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带来的启示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7530109 上传时间:2023-12-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带来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0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带来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0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带来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0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带来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0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带来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带来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带来的启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带来的启示2010年6月25日 10:文汇教育 稿件来源:文汇报 作者:李新 上海市光明中学2010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题总体感觉比较平稳,它紧扣考试手册中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要求,和去年的题型基本保持一致,变化不大,只是与课本的联系更加紧密,愈趋深化。考教分离实际上是高考中不正常的现象,干扰了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鉴于此,上海高考语文卷在近几年的命题中特别注意这一点,试题和课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简单地联系作家作品而渐趋深入。(一)首先表现在选文上,它注意了课本向课外的延伸。第一篇现代文笔墨的超越,这是一篇谈书画艺术的文章,高三第二

2、学期第二单元就专门是“艺术与审美”单元,且选了张大千画说作为必读课文,此篇笔墨的超越就是画说的延伸;第二篇天目山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运用这一表现手法的文章,我们课本中有多篇,如合欢树、最后的常春藤叶、小溪巴赫、病梅馆记等,选择此文,目的就是考查考生对这类文章的阅读鉴赏能力。默写仍然稳定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其中高中课内4句,初中课内2句,课外2句,八选六空,为考生提供可选空间。古诗词阅读王恽【越调】平湖月尧庙秋社是一首元曲,和高二第一学期“词曲及其赏析”单元中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所创造的意境基本相似;第一个文言语段选自欧阳修的居士集二十七,是一篇史传作品,高三第一学期第六单元就是专门的

3、史传单元,其中就选了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第二篇唐代元结的九疑山图记是先记后议的文章,这是课文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等的延伸。所以整张试卷的选文,看似无心,却处处有心地关合着课本。这或许是命题人的着意所在。(二)题型的设置上,更是注意了和课本的紧密联系。第2题,简析第(3)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两处都是引用,一处引用沈尹默的话,一处引用宗白华的话,共同点是两处引用都阐明了笔墨艺术的魅力,不同点是引用沈尹默的话是为了说明笔墨艺术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而引用宗白华的话是为了阐明笔墨艺术胜过许多复杂的艺术。这是对引用说明方法的考查,而这一说明方法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等说明文中都有运用,在高二第二学

4、期写作板块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文写作中也有专门介绍。第5题,填写恰当关联词语,是最近两年的“保留曲目”,着意于对复句知识及其运用的考查,高三第二学期专门有复句知识附录。第7题对比喻句表达效果的考查,第25题对整、散句知识的考查,高三第一学期附录“修辞”部分都有具体介绍。第16题,“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道题更是跟课文内容有了深入联系。“不羡日夕佳”化用的是陶渊明的饮酒,饮酒被选入高一第一学期课本,它的原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达的是陶渊明弃官归田后在田园中获得的那种自由、解放的心灵境界,而“不羡日夕佳”表明作者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唯求隐

5、居之乐,而要积极用世,追求与民同乐的高尚志趣。第23题,简析第(2)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这是以声衬静的奇妙效果,这一效果在课本中的许多诗文中都有体现,如王维终南山的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即是以问声衬托山中的寂静,表达出王维羡慕归隐的心境。对文言实、虚词的考查,四个实词解释,其中“造”、“素”、“徙”三个词全部出自初、高中课本,对“以”、“则”、“而”、“之”四个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考查,也见于高一第二学期附录“文言虚词”部分,选项中“以吾一日长乎尔”、“他植者则不然”、“恍惊起而长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分别出自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种树郭橐

6、驼传、梦游天姥吟留别、鸿门宴。【启示】无论必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都要认真学习,领会内容,把握其写作特点,不可有偏颇。不仅是阅读部分的学习,课本中的几大板块,包括“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板块及知识附录部分,都要引起注意。只有课本融会贯通了,才能运用自如向外拓展,除此之外,其他一切做法(如高强度的模拟训练)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整张试卷的难度并不大,基本上是些基础题和整体把握题,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考查。试卷整体难度虽不大,但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还是有一定要求的。所谓整体把握,有对全文的整体把握,也有对部分、段落等局部区域的整体把握。考查考生对文章整体把握能力的

7、题目,在整张试卷上还是占有一定比例的。像第1题,概括第(2)段的主要内容,这是对段落的整体把握;第5题,说出“性灵”一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包括情感,还包括美感,这是对前后文语意的整体把握;第6题,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则是对全文的整体把握,要求对全文中有关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第10题介绍萧洪明其人,第16题,对诗人思想情感的概括,第21题对欧阳晔品质的概括,第26题简述文章的写作意图,等等,都是属于整体把握题,包括第3题、第11题、第15题等几道选择题,也同样是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所以整体把握能力对考生来说非常重要,也是符合阅读规律的,是检测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启示】平时无论是在课文学习还是做阅读训练题时,都要有意训练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有了这方面的训练,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回答这类问题时才不至于慌乱,而是能如鱼得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