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7511324 上传时间:2024-02-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道难公开课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蜀道难公开课教案【教学内容分析】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

2、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学情分析】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

3、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设计思想】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

4、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教学重点和难点】一、 教学重点: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二、教学难点: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2、探

5、究本课的情感主旨。【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多媒体影音。【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两课时内容简介】本公开课为第一课时,主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学会朗诵,进一步熟悉其乐府旧题诗歌的特点,体会李白诗风的豪迈飘逸。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诗的情感主旨。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鉴赏和品味本诗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导入:以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教学文本。教学过程:一、初读文本,粗品诗意。(一)、蜀道难解题: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于乐府旧题。这个歌曲

6、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乐府解题:“备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三)、朗读指导:教师指正个别易读错的字音。提问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素。朗读要素: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PPT展示)1、 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

7、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

8、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捫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4、学生再读。(四)、问题研讨:1、蜀道难为乐府旧题,本为写行旅之艰难。李白作为唐人再写旧题,是简单的再重复还是另有创新之处?李白诗歌的最高建树就是乐府旧题诗歌的创作。我们能借助于本诗的学习,以了解李白这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乐府旧题诗的继承和创新?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让学生结合初高中以来所学过的乐府诗歌,进行比较分析。)3.成果展示:教师总结:第一处创新:句法的推陈出新。乐府诗歌,尤其是初

9、唐以来,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种句法混合运用,成为一种杂言体。大量使用散文化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奔放的语言风格。这是继承了楚辞和汉乐府的传统,加以推陈出新。句式的创新,有利于情感抒发的自由和变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羁,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灵魂。(PPT展示:)二、再读文本,浅探主旨。(五)、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六)本诗内容主旨浅探。1、教师提问:本诗题为“蜀道难”,此道到底有多难?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把蜀道之艰难表达淋漓?诗人运用比喻和反复手法,直接抒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展示)、教师提问:蜀道之难的具体体现为哪两个关键字?高、险(展示)

10、、学生小组合作,从高、险两个方面分析本诗内容。4、教师指导总结:一叹蜀道之高险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难行)蜀道高峻二叹蜀道之惊险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可畏)山水险恶三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申戒)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PPT展示:)2、 教师提问:本诗主要写蜀道之高险,目的何在?只是单纯的以写景为目的还是另有他意?3、 学生讨论,请个别学生谈谈看法。4、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与学生“剥皮抽筋”读法。让学生划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并组成一诗。5、 成果展示:(PPT展示:)全诗的骨干句子集中起来:v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问君西游何时还?v 蜀道之难,难

11、于上青天,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v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诗歌主旨:赠别友人入蜀,对友人去蜀地的忧虑和惜别之情。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9、教师总结:第二处创新:主题的现实意义。本诗虽是引用乐府旧题,诗的内容依照传统的题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现着充沛的时代精神,有着针对现实的主题。10、课后作业: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炼字、修辞等,共享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长组织负责。(此课后作业是针对第二课时做准备)【板书设计】一叹蜀道之高险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难行)蜀道高峻二叹蜀道之惊险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可畏)山水险恶三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申戒)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