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7508005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1补充课文,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句子。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伯牙善鼓琴 善: 善哉 善:乃破琴绝弦 乃: 终身不复鼓 鼓:3翻译下列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_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_2. 阅读理解。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

2、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注释)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人。曰:名叫。缁(z):黑色。向者:刚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衣(_)素衣而出 (2)衣缁衣而反(_)2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迎而吠之B.将扑之C.一人虽听之D.无稽之谈3联系短文,写一写下面句子的意思。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_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_3. 阅读文段,完成小题。雏燕吾弟爱鸟,日思得一雏。今春,有燕自南来,竟日衔泥,筑室于檐下,劳甚。未几,啾啾之声可闻,盖雏已出壳矣。一日,有雏坠于堂下,弟拾之,不胜喜,纳于笼而饲之。母闻之,曰:“是乃益鸟,食虫害,且

3、南飞越冬,尔安得久饲之?”趣弟遽释之。弟恋恋不舍,然视雏意甚哀,遂出笼释之。雏飞于巢,与其家人熙熙而乐也。注释:竟日:整天。盖:原来是。趣:催促。遽:j,马上。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日思得一雏日:_遂出笼释之释:_是乃益鸟是:_尔安得久饲之尔: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乃益鸟,食虫害,且南飞越冬,尔安得久饲之?答:_弟恋恋不舍,然视雏意甚哀,遂出笼释之。答:_3仿照样子,概括本文故事情节。思雏(_)雏(_)雏(_)雏4.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4、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好书画_今乃掉尾而斗_处士笑而然之_谬矣_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_)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戴嵩)尤所爱C(牧童)拊掌大笑 D(杜处士)不可改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_4说说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_5. 阅读短文。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经,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

5、也。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窥头于牖(_)弃而还走(_)2翻译下列的句子。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_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_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_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危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1理解文中加点的字。(1)引:_(2)且:_(3)遂:_(4)亡:_2下面句中的“之”分别指代什么?(1)一人饮之有余(_)(2)吾能为之足(_)3翻译文中画线句。_4请用一个成语作为本文标题并写在文前的横线

6、上。5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教益?_6请试着用古汉语将文中画线句改为陈述句。_7.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1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段讲的故事_2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_作者是(_)3请为这本名著写一段80字左右的推荐词。_8. 阅读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释)王戎:晋朝人,自幼聪明过人,

7、为“竹林七贤”之一。尝:曾经。折枝:压弯枝条。唯:只有。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和词的含义。竞:_ 信然:_2借助注释,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_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9. 文言文阅读。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注释)涉:跋涉,这里指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坠:掉、落。遽(j):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q):动词,用刀子雕刻。所:的地方,表处所。亦:也。惑(hu):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不理解的意思。乎:呢、嘛、吗,语

8、气词。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于:_(2)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_(3)舟已行矣 行:_(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若此:_2分别指出下面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2)从其所契者人水求之(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从其所契者人水求之。_(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4这个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_10.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读书五失清袁文清尝云:“予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而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

9、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1解释:择(_)望(_)懦(_)立(_)功(_)长(_)辄(_)2理解:上文“纂录故实”中的“故实”,应理解为_“一未终而更端”中的“更端”,应解释为_“未能蓄其本”中的“本”,是指_11. 阅读理解。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n)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释: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空明: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

10、般澄净明亮的样子。1(字词理解)选择加点字的正确意思填在括号里。(填序号)(1)念无与为乐者(_) A想念。 B想到。 C想法。(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 A成功。 B终于。 C于是。2(提取信息)用“”画出文中描写月色的语句。3(综合判断)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欣然”一词体现出作者在这月色如水的夜晚喜悦与兴奋的心情。B.作者与张怀民一早就约好一起欣赏月色美景。C.文章第一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和起因。D.文章最后几句流露出作者被贬后复杂的心情。4(展开联想)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由这篇古文中对月色的描写,想到了些什么呢?_1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偶然而至,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1补全成语:螳螂捕蝉,_。2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是:_。3选段中的“其”分别指什么?其:_4解释句中画线词。(1)欲取蝉(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