提出朗读要求。根据后面的教学流程来看,朗读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疏通词句的朗读、理解内容的朗读、阶段小结的朗读、探究质疑的朗读;朗读方式也不一样:有教

2、师领读、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默读。凡是种种,既一以贯之,成为本节课学习活动的主线,又富含变化,于整肃之中见灵活。】师:请大家注意一下大屏幕上这些字的读音。(出示多媒体课件) 塞(si)翁失马其父(f )曰此何遽(j)不为福乎 其马将(jing)胡骏马而归其子好(ho)骑此独以跛(b)之故 堕(du)而折(sh)其髀(b)父子相保(f)生:(自由朗读)师:请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作出评价。生:(个读)(读的过程中,其他学生已在不断指正学生读音的错误。)生2:“其父曰”的“父”应念“f”;生3:“近塞上之人”的“塞”应念“si”。师:刚才的朗读中,有些地方读成破句了,该停顿的没有停顿

3、。我们朗读时,不仅要做到字正腔圆,还要注意停顿,分出轻重,读出语气,做到抑扬顿挫。(展示多媒体)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此/何遽/不为福乎?(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前为读准字音,此为读准句读、节奏。朗读的目的性强,且要求在提升。】师:(范读课文。)生:(齐读课文。)三、再读通文意、知情节(斟字酌句)师:读文言文,要理解其内容,必须先疏通文字。请大家利用工具书、注解,(生:我们没有工具书。师:那好,就看课文注解。)仔细阅读全文,理解文意,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可与旁边的同学商量。)生:(自主疏通文字。)师:(巡回指导。)师:请大家把自己不能解决的字词划出来,等会儿请同学帮助,一起解决。(学生默读。

4、)生4:此何遽不为福乎?生5:这为什么就不能成为好事呢?生6:马无故亡而入胡。师:请读准句读。(示范)马/无故/亡而入胡。生7:马无缘无故逃到胡人那里了。师:“胡”在哪里?生7:北方少数民族那里。生8:“近塞上之人”中的“近”什么意思?生9:靠近。生10:“人皆吊之”的“皆”什么意思?生9:“都”的意思。【这里,体现了学生间的互助合作。】师:还有问题吗?(稍停。)好,老师也来考考大家。(多媒体显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靠近)(擅长)(丢失) (2)人皆吊之(安慰)师:老师想知道,你是怎么知道“吊”的意思的?生10:古人安慰死了人的人。我是从“口”字旁推测

5、的。师:能从“口”字旁推测吗?生10:(笑着摇头。)生11:从“贺”字推测出“吊”的意思。遇到好事,别人就来“贺”,遇到坏事,别人就来“吊”。而“贺”是“祝贺”的意思,那么,我想这“吊”大概便是“安慰”的意思了吧。师: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叫猜测法。(板书)【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巧妙启发学生从“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后“人皆贺之”,反推出“马无故亡而入胡”便“人皆吊之”,“吊”与“贺”对应,所以“吊”应译为“安慰”。这就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时,不能孤立地关照一个个的字词,而应充分结合语言环境,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从而准确理解字词。这种方法值得提倡。】 (3)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老汉)(就

6、)(是) (4)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经过)(带领) (5)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多)(爱好)(掉、摔) (6)胡人大入塞,丁壮引弦而战(大举)(拉)师:能否从现代汉语中找出“引”字也解释为“拉”的?生:(沉默。)师:如“牵引”、“引吭高歌”等。解释文言词语,我们可以从现代汉语中找到佐证。【教师注意利用现代汉语来佐证“引”的意思,既加强学生的认识,也帮助其扩大词汇量。因为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其实,从“引”字的构造也能得到佐证。“引”是会意字,左侧为“弓”,右侧的“l”为“弦”,两者合起来,便是“拉”的意思。这对学生来说,新奇感有了,印象就深了。】(7)死者十九(十分

7、之九)(8)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缘故)(保全)师:(句子翻译示范。)发现老师的翻译有什么问题?【故意反问学生,让他们主动去发现教师翻译中的问题,从而了解翻译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字字落实”“添字法”,便于学生掌握,同时,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同等的地位,有效增强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冲动。】生12:应该加一些字词,使句子通顺。生13:加上“有一次”,因为并不是天天能发生这样的事。生14:还要加上“他的”(指“善术者”)。师: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叫添加成份法。【时刻注意学法指导。】生:(翻译多媒体上的其他几个句子。)师:文中其他的语句,大家可以在课后进行翻译。下面,请大家再朗读一遍课文。生:(朗读课文。)

8、【通过朗读,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想道理、明寓意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却一波三折。你能按时间顺序,分别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这四个情节吗?(出示四幅图片)【本次活动的指向、要求明确了。如“按时间顺序”,是梳理思路;“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是要求学生立足文本,搜集相关信息;“概括情节”,是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合。而且出示四幅图片,降低了学习难度,有操作性。】师:第一个情节,我用“亡马”这个词来概括。【教师示范引领,设置梯度,降低难度。】生15:第二个情节,我用“引马”来概括。生16:我用“归马”这个词。师:亡时有几匹马?归时又有几匹马?怎么会多出来呢?【教师从数量的差异上启发。】生1

9、7:“将马”更好。师:接下来呢?生18:第三个情节,用“折髀”为好。生19:第四个情节,用“自保”要好。师:有几个人“保”了?生20:两个人。师:所以,我觉得用“相保”要妥当。好,再来看全文,大家知道什么叫寓言吗?(生:看着老师,没有人发言。)我们先来看看,童话作家严文井怎样告诉我们的(出示课件: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严文井)。请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对于严文井,同学们是比较熟悉的,小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童话作品。拿他来解释寓言的概念,容易引起学生的认同感。而且,这段话本身连用了两个比喻,形象生动,活泼

10、有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容易产生亲近感、神奇感。】生21:好事不一定是坏事,坏事不一定是好事。生22:好事可以成为坏事,坏事可以成为好事。师:也就是说,“祸福相依,相互转化”。(板书)但是,这些坏事、好事是否一定、无条件地转化呢?【教师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没有仅仅停留在“祸福相倚,相互转化”这一层面上,而是更进一层,抓住“祸福转化”的条件,来说明这种转化并非是无条件的、必然的。应该说,这是这次文本阅读的一个创新点、一个闪亮点。教师只有深入解剖课文,且有独到见解、人生经验,才能捕捉到这一点。】生23: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人看来是好事,而另一人看来也可以是坏事。生24:坏事有时可以变成好事

11、。如考试成绩不好,可以总结经验,找出原因,努力争取下次能考一个好成绩。师:这些转化都需要条件,就是自己的努力。再看课文,作者所阐述的祸福变化也有没有条件?找一找,品一品,说一说。如第一次转化,就有哪些条件?这需要仔细阅读课文才能发现的。生:(默读课文。)师:齐读第一句,看出条件来了吗?生:(读。)生:(沉默。)师:如果事情发生在我们这儿,能不能带回一匹马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启发。】生25:因为那人是个“善术者”。生26:因为那人精通算术。生27:他们家离边塞近,离胡人近,就可以带马回来。师:胡人最擅长骑马,养了许多马,“善术者”家的马就有可能将他们那儿的马带回来。同样道理,课文其他地方也有哪

12、些条件?【做到了举一反三。】生28:“其子好骑”。师:“家富良马”也是的。生29:他的儿子断了腿,不能去打仗,所以保全了性命。师:可见,福与祸的转化并非必然,而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什么好处?【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拓展,并渗透思想教育,体现了“文以载道”。】生30:如果生活中遇到不好的事,就多想想原因,改变现状。师:如果遇到好事呢?生31:要珍惜,好好利用,为下一次做准备。师:怎么准备?如果考试考了一百分呢?生32:不要骄傲。师:对。遇到坏事,我们要奋起拼搏,创造条件,把坏事转化为好事;如果遇到好事,也要防止骄傲自满,否则,好事也能变为坏事。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13、要坚持好长一段时间并有所侧重个地常常强调。例如,在讲解到“其义自见”的“见”的读音和含义时,不妨强调一下:“请记录下来。”;在师生交流寓言寓意时所联想到的成语,不妨强调一下,记录下这些成语,并查阅它们的含义,这样的话,“积累”就有实效了;在师生共同讨论课堂教与学的板书时,还不妨强调一下,请把板书内容记录在课文旁边。关于课文复述。其实,语文课堂上,“复述”是可以有很多作为的,复述课文内容,从形式上分,应该有“全文详细复述”“改编复述(创造复述)”“概括复述”等,老师也须知道必要的方法或思路。从本文内容上看,可以创造性地复述借塞翁之口复述,借塞翁邻人之口复述,借塞翁儿子之口复述,借旁观者(或讲述见

14、闻者)之口复述;可采用“故事简缩法复述”“故事评点法复述”“故事描述法复述”等等 鲁老师在寓言寓意的理解上,课堂的延伸拓展太“丰富”了。请注意,语文课堂的“延伸”或“拓展”,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过之,就像本堂课结束前那样,它就必然有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偏向,而不是真正的语文课的教学了。 六组展示后:鼓励其他小组的成员谈谈类似的经历和学了文章后获得的启示。学生总结(1分40秒) 引导提问: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觉得应该怎样学习塞翁失马之类的小寓言呢? 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归纳出读类似文章的方法:读译悟(品)读书方法:读、译、悟(品)(一).对“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一句中的“

15、善术者”应当怎样解释?这个“善术者”又指的是谁?:“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等”。“善术者”即“精通术数的人”。我认为塞翁失马一文中的“善术者”中的“术”讲为“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是正确的。所谓“善术者”,就是“善于(或精通)推测人事吉凶祸福法术的人”联系全文,可以从塞翁的言谈当中看出,他的确是一个通晓推测人事吉凶祸福法术的人。他能从常人眼中的祸福得失之中,领悟到常人所不能知晓的物及必反,祸福相倚的道理。因此,只有塞翁才配称“善术者” (二).对文中“其父”应当如何理解? 我认为文中的“其父”应该这样来理解:“其”指示代词,作“那个”讲;“父”,这里不是作“父亲”讲,而应当理解为是对老年男子,即“塞翁”的尊称。其理由是“父”在文言中有多种用法,其中一种就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如史记.冯唐传载:“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又如诗.大雅:“维师尚父,时维鹰扬”。例句中的“父”都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因此,我认为这里把“其父”讲为“那个老翁”是通的。只要把“其父”讲通了,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