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简答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7522368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简答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政治经济学简答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政治经济学简答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政治经济学简答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政治经济学简答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简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简答(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经济学简答 第一章1.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2.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1) 劳动,人们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自生产实践,反过来又给予生产发展以积极推动。(2) 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发展的状况,标志着人们进行生产和对自然界的改造所达到的程度,标志着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3) 劳动对象,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们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规律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可知性(1)客观性,指经济规律依存的条件是客观的(2)可知性,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经济规律来为发展社会经济服务 第二章1. 商

2、品的两因素 (1)使用价值含义:商品具有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属性:使用价值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在人们使用和消费它的时候才实现的 (2)价值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实指抽象劳动属性:价值反映了人和人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3)商品有用性的特点:是通过交换实现(4)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2. 劳动的二重性(1) 劳动二重性决定劳动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2) 地位: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3. 商品价值量(1)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某个商品生产者所消耗的个别

3、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 价值量的变化:劳动生产力越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量却不变,因而平均到单位产品内的价值量就越少。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这一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反比。(3) 简单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4. 货币(1) 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2) 职能: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 流通手段,指货币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来使用(3)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通

4、中需要的货币量 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通货膨胀时,超过流通中所需金属货币量的纸币发行量与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成反比,与物价上涨的程度成正比;通货紧缩时,反之5. 价值规律(1) 含义:就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2) 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 作用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它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会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的自发性反映价值是看不见的手) 第三章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

5、系(1) 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也就没有市场经济(2) 区别商品经济是从具有各自经济利益的社会成员之间如何实现劳动互换和经济联系的方式上界定的经济形式,相对应的经济范畴是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市场经济是从社会资源如何实现合理有效配置的角度来界定的,它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是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相对应的经济范畴是计划经济 第四章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使用价值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1) 劳动过程含义:是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

6、过程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2) 价值增值过程含义:超过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出剩余价值的过程(3)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含义: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形成过程是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是由工人的具体劳动实现的;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支出了一定量的抽象劳动并凝结到产品中形成新价值价值形成过程继续延长,超过一定点就会产生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3.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 划分的依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 区分的意义进一步

7、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不变资本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为正确地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表明这种剥削程度大小的是剩余价值率)4.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原因:剩余价值规律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第六章1. 资本循环(1) 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2) 三个职能形式:2. 资本周转(1) 影响因素: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2) 生产资本的构成划分的依据:按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3)资本周转速度对剩

8、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的数量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3.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1) 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2) 社会总产品按最终经济用途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也划分为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和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3)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必须同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相等,也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所必须保持的两大部类之间的基本比例关系4.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1) 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2) 经济危机的严重

9、程度起伏较大(3) 再生产周期各阶段的交替进程不甚明显,各阶段的特征有所减弱(4) 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失业成为再生产周期中的经常现象(5) 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联系日益紧密,金融危机成为经济危机的重要诱因 第七章1.利润和平均利润(1) 三个转化过程:剩余价值转化成利润W=c+v+m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p=m/C利润转化成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2) 影响利润的四因素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成正比资本有机构成,和利润率成反比不变资本的节约,利润率就高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3)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原因不同生产部门利益的差别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本质及其对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掩盖2

10、. 级差地租形成原因及条件(1) 原因: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获得的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2)条件:土地的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3. 绝对地租形成原因及条件(1) 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2) 条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落后于工业,因而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第八章1.垄断的形成: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了垄断阶段而形成2.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1) 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2)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3) 资本输出成为典型经

11、济现象(4) 国家垄断组织在经济上瓜分世界(5)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领土的瓜分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1) 基本形式:通过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直接参与生产过程 通过国家财政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通过国家参与经济活动来影响社会再生产过程 通过实行经济计划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2) 推动作用:满足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对现代化基础设施的需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进步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从而为国民经济较为顺利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对社会经济运行采取必要的宏观调节措施,有利于社会生产力较为平衡和迅速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对外关系政策调整,既保持了对

12、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3) 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国家实体经济“空心化”国际经济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扩大,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复苏的困难加重 第十章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十一章1. 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1) 由现阶段低水平,不平衡,多层次的生产力状况决定

13、(2) 由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3)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既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要求,也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3.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二章1.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处理好政府与市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现代企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 第十三章1.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第十四章1.初次分配,指在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

14、配2.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1) 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2) 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3) 劳动还只是人们的谋生手段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的特点(1) 在公有制的集体和企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按劳分配(2) 通过工资,奖金等形式向劳动者发放货币工资,再由劳动者用货币到市场上购买消费品(3) 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4. 社会保障制度内容: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 第十六章1.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 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息,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 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 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 如何优化产业结构?(1)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城乡发展一体化(2) 发展和协调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 发展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4)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5) 推进城镇化发展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1) 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2) 宏观经济调控是巩固和发展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