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护理法律与病人安全有感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7520840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护理法律与病人安全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护理法律与病人安全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护理法律与病人安全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护理法律与病人安全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护理法律与病人安全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护理法律与病人安全有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护理法律与病人安全有感 根 读法律与宗教有感 题记。根,就是本质。每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该回归到根以寻求解脱,而不是流于形式,高喊口号,大声宣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曾经是一句让诸多法律学子产生共鸣的话。直到到了今天它仍旧保存着自己的意义。在我看来,它像警钟,时刻提醒法律工作者不要偏离应有的方向。 很明显,信仰缺失已经成为现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觉得这个时候任何谈论信仰价值问题的人都不是务实的人,都不是有革命性的人,都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负责任的昏庸懒惰之人。我们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就是找回我们的信仰。作为法律工作者(虽然我只是个学生),我们的

2、责任就是通过努力让大家信仰法律,而不是告诉大家去信仰法律。 其实在我看来,法律与宗教一书最珍贵的一句话是。“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这就是法律的悲哀,然而现在,这种悲哀正在慢慢变成现实。为什么会这样,下面我将简要分析。 从前,中国历来是人治的国家。五四运动之后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文化大革命最后到改革开放,西方文化逐步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被极大地破坏,从而有了依法治国的立足之地。但问题的根源是,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让“人治”成为任何一个中国人都难以抗拒的习惯。加上法律的修订,法院的裁决都是由人参与完成的。于是,有了新思想的中国人(改革开放和互联网出现后,人们更容易接触新事物新思想,

3、也更容易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所以,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所谓的新思想也就是让中国人不能轻易相信中国社会传统思想的各种思想的总和。)便不太容易能相信这种畸形的法律体系。这种情况到了近年,伴随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的物质欲望越来越多,人们也变得越来越现实。为了生存,很多人都开始运用自我膨胀增强自己的信心以鼓励自己继续生存在这样的社会中,这些人开始盲从(盲从于自己活着盲从于有金钱权力地位的人)。于是更不把法律放在眼里,不再信任法律,更不会有什么信仰。 最可怕的现象莫过于人们仅仅以为法律就是惩罚人的工具,一旦有人能够逃 避躲避甚至承受住这种惩罚,他就敢肆无忌惮的触犯法律。现

4、在,我已经心惊胆寒于我的想象所有人都不再信任法律 法律究竟由何而生。这个问题其实再简单不过。就是为了调整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为构建一个现代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如果法律做不到这些,也就没有必要也么有资本让大家相信,更别说去信仰。 说到这,我要问了,现在的法律能做到这些吗。法律能做到的话,法院能做到吗。为什么新中国成立这么久以来,中国已经进步了这么多之后,还有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人治的社会。就是因为有些人在鼓吹公平的时候自己却贪得无厌的去压榨别人。这些压榨当然不像地主似的那么残忍,而是用一种强制欺骗的手段(你让我信你,我不信你你就会打压我,但是如果我信你你又做不出让我能相信你的事),利用所有人的信任

5、和天真,再加上手中已有的钱或者权,来谋取自己灰色的利益。说白了就是中国在政治体制改革上没有任何作为,大家抱着封建主义思想过着无产阶级的生活,能不出问题吗。 写到这,貌似离题越来越远了,其实不是。这就是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做根:治病要治根。所有的问题所有的弊病都是相通的。法律信仰缺失也就归结于信仰缺失,信仰缺失也就归结于人们精神文明道德观念的丧失,如此一来也就必须从问题的根源开始寻找:国家政策的问题,或者全国人民的问题。但是当这个社会被很大程度上细化之后,一切问题又都归结于“根”的问题的时候,谁来负责任解决。我认为,一旦这种情况出现,那就是全体人民的责任,所有人都有义务去解决问题,至少投入一定的力

6、量来参与解决问题。这会儿,也就不分你的能力、地位或者财富了,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我想,一个学生都能看见的问题专家们肯定更容易就发现了,但是为什么没有专家站出来解决,没有专家站出来以身作责身体力行,甚至没有专家稍微的不去妥协一下。我很不明白,这就是社会黑暗的力量,这就是人性黑暗的力量,这就是人。 从小,我就听大人们的话:“如果你不能改变社会那么就融入它、适应它。”于是我进入了社会,融入了他,适应了他,败给了他。我现在无比的后悔,我后悔没有读懂这句话的前提:“如果你不能改变这个社会”。 我,有没有曾经试图改变过这个社会。 第 3 页 共 3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