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处理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536776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处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处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处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处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处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处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处理(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处理1.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可以及时发现突发事件的苗头,保证事件报告工作的质量和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件危害扩散、蔓延,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职责和基本任务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明确突发事件应急报告主体,规范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内容,组织、协调、监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授权,及时通报和公布本区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执行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负责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和管理。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

2、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咨询和监督。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的初步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及时、准确地为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中心提供信息,以快速对事件做出反应和及时处理。医疗救治机构,社区、乡镇、和村的防保干部: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下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l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l 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l 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l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根据国家救灾防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3版)中4.3 报告方式:4.3.1事件发生地的县(市、区)为基本报告单位,卫生行政

3、部门为责任报告人,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使用国家救灾防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告,。3.主要内容和方法(1)内容:报告传染病及新发传染病、中毒事件、污染事故、自然灾害及意外伤害事件等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性质、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三间发布、主要病征、受威胁人数、事件的可能原因、已采取的应急措施、控制效果、现状和趋势、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报告的时间、报告人、联系电话等。以上内容不可能在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完整收集并报告。根据国家救灾防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3版)中3.3报告内容:“3.3.1初次报告(1)必须报告信息:事件名称、发生地点、发生时间、波及

4、人群或潜在的威胁和影响、报告联系单位人员及通讯方式。(2)尽可能报告的信息:事件的性质、范围、严重程度、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病例发生和死亡的分布及可能发展趋势。3.3.2阶段报告:报告事件的发展和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在阶段报告中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同时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3.3.3总结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2)方法:通过各级各类监测点,尽可能的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一旦发现突发或疑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责任人员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报告方式有电

5、话报告、传真报告、传真报告、口头报告、书面报告等接报后经初步核实,立即向值班领导汇报;经授权,根据当时情况以电话、传真、网络、口头书面等形式即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包括不同调查阶段的流调报告)。国家救灾防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4.工作流程和步骤(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2)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3)接报,记录报告内容;(4)电话方式或事件发生地应急人员初步核实;(5)报告值班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6)执行领导指示通知有关部门人员应急响应;(7)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8)组织现场流行病学、卫生学调查;(9)报告调查核实情况;

6、(10)终极报告;(11)资料归档。5.技术文书(1)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技术方案;(2)相关管理文书:记录、报表(提供格式化样张)。应急值班工作制度;信息监测分析工作制度;主动监测工作制度;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制度;督导检查工作制度;(3)相关工作文书:记录、报表(提供格式化样张)。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审批文书、工作记录;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6.质量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质量控制关键是报告时限:属于传染病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规定的报告时限报告。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二十条之规定报告;报告途径和方式:医疗机构和监测哨点按规定的

7、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确认疫情后,按规定向县级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第三章 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第三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表4-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质量要求工作流程和步骤质量控制关键点反映该点的指标指标基本含义和测算公式具体标准(值)建立网络直报系统系统覆盖状

8、况疫情网络直报率设备维护设备完好网络设备完好率报告填报内容报告卡的完整率准确率填报时间报出及时率记录完整率审核审核时间审卡及时率7.工作频率、数量(1)发生突发事件即报告,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报出初步报告;进程报告每日一报,特殊情况随时报告;结案报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后报出。(2)实时监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网络,发现异常须做好记录和响应(如核实、报告、启动应急调查处理机制等)。当日审核疫情卡片,每旬召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及疫情预测分析会议1次,特殊疾病和重点疾病每天分析一次,形成情况分析、预测报告。(3)重点行业,重点人员每年开展职业病筛查一次。(4)每年对应急报告网络信息人员

9、培训一次。(5)每半年对基层疾控机构网络使用及维护情况、报告情况、值班情况开展一次督导检查。对相关医疗单位的主动监测工作每月开展一次。对企业监测、筛查工作每年一次。并有年度工作评价报告、工作总结表4-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数量和频率工作流程和步骤具体内容地级工作内容的量和频率县级工作内容的量和频率初步报告报告后2小时报告后2小时进程报告每日一报每日一报结案报告处理完毕后3个工作日处理完毕后3个工作日特殊情况报告随时报告随时报告8.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信息网络运行情况,是否畅通;工作记录是否完整;群众反馈意见;技术培训、指导开展情况;各类督导检查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是否及时;突发公

10、共卫生事件报告内容是否完整,准确;进程和结案报告情况。(1)责任报告单位(或个人)的传染病报告卡等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填写情况。如合格率、迟报率、漏报率和“死卡复活”率;定期报表上报的上报率、及时率、合格率;特殊疫情报告的及时率、准确率;疫情资料的分析和利用。(2)疫情网络直报;网络设备、完好率;传染病报告卡的完整率、准确率、报出及时率、审卡及时率;人员培训率、培训合格率;突发事件报告及时率。网络直报率要求100,网络设备完好率要求100。传染病报告卡的完整率、准确率、报出及时率、审卡及时率均要求100。网络维护、监测、反馈、分析记录完整(3)应急值班:值班记录、活动记录完整,无缺项。值班人员无缺

11、岗。值班电话记录、车辆出车记录、人员值班记录完整率;值班设备(网络、电话、传真、车辆)完好。(4)主动监测:活动开展记录,工作报表、报告。(5)技术培训:要求有培训文件、教案、签到、考卷及成绩。(6)技术指导:活动记录。(7)督导检查:检查记录、发现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表4-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评价指标项目内容事件控制效果的评价指标指标的基本含义和测算公式标准值初步报告及时率100进程报告及时率100结案报告及时率、完整率100特殊情况报告是否符合上级要求1009.保障措施组织保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报告网络,各责任报告单位有相关职能科室、专人负责,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和督导制度

12、,相关工作制度:应急值班工作制度;信息监测分析工作制度;主动监测工作制度;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制度;督导检查工作制度健全。人力条件和技术培训传染病科(所)负责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不明原因疾病)的日常信息监测、收集、分析和预测预报;对基层的技术培训、指导、督导。公共卫生科(所)负责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其它化学中毒)的日常信息监测、收集、分析和预测预报;对基层的技术培训、指导、督导。表4-1-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人力条件(每万人口每年所需人天数)步骤和流程具体内容所需人力(人天)初步报告报告发生的时间报告发生的事件报告发生的地点报告发生的发病人数3人0.25天/人

13、10件进程报告报告发生的死亡人数报告发生的三间发布报告发生的主要病征3人0.5天/人4次/件10件结案报告事件的可能原因控制效果需要解决的问题3人1天/人10件特殊情况报告已采取的应急措施2人0.5天/人02次/件物质保障物质保证:值班电话2部;传真机1部;应急值班室电脑1台;应急值班车辆1台督导检查车辆1台;培训设备;办公耗材;表4-1-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必需的物力条件仪器设备名称目前配备的数量年使用工作日按工作量要求计至少应配备的数量设备是否工作必须是否可在科室内共享是否可在机构共用便携式计算机05197.280.636.8数码像机05193.185.250.7摄像机05190.78

14、5.458.0传真机18199.384.650.0计算机16.51100.077.238.8打印机15199.382.643.7复印机05195.287.658.0电视机031100.060.060.0资料柜01100.0100.00.0专用移动电话03652100.028.614.3专用固定电话13652100.0100.00.0车辆05191.990.573.5网络设备1361100.083.758.5实验室采样检测设备01100.0100.00.0气象资料库01100.0100.0100.0统计局相关数据库01100.0100.0100.0通风设施25100.0100.00.0监视器02100.00.0100.0荧光显微镜0.551100.050.050.0分析软件03651100.040.020.0移动硬盘05100.00.0警报器02100.00.0100.0固定电话0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