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第三部分:复习材料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7525323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5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心理学::第三部分:复习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生理心理学::第三部分:复习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生理心理学::第三部分:复习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生理心理学::第三部分:复习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生理心理学::第三部分:复习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心理学::第三部分:复习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心理学::第三部分:复习材料(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 第三部分:复习材料 涉及0211年真题已部分删除使用教材:生理心理学:沈政,林庶芝:2007年3月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课程代码:10070%:数值为历年各章分值所占百分比; %:数值为历年各节所占各章出题分值的百分比,其后数值为0211年出题总分值 所有数据统计部分均为估算值第1章 导论 14%第1节:生理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观:P1:1%:11. 传统观点将生理心理学看成是心理学与生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近年认为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2. 心身关系是心理学的基本命题之一,是心理学各种理论问题的基石。3. 1811年,贝尔根据高等动物和人的

2、脑形态与功能不同,将它分为大脑、小脑,又将脊髓分为背根和腹根。这一发现称为脑机能定位理论的发端。4. 布罗卡发现了位于额叶的:言语运动中枢;威尔尼克发现了语言感觉区。5. 巴普洛夫关于条件发射论的三原则:1. 反射活动与外界刺激有着因果关系,即决定论的原则;2. 脑对外部刺激进行反射时,进行着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与之相应地在脑内存在着许多分析器;3. 结构原则,即脑的反射活动是通过反射弧实现的。反射弧由传入(刺激)、中枢和传出(反应)构成。6. 无创性脑功能成像包括两大类:脑代谢成像技术和脑生理成像技术。第2节:学习生理心理学所需要的基础知识:P7:99%:1321. 心理活动是脑对外界的反应

3、过程,心理学将人们的心理活动分为3个部分:认知过程、意向过程和人格。2. 精神病是一些心理活动发生障碍的各种疾病总称,根据这些疾病的性质,可分为三大类:躯体器质性精神病;外生性或心因性精神病;内生机能性精神病。3. 神经系统:是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随着神经系统的进化,心理活动也越来越复杂。神经系统之本是神经组织。4.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与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又称神经元。神经系统的一切机能都是通过神经元实现的。5. 人脑大约有1011个神经元,都是由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的。6. 神经递质的作用:1. 引起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达到一定强度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神

4、经冲动; 2. 引起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膜兴奋性降低,阻碍下一个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7. 根据神经元的传递方向可将其分为三类:1. 感觉神经元:将感受器传来的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 2. 中间神经元又称联络神经元,将从感觉神经元中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 3. 运动神经元:从中枢神经系统将信息带给肌肉和腺体。8. 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1. 形成支持神经元分布的框架; 2. 在脑的发育过程中,帮助神经元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 3. 促进或直接参与神经纤维髓鞘的形成,以便在神经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绝缘作用,提高传递速度; 4. 起到脑内清洁工的作用; 5. 形成血脑屏障; 6.

5、 对信息传递所必须的离子浓度有所影响;9. 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10. 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11. 大脑两半球由胼胝体(pian、zhi)连接,胼胝体是由两半球间交换信息的神经纤维组成。大脑表面的褶皱凸出部分称回,凹下去的叫沟或裂。大脑表层神经元密集呈灰色(灰质),为大脑皮层或大脑皮质。按照神经细胞的排列层次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占大脑皮层90%以上的新皮层。大脑深层多为神经纤维占据,呈白亮色(白质

6、),为大脑髓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与树突聚集的地方,颜色灰暗,称为灰质或神经核团。神经元轴突(神经纤维)密集的地方,称白质或纤维束。12. 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1.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2. 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3. 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4. 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13. 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胼胝体连接左右两个半球。14. 边缘系统:边缘叶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具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15

7、. 基底神经节:在大脑髓质深部有一些神经核团,称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和屏状核。尾状核与豆状核组成纹状体,对机体的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杏仁核在嗅觉,情绪控制与情绪记忆形成中有一定作用。16. 间脑位于大脑与中脑之间,被大脑两半球所遮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组成。1. 丘脑是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它将传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整合后,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2.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功能。3.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和内脏功能的调节中枢,和本能的活动有关。4. 底丘脑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调节肌张力,使运动功能得以正常进行。17. 脑干:中脑

8、、桥脑和延脑统称脑干。中脑的背侧有4个凸出,称四叠体,由一对上丘和一对下丘组成,分别对视、听信息进行加工。脑干的背腹之间称被盖,由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和散在纤维中的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神经细胞组成,即脑干网状结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18. 小脑:位于桥脑与延脑的背侧,其结构与大脑相似,外层是灰质,内层是白质,在白质的深部也有4对核,称之为中央核。主要功能是调节肌肉的紧张度,以便维持姿势和平衡,顺利完成随意运动。19. 经典神经生理学通过实验分析的方法证明,脑活动是反射性的,每种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该反射的反射弧。是由传入、传出和中枢3个部分组成。20. 无论是非条件反射还是条件反射活

9、动,在神经系统内都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按一定的规律发生运动,即扩散与集中和相互诱导的运动规律。21. 脑电图:大脑直流电背景上的自发交流电变化,经100万倍放大以后所得到的记录曲线。当人们闭目养神,内心十分平静时记录到的脑电图多以813次秒的节律变化为主要成分,故将其称为基本节律或波。如果这时突然受到刺激或内心激动起来,则脑电图的波就会立即消失,为1430次秒的快波(波)所取代。高度注意力时是40次秒的高频波,嗜睡时是47次秒波。脑电现象可分为自发和诱发二类。22. 脑重占全身体重的2,但脑耗氧量与耗能量却占全身的20,而且90是利用葡萄糖为能源代谢物,主要依靠血液供给葡萄糖,所以脑对缺

10、乏氧和血流量的不足十分敏感。23. 细水平的胞神经生理学基本概念:1. 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加快;抑制过程为单位发放频率降低。无论频率加快还是减慢,每个脉冲的幅值不变。换言之,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或数字式编码。2. “全或无”规则: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3. 级量反应:级量反应与“全或无”规律相对应。突触后膜上的电位(无论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还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神经动作电位或细胞的单位发放后电位(无论是后兴奋电位还是后超

11、极化电位)、感受器电位都是级量反应。级量反应电位的幅值随阈上刺激强度增大而变高,反应的频率并不发生变化,因为每个级量反应电位幅值缓慢增高后缓慢下降。4. 去极化:每个突触后膜电位可以发生空间与时间的总和,如果总和的突触后电位超过神经元的单位发放阈值,就会导致这个神经元全部细胞膜去极化,出现整个细胞为一个单位而产生70110毫伏的短脉冲,即快速的单位发放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它沿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末梢突触,经突触的化学传递环节,再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就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即“全或无”的变化和

12、“级量反应”不断交替的过程。5. 静息电位(极化现象:):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70 90毫伏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6. 反极化或超射:当神经元受到刺激从静息状态变为兴奋状态时,细胞膜首先出现去极化过程,即膜内的负电位迅速消失的过程,然而这种过程往往超过零点,使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这个反转过程称为反极化或超射。7. 所以,一个神经元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迅速上升部分,是由膜的去极化和反极化连续的变化过程。神经脉冲的下降部分,又称细胞膜负极化过程:这个过程是矫枉过正的过程,达到兴奋前内负外正的极化电

13、位后继续进行,使细胞膜出现了90毫伏的后极化电位。后极化电位是一种抑制性电位,使细胞处于短暂的抑制状态,这就决定了神经元单位发放只能是断续的脉冲,而不可能是连续恒定增高的电变化。8. 峰电位的上升部分由去极化和反极化形成,膜处于钠膜状态;下降部分由复极化、后兴奋电位和后超极化电位过程形成,膜处于钾膜状态。24. 神经信息从一个神经元向另一个神经元传递的化学传递机制分别有:神经递质、神经调质、受体、内信使和逆信使。1. 神经递质: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中介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大都是分子量较小的简单分子,包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30多种物质。2. 神经调质:不直接传递神经信息,

14、而是调节神经信息传递过程的效率和速率,其发生作用的距离比神经递质大,但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可能与同类神经递质相同(多巴胺),也可能与神经递质完全不同(多肽)。3. 逆信使:突触后膜释放一种更小的分子,迅速逆向扩散到突触前膜,调节化学传递的过程,将这类小分子物质称为逆信使。已知的逆信使有腺苷和一氧化氮。4. 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地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能与受体蛋白结合的物质有神经递质、调质、激素和药物等,统称为受体的配基或配体。将受体按其发生的生物效应机制和作用分类:G-蛋白依存性受体家族、电压门控受体、自感受体。第3节:生理心理学方法学问题:P24:0%:0 第2章 感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18%1. 各种特异感觉系统向大脑皮层的上行通路均发出许多侧支达脑干被盖部的网状结构,再由脑干网状结构发出网状上行和下行纤维,向大脑皮层广泛弥散性地投射,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水平,也向感觉乃至运动系统弥散投射,以便对各种感受刺激均可给出适度的反映。许多特异的专一感觉系统和网状非特异投射系统,共同实现着对外部刺激或事物属性的感受功能。2. 感受阈值:即刚能引起主观感觉或细胞电活动变化的最小刺激强度。各种特异感觉系统有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