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方言钩沉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7529555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北方言钩沉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陕北方言钩沉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陕北方言钩沉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陕北方言钩沉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陕北方言钩沉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北方言钩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北方言钩沉(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北方言钩沉陕北方言丰富而复杂,地方色彩十分鲜明。若从语言学的角度划 分,延安南部地区属渭北关中方言区,延安以北内蒙河套和榆林地区 属晋北方言区。古时候,陕北地处边荒,文化传播和变迁的速度较之 中原发达地区慢了许多,方言中沉淀了一部分古汉语和古代俗语残 余。同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晋西北、内蒙河套、陕北这片晋北 方言区的广大区域内,一直是周边少数民族内迁安置的聚居中心,五 方杂处,各种外来文化与各民族风俗习惯和语言交流十分频繁,互相 影响,陕北方言中的外来文化和异族语言残余,至今仍随处可闻。大(da)在中国的广大地区,人们多管父亲叫爸、叫爹。但在陕北以及甘、 宁、青部分地区,人们则呼父亲为“

2、大”(音达)。佳县、安塞、宜川、 富县、洛川、黄陵等大部分地区“呼父曰大”。甘肃的秦安、渭源等地 “呼父曰达达”,政和等县则“呼父曰阿达”。关中和渭北的大部地区也 “呼父曰大”。追溯这一称谓的来源,当与羌、鲜卑、契丹等民族称其 部落首领为“大人”、“部大”、“酋大”有关。羌族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秦汉之际,主要分布青海 南部与甘肃南部交界的地区,东汉时陆续内迁,至魏晋南北朝时,已 聚居于关中渭北、陕北大部分地区,“关中之人,百万余口,率其少 多,戎狄居半”。(晋书江充传)前秦建元三年(367)的邓太尉 祠碑有“统和宁戎,鄜 城、洛川、定阳五部屠各,上郡夫施黑羌、白羌、高凉西羌”的记载。

3、在羌族部落中,称呼其首领为“大”“大人”“部大”“酋大”。北史 宋史中都说:“羌之酋豪曰大”。邓太尉祠碑中有“治下部大 钳铒丁比”,是说丁比是羌族部落的“部大”。前秦建元四年(368)的 广武将军A产碑中,也有不少在题名之前冠以“大人”、“部大”、 “酋大”的羌人姓名,如“大人白平君”“酋大夫蒙木犁”“部大张广平”等 (详见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羌族入居陕甘边 和关中渭北地区数百年之久,对这里的文化和民族构成发生了深刻的 影响,以他们的姓氏命名的村落流传至今,如蒲城的钳铒、罕井、富 县的钳铒(今讹为钳二)、曲南、杜甫居住过并留下羌村三首北 征等不朽诗篇的羌村等。正是因为羌人称呼其

4、主持部族事务的首领 为“大”“大人”“部大”,渐渐地居住在陕甘边、关中、渭北的百姓和后 来徙居这里的鲜卑、契丹等族也将主持部族、家族和家庭事务的男性 称为“大”或“阿达”,取代了父亲这一称谓。也有的研究者从音韵训诂的角度,考证了“大”“阿达”称谓演变的 情况。据有关文献记载,称父亲为“多多”(即达达,详后),始见于 南北朝时期的佛经。而这些佛经的传译者,又多为西域僧人,他们最 先接触的便是羌氏文化。南齐枷跋陀罗译善见律毗婆娑六中有“阿 摩多多者”句。他注曰:“阿摩是母,多多者言父也”。这一称谓习惯 延用到随代。隋阇那崛多译的佛本行集经四五:“到已长跪,白 父母言:奄婆、多多,我实不用行世五欲,

5、愿修梵行”。音韵学研究 的结果表明,在中古时代,“阿摩”、“奄婆”的读音与阿妈相近,“多” 的读音差不多是“搭”,称父亲为“多多”,听上去就“搭搭”。后来,南 方有些地方在“多”字的读音中间加了个介音“i”,发展成dia,北方则 在“多”字上加了个“父,,字,演变成了 die。宋广韵曾用这个字记 羌族称呼:“爹,羌人呼父也”。元代单音简称,“搭搭”始写作“大”。 元张国宝杂剧罗李郡四:“还不够一两日,他将唾盂儿不见了, 必然递盗与他大的拿去”。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二方言:“父曰爹, 又曰别,又曰大”(见王克明听见古代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中 华书局2007年)如今,陕甘、宁、晋的民众呼父曰大曰爹,

6、呼夫家 之母曰婆婆,西南汉藏语系羌语族的一些少数民族呼母曰阿妈,吴堡、 佳县一带群众呼父曰dia,都源出羌语,又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这便是呼父曰大的源与流,也是羌、汉民族融合的语言学佐证。婆姨阿陕北方言的婆姨一词两个意思,一是指妻子、老婆;婚妇女。这种称谓在全国是很独特的。关于它的词源, 指出婆姨一词源出佛教用语,是个外来词。佛教在东汉末年(公元一世纪初)传入中国,公元四、 魏晋南北朝时在北方已蔚然成风。佛教初入中土的一段时期内,称女 居士为“优婆夷”。唐敦煌变文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经文:“优婆塞者,近佛男也。优婆夷者,近佛女也”。优婆夷是梵语upasika的音译,在译经中常作例夷”或“阿姨”

7、,三国时已有这种叫法。佛教经 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首先在西北地区扎根,由于北朝统治者的大力提 倡和扶持,开窟造像与修塔建寺之风大盛。据近来的考古调查证实, 从甘肃庆阳到山西大同一线,是佛教传播的重要通道。黄陵的香坊石 窟、富县的石泓寺、安塞的云岩寺、大佛寺等石窟,都是北魏至西魏 时期所开凿,洛川县也发现了十余通北魏至隋初的造像碑。可以想见, 当初佛教盛行时,人人信佛,家家女居士,很多人的妻子都能称作“优 婆夷”,而自己的老婆以外的其他妇女,也都是“优婆夷”后来略称为 婆夷。随着“婆夷”这个对女人称呼的宗教意义越来越淡,成为一种日 常口语,书写时便多了个女字旁,成了“婆姨”。至于称呼老年女人为 老

8、婆,则是唐代的事了。到了宋代,也开始把妻子称老婆。老婆这个 词也是从老“优婆夷”演变而来。如今,在老婆、太太、夫人、妻子都 满世界叫开的时候,陕北黄土高原上依然保留着“婆姨”这一古老的词 汇。另外,“阿姨”一词,也源出佛教用语,但已没有对女居士尊称的 原始意义,而成为对非亲属长辈女性的尊称了(参见王克明听见古 代)。赫连城家榆林三边地区和延安城周边的老乡,把性格执拗、蛮不讲理的人 叫作“赫连城家”。这句俗语的背后,包含了一个一千多年的历史典故。赫连,指陕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赫连勃勃。他本是南匈奴右贤王 去卑的后裔,叫刘勃勃。其祖先在东汉时期归附中央王朝,内迁到晋 北地区,赐姓刘。他们长期与鲜卑人

9、通婚,北方诸族称匈奴父鲜卑母 所生的后代为铁伐(一作铁弗),故此部落以铁伐为号。西晋永嘉四 年(310),铁弗匈奴刘虎部被晋州刺史刘昆所破,刘虎率众迁至朔方 (今河套南北陕蒙之地)。经刘虎、刘豹子、刘卫辰几代,先后接受 前、后赵、前、后秦官职,成为朔方一大势力。勃勃之父刘卫辰曾被 前秦封为北单于。淝水之战以后,刘卫辰被北魏所杀,勃勃侥幸逃脱, 投奔后秦,镇守朔方(治所在今内蒙磴口县北)。他兼并其他匈奴和 鲜卑部落,势力大增,拥有10万之众,于公元407年自称天王、大单 于。公元413年,正式建都统万城(今靖边县白城子),改元凤翔。因 传说匈奴是夏后氏苗裔,故以大夏为国号。刘勃勃认为自己既为天子

10、, 即应与天相连,因此改姓赫连,即匈奴语天”之意,令其所部旁系部 落皆以铁伐为姓,意为钢锐如铁,皆堪伐人。赫连勃勃久居中原,汉化程度很高,但文治却毫无称道之处,倒 是凶狠暴虐,武功显赫。他以河套南北为中心,打出了南及秦岭、东 到太原、西北接宁夏、甘肃兰州的广大地盘,设立了 10个州、2个护 军进行军事统治。晋书地理志记载这10个州是:幽州(治大城, 今河套南)、南台(治长安)、朔州(治三城,今延安城东周家湾)、 秦州(治杏城,今黄陵县南)、雍州(治阴密,后治长安)、并州(治 蒲坂,今山西永济)、梁(凉)州(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北秦 州(治武功)、豫州(治李闰,今大荔县李闰堡)、荆州(治陕城

11、); 又置吐京、长城二护军。其中,幽州、朔州、秦州三州在陕北地区。 大夏的州级机构以下,不设郡县。所谓州,不过是统军的军镇而已, 以城为主而统民。州城中居住者,多为官军兵将,城中之人凶暴蛮横 可想而知。大夏10余个州城中,有两个最有名气。一个是都城统万城。它筑 于公元413年,不但雄伟坚固,历1600余年仍雄姿犹存,而且还是后 来的西夏党项拓跋氏的发祥地。尽管隋唐以至北宋,统万城一直是夏 州治所驻地,但人们还是把它叫作赫连城。唐许棠夏州道中有“茫 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的诗句。另一个就是延安城东李渠镇周家湾 村北的丰林故城。它本是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兼并三城鲜卑后所筑 的朔州城。因北周时在这里

12、设丰林县,故现在称之为丰林故城。不过, 直到宋代,人们还习惯称它为赫连城。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载: “延州故丰林县城,赫连勃勃所筑,至今谓之赫连城,紧密如石,剐 之皆火出”。这座古城历千余年风剥雨蚀,城垣轮廓至今仍清晰可辨。赫连勃勃的残暴与治国无方,以筑统万城等城池而闻名于后世。 据说,筑统万城时,土要过筛笼蒸,拌以糯米汤,再用夯筑。若夯窝 渗水或被铁锥扎进,筑者就要被处死。又说,他命叱干阿利督造箭与 甲,做成后由工匠互相试验,若甲被箭射穿,则做甲者死,若射不穿, 则做箭者死。反正蛮横至极,无道理可讲。赫连勃勃的这些暴行,见 诸于文献,也广为流传于民间,现在也仍为陕北老乡所熟知。赫连勃 勃的蛮横

13、无理和赫连城内那些凶狠残暴的故事,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 海里。把那些性格执拗,蛮不讲理的人称之为,赫连城家”,反映了他 们那些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龟子吹鼓手在陕北,龟子一词的意思,一是指吹鼓手,乐人;二是指骂人的 话,意为门第不高,门风不好。考察这个词的本源,当于汉代龟兹人 迁居陕北有关。龟兹的正确发音为qiu ci,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其故地在 今新疆库车一带。大约在汉宣帝时期(前78前43年),因受到匈奴 或周边其它民族的压迫而要求内迁,西汉王朝把龟兹国数万民众安置 在榆林市北部的陕蒙交界之地,置龟兹县,并设龟兹属国都尉进行管 理。汉书地理志在上郡条下有“龟兹县”。唐颜思古注曰:“龟兹

14、国人来降附者,处之于此,故以名云。”龟兹故城在今榆林城北牛家 梁镇古城滩(一说在今米脂境内),其城垣轮廓尚存。龟兹人能歌善 舞,尤以吹奏唢呐等管乐见长。他们远徙异地,也可能以此谋生,当 地人不知龟兹(gui zi)的正确发音,便把他们称为龟子(guizi), 以至后来把乐人吹鼓手也一并称之。又因为龟兹人为外来户,为当地 人所排斥,加之从事乐人这一职业,也为当地人所鄙视,或是有什么 坏事,也认为是龟兹人所为,久而久之,龟子或是龟子子,便演变为 一句骂人的话,如“你这个龟子子,就不干个正事。“龟子菘”一词则 等于说,某个人就不是正经人(龟兹人)的种儿麻胡夜深人静,瞌睡难耐,或是母亲手中活儿正忙,膝

15、下小儿却哭闹 不止。无奈之下,母亲便吓唬道:“不要哭,一声住了!你再哭麻胡 (音若猫乎儿)就来了。”母亲的这一招还真灵,孩子的哭闹声果然 嘎然而止。这一幕,是许多稍有年纪的陕北人都经历过的。麻胡是个 什么东西,居然有这么大的震慑力?有人说,“麻胡就是狼”,母亲吓 唬小孩的这句话,等于就是说“你再哭狼就来了! ”其实不然。麻胡这 个吓人的词,从十六国时期就有了,距今已1600多年。麻胡本是一个人,名叫麻秋,为南匈奴羌渠部落后裔,史称羯人, 又称羯胡。公元319年羯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占有包括陕、甘、蒙、 晋、冀、豫和淮水以北的大部分地区。麻秋为后赵的征东将军,以残 暴著称,杀人如麻,令人胆栗。在

16、麻秋征服的地区,有个习俗,“俗 有儿啼,母辄恐之曰:麻胡来。啼声遂绝。”久而久之,麻秋成了杀 人恶魔的代名词,因他是胡人,故称麻胡,把真实姓名也湮没了。这 个俗语历代相传,流传到现在,活在老百姓的口语中。又据列仙全传记载,残暴将军麻秋经常驱赶民夫服劳役,“筑 城严酷,昼夜不止,唯鸡鸣少息。”麻秋有个女儿人称麻姑,十分同 情民夫,常常学鸡叫,引得群鸡齐鸣,民夫便能早点休息。后来,麻 秋知道了,要找女儿算帐,麻姑便逃走,“入仙姑洞学道“,后来得道 成仙,便是民间广泛流传的“麻姑献寿”中的著名女寿仙,受到百姓的 敬仰。可见民众的爱憎何等分明。吹牛皮与拍马屁吹牛皮是人们经常说的一句口头语,意为吹牛,说大话。殊不知, 这句俗语最先出自陕甘宁和内蒙河套的黄河两岸,与这里的游牧与农 耕结合的文化背景有关,与党项族的关系更为密切。自隋唐以来,党项族就沿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