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共政策行稳致远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7525095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公共政策行稳致远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让公共政策行稳致远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让公共政策行稳致远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让公共政策行稳致远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让公共政策行稳致远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公共政策行稳致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公共政策行稳致远(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日报评论部:充分沟通削减“信息逆差”让公共政策“行稳致远”公共政策,影响着公众的利益、大众的生活,也离不开民众的参加、群众的支持,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现实中,一些政策的调整和出台,却常常受到质疑、遭受阻力。其实,很多引来“反弹”的政策,本身不肯定有问题。但政策的出台、实施、执行与反馈是一个全链条,任何一环都可能影响到其公共性。这当中,既有公开与沟通的问题,也有“时、度、效”的问题;既有利益群体协调的问题,也有舆论误会误判的问题。信息时代、转型社会,公共政策必需面对这些问题。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从决策者、参加者、监督者和社会公众等多个侧面,探讨如何增加“公共性”,让公

2、共政策能够“行稳致远”。编者与公众心情“沟通”、与社会舆论“对话”、与利益群体“沟通”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有目的性、有引导力、有对象感、有效果意识的“公开”“网约车合法了!”7月底,随着出租车改革方案与网约车管理暂行方法的出台,围绕出租车改革这一“改革硬骨头”的众多争议和揣测基本尘埃落定。与此前很多人担忧的火爆场面不同,全球第一个国家层面的网约车监管法规亮相可谓波澜不惊。我们总说,改革进入深水区。深水区,顾名思义,“水很深”。一个问题背后,会有过去种种状况的累积,会有现实种种利益的交叠,也会有将来种种路径的考量,就犹如出租车改革,既须要革除传统出租汽车管理的历史积弊,又须要规范网络约车发展,还要平

3、衡好乘客、驾驶员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安排关系,格局之困难令人头痛。深水区因而也绝非一眼能看究竟,很多事情假如不仔细对待,不仅可能“难以说清”,而且可能“一说就错”。如何实现信息公开的刚好与充分,如何做到各方沟通的有序与有效,在很大程度上确定着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把关键的“过程信息”压在箱底,只摆出一个简洁的结论,并非好的选择。近年来,从多地抵制PX项目,到垃圾焚烧站引发“邻避效应”,再到围绕“禁摩限电”的争辩、菜市场动迁激起的舆情,面对公众的疑问、诉求与焦虑,一些职能部门澄清的声音往往显得既微弱又迟缓。在该说话的时候失声、该对话的时候回避,只会错失增进互动、凝合共识的良机,久而久之,难免让人“习

4、惯性质疑”。应当说,“公开”一词,已成共识。从新世纪初起先,这一概念就渐渐植入了中国的政治运行中。2003年的非典,无论对公众还是政府,都是一次大范围“启蒙”。10余年过去,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到新闻发言人制度,从政府信息网站到政务微博、微信,公开的理念、方式都在升级。另一方面则是,公众对权益的敏感、对公开的要求、对信息的把握,也今非昔比。公开的步伐与公开的诉求在赛跑,假如“群众都过河了,你还在摸石头”,难免就赶不上趟,不仅尴尬,而且被动。不行否认,相比以往,现在的信息来源更加芜杂,信息质量也是泥沙俱下。也正因此,人们更须要权威而不装腔作势、专业而又通俗易懂的“官方回应”。这类信息一旦供应不足,

5、就会产生“信息逆差”,让那些片面、偏激,甚至是虚假、错误的信息占据了舆论市场。这启示我们,仅仅是“公开”还远远不够,更须要与公众心情“沟通”、与社会舆论“对话”、与利益群体“沟通”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有目的性、有引导力、有对象感、有效果意识的“公开”。诚如中心领导强调的,主动做工作,说错一两句话,是可以宽恕的。假如遇到重大问题静默失语,不主动做工作,不敢担当,造成更严峻的舆论误导,那才是不行宽恕的。的确,要信任公众的理解力,也要信任社会的承受力,更要信任人民群众的善意。假如政策出台的确是为了公共利益、长远利益,公众的信任、支持甚至是奉献,也须要建立在合理补偿与耐性疏导的基础上。机动车限牌、房产限购

6、,曾在多个城市以“民间传闻官方辟谣政策突袭”的套路上演,假如谣言总成“遥远的预言”,再怎么用完心思,也难免弄巧成拙。围绕出租车改革,从前年7月起先,交通运输部就着手调研,不仅分赴全国21个不同类型城市深化了解状况,而且探讨了美、日等国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的出租车法律法规和政策,召开了数十次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座谈会、论证会和询问会。去年10月,管理部门又就改革草案公开征求看法,搜集到了10个方面6000多条看法和建议,并吸纳进正式版本,为“有争议”变成“挺满足”奠定了扎实基础。摒弃“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留意“我说你评”“你问我答”的双向沟通,把公众视为同等的对话对象,正是消退信息不对称,增加公

7、众平安感与获得感的最基本途径。公开也好、沟通也罢,说究竟是对公众的“预期管理”。有探讨者坦言,“真正意义上的稳定是一种心理期许,先决条件是透亮、公正与公开”。转变思路,放下身材,以“政府不发言,舆论就发炎”的自警自省,做好政策发布前的说明、遭到质疑后的说明,才有可能在不断改善的政民互动中,找到获得公众信任的最佳“打开方式”。人民日报评论部:科学决策要有“效果意识”让公共政策“行稳致远”要考虑政策出台和实施之后的利益影响、舆论影响、社会影响,杜绝“好事蛮办”,摒弃“好事虚办”,警惕“好事滥办”,才能防止“负溢出效应”,真正落实好意、办成好事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多地出台了大同小异的天使投资风

8、险补偿管理暂行方法,即假如项目失败,政府会赐予肯定补贴。然而,该类政策不仅引来舆论争议,也遭受市场冷遇。一位投资者道出其中关键:投资公司最重信誉。凡是去申请政府补贴的投资机构,就等于证明自己是个失败者,政府须要你证明自己的无能才来补贴你,这是什么商业逻辑呢?旨在激励投资的政策,却被投资者敬而远之,这让人反思公共政策“初衷”与“效果”之间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工作要留意“时度效”,最终要看效果。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揆诸公共政策,就是要有“效果意识”,考虑政策出台和实施之后的利益影响、舆论影响、社会影响,多角度考量、全方位把握,尤其是要换位到利益受损群体的角度

9、想想,以底线意识防止“负溢出效应”。现实中,有不少抱着良好初衷的公共政策,由于少了点“效果导向”,往往横生枝节,甚至好心办坏事。比如,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强制铲除原有作物,为了实现产业扶贫而盲目跟风上马一些项目,引发公众不满;为了市容整齐而对小商小贩“一刀切”,在争议声中被叫停。这样的状况,不仅造成了“决策奢侈”,更侵蚀到政府公信。公共政策事关公众福祉,考量政策出台后的利益影响、舆论影响、社会影响等,乃是题中应有之义。这要求决策者的思索,行走在科学的轨道,避开陷入各种误区。比如,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只考虑局部利益而忽视利益平衡,只看到短期的主动效益而轻视长远的次生影响,片面强调对

10、目标群体的好处而忽视对利益受损群体的补偿,只留意决策的合理性而忽视做好相关配套的必要性。绕开这些误区,决策才称得上科学,也才能从源头保证效果。而对政策效果做出前瞻性预料,则有赖于决策前的扎实调研。很多好政策施行后才暴露出很多原来未曾想到的问题,一个重要的缘由是一些领导干部“状况不明决心大,心中多数点子多”。有的眼睛朝上瞅着领导的偏好,而非身子朝下了解群众的需求;有的一线调研蜻蜓点水多,办公室里机械照搬国外阅历多;有的选择性接受有利于方案通过的信息,对政策依靠的详细环境视而不见,对专家的建议与警告充耳不闻。假如事前考察不足、不准,再怎么强调“效果意识”,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效果好不好,归根究

11、竟是群众说了算。把民意请进门,是“效果意识”的必定要求。要知道,没有公众的参加,就没有民意的护航,本应在决策之前完成的看法交锋和利益博弈,就会延宕到决策实施当中,为决策推行埋设暗礁。公众参加不仅是民主程序的要求,也能检视修正专业主义、工具理性的盲点。可以说,民意是决策过程中的活性炭,能去除影响决策效果的有害杂质那些未曾看到的风险、没能觉察的隐患。以欠缺专业学问而排斥公众参加、以“一提涨价就反对”而认为公众“非理性”的观点,无疑片面而偏颇,简洁让决策失去最基本的公共性。保持“效果意识”,公共政策不仅要制定好,还要说明好。“舆论者,造因之无上乘也,一切事业之母也。”在很大程度上,舆情就是民情,舆论

12、代表民意。要意识到,选择合适的公布时机与方式,实行恰当的应对看法与策略,是推动政策实施的基本要求。在众声喧哗的“舆论敏感期”,公共政策须要“舆论反应评估”,把舆情反馈纳入决策过程,做好群众关切的回应预案、社会质疑的权威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群众办实事既要有诚意,也要讲方法”。脱离实际地“浑沌开窍”、一厢情愿地“帮蝶破茧”、罔顾规律地“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始终以“效果意识”谛视政策,杜绝“好事蛮办”,摒弃“好事虚办”,防止“好事滥办”,才能真正落实好意、办成好事。人民日报评论部:利益多元如何“合理维权”让公共政策“行稳致远”“磨合”是利益调整不行或缺的过程。公共利益并不是个

13、体自我利益的简洁相加,而是源于对共同准则、共同价值的对话协商利益调整,往往相当敏感,“磨合”是不行或缺的过程。私家车变“专车”,可能影响出租车的生意;禁摩限电,可能让快递小哥“举步维艰”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往往会有利益的摩擦,甚至引来对立和冲突。公民对自身权益的得失更主动地表达关切、提出疑问,是值得珍视的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不过,利益分化也必定带来利益主体的多元、利益选择的多样。你不赞成在离家不远处建垃圾焚烧厂,但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又该让它建到谁家门口?一己得失,拨动算盘珠子能算清晰;但放在社会层面,以什么样的原则协调利益才算公允,以什么样的方式主见权利才有共识?这值得深思。假如

14、说多元化社会有一个优点,是让“每一种利益都有权利和渠道去伸张自己”;那么,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如何协调,就成了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我们常说,改革“低垂的果子”已经摘完,利益调整无人受损的“帕累托改进”时代已经过去。这意味着,一项公共政策能否落地生根,既取决于政策设计的合理性,也要看全社会的利益调整实力,尤其是如何协调个体、小集体和公共利益的关系。改革的难度也就在于:很多时候每一种利益都有其合理性,假如各方都寸步不让,那么公共政策陷入僵局的可能性就很大。这些年,从医改艰难行进,到教改困难博弈,从国有企业改革面对公允与效率、发展与稳定等多重考量,到户籍制度改革的各种刚性约束难以朝夕之间解除,一个趋

15、势很明显,即利益咬合越来越紧,打破政策僵局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些人表达诉求时“不容置喙、不由分说”,一些人维护权益时“一言不合就上街”,这些毫不犹豫的本能冲动,往往让利益博弈的绳索套得更紧。更何况,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还难免有误读、有失真。比如,增加医事服务费其实是为了根绝药品加成,“养老金出现巨大缺口”也一再被证明是谣传,而前段时间江苏、湖北等地发生的“高招指标被跨省调走数万个”风波,事后证明完全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会。怎样才能从惊慌的“你争我斗”中跳出来,透一口气?很多时候,不妨把距离拉远一点,看看自己的利益源自何处,再换位看看对方的坚守有何依据,想一想“面对面站在独木桥上

16、应当让谁先走”。这样的反身自省,或许不是每一次都能得出令双方都满足的答案,但至少可以辨别出哪些是值得捍卫的权利,而哪些只是自利或者偏好的表达。有诚意地探讨、建设性地维权,才能在满地荆棘中找寻到解题的出路。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主见权利绝非“能闹的孩子有奶吃”。协商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是合理的观点,而不是心情化的表达。不管是堵路砸车的巡游出租车司机,还是举牌抗议的学生家长,都应在获得最具劝服力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主见,并接受“批判性谛视”。公民能够同等互动,从问题中学习,才能共同努力为公共政策供应最能体现公共利益的建议。当然,前提是让各种利益都能充分表达,并通过程序保证使之能够被听见、被接受。公共利益并不是个体自我利益的简洁相加,而是源于对共同准则、共同价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