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典例解析人教版必修10001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751730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典例解析人教版必修1000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典例解析人教版必修1000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典例解析人教版必修1000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典例解析人教版必修100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典例解析人教版必修1000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典例解析】例1. (04 天津)形成下图地貌景观(女神司春)的外力作用主要是()A. 侵蚀、沉积B.溶蚀、搬运C.搬运、沉积D.风化、侵蚀解析:地貌的酷似造型是在温度变化、风吹、日晒、雨打等外力作用下,被风化、侵蚀而形成的。答案:D例2. (04 江苏)下图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 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A. a图B. b图C. c图D. d图(2) .图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 河流沉积作用B.湖泊沉积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流水溶蚀侵蚀作用解析:(1)花岗岩地貌景观的特点就是呈现球 状风化地貌,其形成过程如

2、下:岩块表层受风化剥 落,棱角处最先消失,以后层层风化剥离,而岩块 内部尚未风化的部分便呈球形残留在地表,形成球 状风化地貌。由此可以选出C图正确。根据花岗岩常用的画法也可知C图中的岩石为 花岗岩,其地貌即为花岗岩地貌景观。(2)由图示岩层的画法可知,a图岩石为石灰 岩;从地貌景观上看属于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 的溶蚀侵蚀作用形成的。答案:(1) C (2) D【当堂训练】A组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B.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 动、固结成岩等C. 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趋于平缓D. 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

3、,内力作用 激烈而迅速2. 以下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有()A. 侵蚀作用B.风化作用C.地壳运动D.沉积作用3. 下列有关地貌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力挟带的粉砂、尘 土堆积而成的B. 长江三峡是地壳上升、河流侵蚀下切形成的C. 内蒙古高原西部的大片戈壁和裸岩荒漠是 风力作用的产物D.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和沙垄是典型的 风蚀地貌4 .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A.岩浆活动B .变质作用C.风化作用D.地壳运动5 .下列地表形态由地壳的水平运动引起的是()A.褶皱山脉B.地表的高低起伏C.海陆变迁D.沙滩6. 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理事物是()A.

4、东非大裂谷B.石灰岩变成大理岩C.喜马拉雅山D.长江三角洲二、综合题7. 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 填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运动的四个组成部 分:A,B,C, D。(2) D和E均属于 (岩),其中E 又称为。(3) C经过 作用转化为D; B经过 作用转化为C。(4) 图中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有、 。B组一、单项选择题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据此回 答13题。1 .有关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 是()A. 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垂直运动B. 喜马拉雅山是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巨大的 褶皱山系C. 新月形沙丘是风

5、力侵蚀作用形成的D. 地表形态显著的变化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2. 地球表面虽经干百万年的风雨侵蚀,但地面仍然是不平坦的,对此现象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 海洋水位不断升降B. 地壳运动不断发生C. 时间还不够漫长D. 侵蚀不够强烈3. 外力作用与地貌类型组合正确的是()风化作用一一冰斗、“U”形谷 侵蚀作用 喀斯特地貌搬运作用一一沙丘、戈壁 堆积作用一一沙滩A.B .C. D.4 .有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大类岩石间均能直接转化B. 循环过程中的能量均来自地球内部C-侵入岩和喷出岩都属于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的岩浆岩D. 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意义不 大二、综合题

6、5.读下图所示三种地貌,回答下列问题。(1) A图地貌为 地貌,它是由作用形成的,图中是_,是,是。(2) B图地貌是 地貌,它是由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地区。(3) C图地貌为 地貌,其原因是岩石,受到含有 的水的作用而形成,图中是,是,是。【阅读思考】科罗拉多大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科罗拉多高原,从犹 他州边境的里斯渡口开始,一直延伸到内华达州的 米德湖,全长349Km,最大深度约1800m,是世界 上最长德峡谷之一。峡谷呈“V”字形,谷底最窄 处仅仅120m。科罗拉多大峡谷虽然不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 但因其地理景观错综复杂、色彩丰富而驰名。在峡 谷中,从谷底向上,沿崖壁出露着大约6亿

7、年前至 今所有地质年代的岩层。而且,由于当地的沙漠气 候不适宜花草树木的生长,所有岩层暴露无异。这 些岩层无声地记载了北美大陆早期地质形成发展 的过程,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科罗拉多高原所在的地区本来是一片略微倾 斜的平原,一条河流自东向西贯串其间。由于发生 地壳运动,使地表慢慢抬高,地表抬高又使河流的 流速加快,结果使河流的侵蚀作用加强,河道不断 加深,并开始侵蚀两侧河岸。大雨和积雪融水又使 得这个过程加剧。当然,塑造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动 力不止这些,除河流、雨、雪之外,热、霜和风等 也可以塑造出高耸的孤峰等。不过,科学家估计这 样的塑造要花300万年到600万年。思考:1 .总结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过程。2.试以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为例,说明内、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 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