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陋室铭原文翻译书下注释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7534861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莲说陋室铭原文翻译书下注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爱莲说陋室铭原文翻译书下注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爱莲说陋室铭原文翻译书下注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爱莲说陋室铭原文翻译书下注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爱莲说陋室铭原文翻译书下注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爱莲说陋室铭原文翻译书下注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陋室铭原文翻译书下注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爱莲说总复习、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解词:1、书下注释:(1)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着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 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2)蕃(f c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6

2、)濯(zhue)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 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9)亵(xi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14)噫(y: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2、补充解词(1)晋陶渊明独爱菊

3、只(2)自李唐来从(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3、一词多义(1)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表示舒缓语气*. 、* 亠八匕、It二、文学常识1、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 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着有太极图说 通书等。2、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3、体裁:“说”。四、课文翻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则唯

4、独喜爱莲一一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 还有什么人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五、变型默写1入题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在描

5、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的语 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3、总括莲的品格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作者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句子: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出菊、牡丹、莲象征不人群的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 也;莲,花之君子者也。6、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7、写莲长成后的形象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8、莲的形象具有的象征意义:(1)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

6、品质的句子:出淤 而不染(2)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3)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4)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的句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9、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的句子:牡六、段意及中心1、段意:第一段表达作者对莲的美好品德的赞美之情。第二段高度评价莲的品德,再次表达对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中心:表现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 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七、简答1、作者运用“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

7、乎众矣。”这种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名利,表现了作者 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 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2、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作用此句是总提句,为下文将要说的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张本,是入题的 准备。4、莲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作者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5、菊之爱有哪两重含义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什么 菊之爱有两重含义: 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 ;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 的人格

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避世者 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6、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既照应上文“与独爱莲”,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 叹,慨叹当事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7、本文以“爱”为脉络,写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品格;同时又 是花中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 托莲的形象。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 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8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事态的鄙弃和厌恶。陋室铭复习资料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子上。孟子这部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 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着作。它属语录体散文集。二、课文翻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 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

10、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 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 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n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 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 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 哪一桩不可以干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

11、不为也。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 不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 不吃就会饿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

12、我何加焉! 血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宫二 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 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I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

13、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三、变型默写1、以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中心论点的句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概括本文论点的句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人没有丧失“本心”的具体表现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4、概述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的句子:万钟则_ 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四、段意和中心1、段意第一段提出并阐述“舍生取义”的观点。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中心论点。第二层(从“生, 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

14、的分析阐释。 第三层(最 后一句)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 出“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有“本心”而已。第二段以具体事例告诉人们怎样做是“舍生取义”。2、中心 本文通过鱼和熊掌的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指明“义” 比生命重要,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五、简答1、人应该怎样才能保持“本心”恪守“善”的本性;不要受周围坏的环境影响;不要被物欲所蒙蔽。2、启示:“义”重于“生”;不能见利忘义。六、补充解释 兼:同时。则:就。宫室:住宅。七、一词多义甚:比得上。 是故:由此可见谓:叫做。可以:可以用来。耳:罢了。是:这样。由是:米取某种手段。 与:给。(1)(2)(3)(4)呼尔而与之 得之则生 为宫室之美 故不为苟得也动词,给 就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则凡可以得生者所不用也 介词,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表示反问 那么动词,做通“德”恩惠,这所恶有甚于死者介词表比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这个,这样里是感激的意思(5)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词,引出动词的对象(6)蹴尔而与之 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词,表转折,却,可是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星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