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专练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504614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专练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专练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专练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专练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专练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专练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专练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专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练习题 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中学生的修养 胡适 我到过的地方,许多朋友常常问我中学生应注重什么?我是不懂教育的,不过年纪大些,并且自己也是经过中学大学过来的,同时看到朋友们与我们自己的子弟经过中学,得到一点认识,愿意将自己的认识提出来供大家参考,今天讲的题目,就是:“中学生的修养”。 中学生要提高修养应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通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告诉我们说:人品性格是习惯的养成,好的品格是好的习惯养成。中学生是定型的阶段,中学生时

2、期与其注重治学的方法,毋宁提倡良好的习惯的养成。一个人的坏习惯在中学还可纠正,假使在中学里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人的前途便算完了,在大学里不会是个好学生,在社会里不会是个有用的人才。我在这里提醒青年学生们注意,也请学生的父兄教师们注意。 我们的国家以前只注重文字教育,读书人的指甲蓄得很长,手脸都是白白的,行动是文绉绉的,读书可以从“学而时习之”背诵起,写文章摇摇摆摆地会写出许多好听的词句来,可是他们是无用的,不能动手,也不能动脚,连桌凳有一点坏了,也不能拿起斧头钉子来修理。这种只能背书写文章的读书人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动手动脚的习惯。 我在大学讲治学方法时,讲到一个故事:宋时有一新进士请教

3、老前辈做官的秘诀,老前辈告诉他四个字:勤、谨、和、缓。这四个字大家称为做官的秘诀,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 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手的用手,用脚的用脚。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应该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标本,你就到田野,到树林里去找。无论在实验室里,在自然界里,都不要偷懒,一点一滴地去做。 谨,就是谨慎,不粗心,不苟且,以江浙的俗话来说,不拆烂污。写汉字,一点、一横也不放过;写外国字,“i”的点、“t”的横,也一样不放过:做数学,一个圈、一个小数点都不苟且。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情,做小事关系天下的大事,做学问关系成败,所以细心谨慎,是必须

4、养成的习惯。 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要虚心,要和和平平。什么叫做虚心?虚心就是脑筋不存成见,不以成见察事实,不以成见待他人,不以成见断是非。就做学问来说,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做化学、数学、历史、地理,并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无论对事,对人,对物,对问题,对真理,完全是虚心的,这叫做“和”。 缓,这个字很重要,“缓”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轻易下结论。如果没有“缓的习惯,前面三个字就不容易做到。譬如找证据,这是很难的工作,如果限定几点钟交卷,就不能做到“勤”的工夫;忙于完成,证据不够,不管它了,这样就不能做到“谨”的工夫;匆匆忙忙地去做,当然不能做到“和”的工夫。所以证据不够,应当悬而不断

5、,就是姑且先挂在那里。悬而不断,并不是叫你搁下就不管,是要你“勤”,要你“谨”,要你“和”。 “缓”,就是南方人说的“凉凉去吧”。“缓”的意思,是要等着找到了充分的证据,然后根据事实来下判断。大家知道一种治病的名药“六零六”吧?什么叫“六零六”呢?经过六百零六次的试验才成功的。“九一四”则试验了九百一十四次。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动植物的生存进化与环境有绝大的关系,也费了三十年的工夫,到四海去搜集标本和研究,并与朋友们往复讨论。朋友们都劝他发表,他仍然不肯。后来英国皇家学会收到另一位科学家华莱士的论文,其结论与达尔文的一样,朋友们才逼着达尔文把研究的结论公布,并提供与朋友们讨论的信件,来证明

6、他早已获得结论,于是皇家学会才决定同华莱士的论文同时发表。达尔文这种持重的态度,不是缺点,是美德。这也是科学史上“缓”的实例,值得我们去想想,青年学生要在中学里便养成这种习惯。 摘录改编自胡适的声音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习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学生要陶冶自己的品性人格,就需养成良好的习惯。 B.作者认为能够背诵,并写出许多好听的词句是好习惯。 C.“勤、谨、和、缓”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好习惯。 D.作者认为“谨”就是细心谨慎,是一定要养成的习惯。 (2)下列人物作为例证,不能体现文章“勤”这一习惯的是() A.植树的牧羊人B.治学的闻一多C.年幼的若瑟夫D.朱德的母亲

7、(3)文中划线句若改为“虚心就是脑筋里不存有用来观察事实、对待他人和判断是非的成见”,句意变化不大,但效果不同。请结合演讲稿的语言特点,品析原句的表达效果。 (4)请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对下列语段省略号的部分进行补充,以突出“缓”的重要性。 “缓”这个字很重要,因为。例如:在找证据时需要“缓”,我们应当根据事实来判断,才能找到充分证据;在。所以。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青年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 吕永祥 读书是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启迪心智、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不仅体现在连通过去、观照现在,更能够照亮奋斗之路、创造美好未来。当前,有些青年对读书学习认识不足,认为读书“不能当

8、饭吃”。 最是书香能致远,最美不过书香气。书是人的精神食粮,青年就是要拿读书“当饭吃”,在浓浓墨香的滋润下,汲取丰富养分,涵养蓬勃朝气,补足精神之钙,坚定前行方向,砥砺前行之力。 以读书“提神”,涵养蓬勃朝气。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而这精神就来自于读书学习。事实证明,青年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会显得“老气横秋”,与时代格格不入。其实,读书是以认知的力量去探测世界的广袤,借伟岸的灵魂来陪伴心灵的成长。它是看不见的精神修炼,是为人生绘就底色的事业。只有时刻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学习党史和科学理论中滋养心灵,才能更好地克服精神空虚,提升

9、精神修养,涵养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 以读书“壮骨”,补足精神之钙。读书,是秉心之烛火,去探访古今智者仁人的精神空间。有书相伴,生命便不会黯然失色;以书壮怀,灵魂便不会渺小孤寂。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书学习是青年最好的“壮骨药”,可以让我们收获超出自身阅历的风景,领略更加辽阔的精神世界,使我们补足精神之钙,修炼“金刚不坏之身”,用知识增强身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以读书“明目”,坚定前进方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读一本好书,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登

10、高望远,使我们眼界更辽阔。在这个知识信息迭代交织、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读书学习犹如我们在雨中行车时的“雨刮器”,每时每刻“刷新”自己,看清前进道路。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民阅读”一词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青年正处于求知阶段,更是要认真看书学习,不断提升认知能力,锻炼思维方式,把握发展规律,坚定前进方向。 以读书“攒劲”,砥砺前行之力。读书是长期而艰辛的历程,需要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日积月累,以循序渐进之功,聚水滴石穿之力,使我们在面对新事物、新矛盾、新问题时,能以丰厚的知识积淀,做到意志坚定不退缩,胸有成竹不迷茫,拼搏进取不懈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青年要真正静下心来,把读

11、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以自信从容的奋斗姿态,砥砺笃定刚毅、雄浑强健的前行之力。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2年6月4日,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4)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5)从选文内容看,作者为什么说“青年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用心呵护自然之美 智春丽 红日初升,光芒万丈;月涌大江,悠远静谧;夏之原野,苍翠欲滴;雪后山川,纯洁无瑕。自然如同多彩的万花筒,时刻展示着美丽

12、,也提醒人们用心去感受、用情去呵护。 “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致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的美丽世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洋溢着热爱自然的情怀,传递着绿色发展的理念,让世人深刻省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天地间,我们应当珍视赖以生存的空气、水源、土壤,善待草木山川、鸟兽虫鱼,与自然和谐共处。 用心呵护自然之美,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人类衣食来源皆赖自然所赐。近代地理大发现以来,人类开启了系统记录生物多样性、探求自然秩序的进程,博物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相继确立,人类也得以更好地认识自

13、身。孟德尔从豌豆杂交中读出了遗传的奥秘,袁隆平从野生稻中研发出超级水稻,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这里面闪耀着人类的智慧,但自然乃是一切发现的前提。人,永远无法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 用心呵护自然之美,才能安放绵延不断的乡愁。大自然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不仅慷慨地供给着物质,也给人以精神慰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大自然的春花秋月、高山峡谷、流水潺潺、大海浩荡,不知给了孤独的灵魂多少抚慰。那些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满是美好的草木情缘。难以想象,倘若有一天,天不再蓝,水不再绿,没有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星垂平野、月涌大江,人类那些细腻的情感记忆, 又该如何寄托?无论工业文明如何发达,即便“异乡的机器

14、模糊了家乡的虫鸣,人们的田园情结也从未消失。因为,人们渴望诗意地栖居,“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幸福的了。” 用心呵护自然之美,就当在汲取教训中行进。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随着时代的变迁、文明的演进,人们从遭遇的环境灾难出发,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伦敦烟雾事件导致数千人死亡,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危害延续数十年,日本的水俣病成为惨痛记忆20世纪的一次次生态危机,促使人类集体反思,促进了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向。今天,我们这颗星球依然遭受着各类环境污染,仍有约百万种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自然的美,我们要用心呵护;自然的

15、痛,我们也要用心体察。 哲人有言:“自然总是美的。”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我们就能促使更多人葆有热爱自然、呵护自然的心灵,享有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你所爱的自然,必将因你的呵护而更加美好。 (选自人民日报6月12日04版) (1)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段能不能调换位置?请说明理由。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小议“慎独”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进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已,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