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幻想猫和变形魔药有感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751351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幻想猫和变形魔药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读幻想猫和变形魔药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读幻想猫和变形魔药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读幻想猫和变形魔药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读幻想猫和变形魔药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幻想猫和变形魔药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幻想猫和变形魔药有感(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幻想猫和变形魔药有感 读幻想猫和变形魔药有感 文谢涵馨 【习作小妙招】 写“读后感”,相信同学们都感到头疼吧。观云老师教你几招: 一、点明你读的是哪一本书,但不能死板,要灵活。 二、书的内容要有选择地介绍。 三、自己的感受,要与书的内容密切相关。 如果还不明白的话,就好好读读下面这篇习作,相信会有收获的。 - 幻想猫和变形魔药早已读完,但有些镜头,总会在我脑海中反复出现,时时回味。 今天,我又开始钻进幻想猫和变形魔药神游了。 我来到了茫茫雪海。 作恶多端的菠菜猴,受不住高原反应和暴风雪带来的灾难,绝望得快死了。这真是大快人心的事啊。 但是,善良的梅吉,不计前嫌救了他。暴风雪越来越大,梅吉和菠

2、菜猴命在旦夕。梅吉啊梅吉,为了救一个坏人,而让自己身陷险境,我真为你不值啊。 在生死存亡之际,梅吉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一棵枯树砍断,把黄油涂在枯树上,又用照明弹绳索缠紧,然后把雪地充气毯固定在枯树皮上,当作发动机,做成了一个简易雪橇。两人终于脱离了危险。还好,还好,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梅吉放下恩怨救菠菜猴,是因为胸中有大爱。正因为这样的大爱,才让他遇到危险临危不惧,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化险为夷。爱,让他无畏。让他勇敢。 我心中有爱吗。 我回答不出。那么,就让我从梅吉的大爱开始来反推吧。 我无畏吗。我有畏。我畏惧学习的辛苦,担心考试的失利,厌烦父母的唠叨,怨恨社会的不公。 我勇敢吗。我不勇敢。我

3、不愿意付出努力,不承认犯的错误,不乐意接受批评,不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因为我有畏,因为我不勇敢,所以我心中没有爱。 谢谢幻想猫和变形魔药,让我认识了梅吉;谢谢梅吉,让我认识了自己;谢谢这次神游,让我明白了,心中有大爱,才能无畏,才能勇敢。 指导老师:赵仿华 老师点评。小作者从幻想猫和变形魔药的一个场景入手,深刻地剖析了梅吉在大爱之下的无畏和勇敢,并用反推法,深深地剖析了自己。像这样从小处着手,反观自己,就能把自己所读所感写清楚,真好。加油吧,涵馨。 作者:桐乡市洲泉实验小学60谢涵馨 点评:一滴水 第二篇:读海魔有感读海魔有感 执信南路小学六年(3)班彭小斐指导老师:张宝春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

4、海魔。读完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讲述的是运载着24名世界各国儿童科技尖子的“白鸽号”,在畅游大西洋时神秘失踪,搜寻者发现了他们的日记,原来是曾经在20世纪展开人类大屠杀,想成为世界主宰却被打败的纳粹党东山再起,在海底创造了高科技世界“千年帝国”,想再一次发起世界大战,称霸全世界。他们把孩子们抓去培养,为纳粹党服务。孩子们在海底世界历尽艰辛,最终凭着智慧和勇气逃了出去,与人类一起同纳粹党展开大战,打败了纳粹党。 这本书令我感触很深,书中恶毒、自私的纳粹党令人厌恶。他们一心想称霸世界,但却失败了。那些无缘无故被带到海底的人们,他们就像水缸里的鱼一样,失去了自由。而那群勇敢的孩子令人敬佩。

5、他们在面对邪恶的势力没有屈服,没有放弃希望,而是暂时妥协,学好科技知识,与海上取得联系,最后机智、勇敢地与渴望自由、和平的人们逃了出去,打败了纳粹党,挽救了全人类的命运。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坚强,感受到了野心的邪恶,更感受到了人们渴望和平、自由、亲情和友情的美好心灵。孩子们在遇到了危险时沉着,冷静,不会慌张,我觉得他们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报纸上报道过,一个女孩在深夜时遇到歹徒,歹徒让女孩开着汽车载他到一个地方,女孩并没有慌张,而 是偷偷地用手机拨通“10”,放在衣袋里,一边开车一边假装自己很害怕,问歹徒去什么地方,怎么走,警察通过手机知道了这件事,立即

6、去救援,最后抓住了歹徒,救出了女孩。女孩凭着冷静、机智救了自己。 这本书让我懂得。遇到困难时不要慌张,要尽可能地保持理智,冷静思考,想办法解决。在危难前,用自己平时的知识,去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以及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第三篇:读药有感读药有感 作者。师庆峰学号202X4412我在空余时间读了药这篇短篇小说,从这篇小说中我受益匪浅。药写于119年4月25日,作品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作品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动

7、派杀害为暗线,两线交织,结构完整。 在这篇小说中,我深深的被革命者夏瑜的英勇不屈的精神所震撼、所感动,我对封建统治阶级充满了愤恨,他们愚弄人民的罪行不可饶恕。在本篇小说中夏瑜隐喻清末女革命党人秋瑾。秋瑾在徐锡麟被害后不久,于一九七年七月十五日遭清政府杀害,英勇就义。 在本篇小说中,鲁迅先生赋予题目药深刻的含义,其主要包含以下三层意思,第一层:全文以华老栓买药为儿子治病为故事的开头,题中的“药”即蘸着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第二层: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给麻木不仁的人民群众的一帖药,意在拯救他们的灵魂,医治他们的精神;第三层:文章同样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药,指出革命不能脱离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首先从

8、作品本身来看。作品的明线也是主线,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这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茶馆里的一伙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群众的毫无觉悟与麻木不仁。 作品的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在刑场被杀,只招来一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她的母亲上坟,还感到“羞愧”,也不理解她为之牺牲

9、的革命大业。可见她是多么寂寞,多么悲哀。 鲁迅先生笔下人物的名字,大都寓意深刻,例如孔乙己,如果他不姓孔,失去了“孔子”这个文化内涵丰富的依托,就体现不出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典型落魄文人之形象。而且鲁迅先生本人,也有一百多个笔名,且每个名字皆有所指,他的第一个笔名戛剑生,即意为:“戛”的一下,拔剑而生。在小说药中:华老栓一家和夏瑜一家是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文中的夏瑜死了,华小栓也死了,这两个青年之死,是华、夏两家的悲哀。所以谁也不能排除鲁迅先生作出的这种拼合:这是“华夏”的悲哀,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鲁迅与友人谈到药时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10、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其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鲁迅先生自己的说法,既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又符合他的思想,是对药的主题的精当的概括。 在药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深切地表达出他内心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感受、对封建统治的愤恨、对人民愚昧无知的同情、对革命志士的赞扬、对革命未深入人心的惋惜。鲁迅先生在的作品寓意深刻,必须仔细读、反复读才能领悟鲁迅先生深刻的用意 第四篇:读药有感读药有感 在城市中,一位青年华小栓因为得了肺痨,其父亲为了他辛苦工作,赚的钱只是为了买一个传说中用革命烈士鲜血所作的馒头,向刽子手买

11、来后,华小栓吃了还是死了。同时,在这个城市的另一边古轩亭口,鲜血的来源者是一位叫夏瑜的青年,因为参加推翻满清运动而被斩首。在凄凉的坟场上,只剩两个失去爱子的母亲,无限的伤痛.。这篇小说来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 鲁迅在这篇短短的小说中想表现的内涵,不在於暴露社会中黑暗的层面;而是积极表现光明的一面。它运用了两个对比的方法,一面写原始的愚昧,吃人血的故事;一面却写出光明伟大的牺牲情操,革命烈士的理想。随著故事的进行,读者不由得会不断自问:“药。”“药。”“原来这就是药。”“这竟然是药。”“这究竟是药吗。”这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入,一层比一层撼动人心。表面上所谓的药,指的就是“人血馒头”;在封建

12、的社会中,科学思想医药常识并不发达,民间传说它可以医治痨病(在当时中国绍兴地区,的确有这种说法),华父相信了,因而有了求药的故事,结果小栓却还是死了。但是深层中所谓的药,指的却是医治无知、愚昧的民族痼疾的“改革理想”,牺牲的是夏瑜烈士的生命。一个是封建社会中痼疾缠身的孱弱青年;一个是充满理想抱负的健康青年,不同典型人物的对比;两位青年死法不 同,生死价值的对比;死后,他们刚好葬在小路两旁相距不远的地方,“路的左边都埋著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这又是一个叙述对比;小栓的新坟是孤寂的,夏瑜的坟也是新坟但却不孤寂,”再往上一瞧却不觉也吃一惊

13、;-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著那尖圆的坟顶”死有轻如鸿毛、重於泰山,这又是一个多麼重要的对比。 药是一颗沾满了革命烈士鲜血的人血馒头,它可以医治痨病;药是为了争取民族光明而牺牲自己,革命烈士们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它可以拯救全民族。 香喷喷的“馒头”使人得以温饱;血腥的“人血”却可怕得令人不寒而栗。在鲁迅的文章药中,老栓为了救他的小孩,迷信这种馒头可以救人一命,不惜花大把大把的银子,在茶馆中卖力工作,为的就是替儿子买来仙丹馒头,这是一种何等伟大而无奈的父爱。这种迷信表现出当时中国社会中处处充斥的愚昧、无知和迂腐,却同时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中敦厚、朴实的温情。亲情与现实之间的无奈;封建与进步二者间的矛

14、盾,文章中充分显示出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况的不满,对於后清腐败民生的失望;以及鲁迅急於改变现状迫切的心境。 这些传统封建社会中各种小人物的生活点滴,使得鲁迅写起文章来,除了保有中国人充满人情味、敦厚的感情外,更有西方人实事求是、忠於现实的理性精神。鲁迅对於中国社会传统封 建而无知生活的不满和客观的谴责,在文章中处处可见。这篇文章除了暴露出真实传统生活的方式,也是一篇革命的篇章,鲁迅在文章中急於唤醒沉睡多年中国百姓被禁痼的心灵。因为鲁迅深信“文学-是拯救国家民族免於无知之苦的最佳工具”。鲁迅真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她的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因此,她应该在国际上占有一

15、席应得的地位。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贫弱的大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她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压迫,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毫无地位可言。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颗巨星鲁迅,在文艺创作上为中国争得了荣誉。先生用那如椽大笔,深刻地勾画了现代中国人的魂灵,塑造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的出现是有着历史的必然性的。 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艺术生命力最强的作品。自它诞生后七八十年来生命力不衰。研究的著作、文章不计其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的不但提高、深化,每次重读时,仍然可以发现新的宝藏,真可谓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即以阿这一典型为例,七十多年来它一直是鲁迅小说研究的一个重点,写了多少论文、著作,但是话并未说尽,问题并未得到圆满解决。鲁迅先生的著作是上世纪初到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重大事变在他的作品和文章中都得 到了相应的反映。它们既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珍贵资料,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又是中国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