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三体势研究[1]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7503193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9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意拳三体势研究[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形意拳三体势研究[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形意拳三体势研究[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形意拳三体势研究[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形意拳三体势研究[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形意拳三体势研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意拳三体势研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形意拳三体势研究三体势是形意拳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无论那家那派练习形意拳,无不把三体势视为入门的主要基本功。因为三体势把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要领排成一个圆满完整的姿势,所有的形意拳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姿势的基本法则,各种拳路尽管变化万端,但原理和要领与三体式是一致的,所以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然而,形意拳从创始以来,分演出了不同的流派,最为基本的三体势也在传承中,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各门流派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研究,各守一方,致使在究竟三体势怎么做才更科学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不利于形意拳的科学化,同时也令后学者不知所措。故本文试图在比较中对形意拳的三体势做法做一初步研究。一、 三体势我称简说三

2、体势有人称三体式,势与式略有不同。新华字典对式的解说:“物体外形的样子。特定的规格、仪式”;对势的解释:“表现出来的情况,属于动作方面的,姿势”,从动作方面考虑,称三体势更为贴切。三体势有人称拉弓势,是因其形状与劲力而得名;有人谓之“子午桩”又称“三才势”。称“子午势”者,以子为半夜之时,属阴;午为日中之时,属阳。于此时练功,最易贯通周天。再者,午为火,为南;子为水,为北。站桩时,面南为午,背北为子,取水火相济之意,这便是起名子午桩原因。“三才势”者,取天、地、人三才而命名,旨在表现其宏广、精深、威严、灵动之意。有人直接称桩法,也有人称三体子午桩等等。从三体势的称谓上,可以看出,一方面形意拳根

3、据传统哲学之三才思想天有三才(日、月、星),地有三才(水、火、风),人有三才(精、气、神),引伸到人体外部的头手足,内部的气液固,方位的上中下,而称三体势;另一方面形意拳以医理为基础,讲究“子午流注”的方法,重在锻炼人体内部的气血,故又称“子午桩”的称谓。值得说明的是,前贤曾以易学的“无极,太极,两仪”理论全面解释形意拳三体势,内容繁浩,而本文主要研究静态的三体势,故暂不涉及这些内容。二、 三体势的种类划分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形意拳三体势有多种类型。(1) 根据架势的高度分为:高(上)、中、低(下)三种;(2) 根据练习的劲力分为:阴劲(即任脉劲),阳劲(即督脉劲)两种;(3) 根据前手手腕的

4、状态分为:塌腕或称坐腕,挺腕或称直腕两种;(4) 根据重心的所在位置分为:单重与双重;(5) 根据两脚的所处关系分为:相对,相错;(6) 根据前脚尖的朝向可分为:直脚,扣脚;(7) 根据左右肢前后位置分为:左势,右势。三、 三体势做法的分析研究1 几种三体势在必行的做法及要求实录(1)形意拳抉微刘殿琛著:25页“第七章,桩法,目向前视,身斜45度,前膊约170度,后膊约百度,两腿约150度,前脚直,后脚约斜45度,前手与心平,后手与脐平,两肩平。桩法必要:头顶,项竖,肩垂,抱胯,前膊裹肘,提膝,提肛手心回缩(图1)(2)岳氏意拳五行精义李存义著:第四节,两仪势,由太极势,左足前进二尺许,足尖向

5、前,右足不动足尖,向右约35度,左足踵直,右足胫骨成大人字形,同时左手前伸,右手后退左手伸至极端,高与口齐,右手虎口内向,与脐接,而小指外翻,腕屈掌塌,手足齐落,左臂似曲非曲,似直非直,微向上内弯,由腕至肘水平,右臂弯曲如新月,肘意内抱,手指均须离开,稍圆曲,如爪如钩,切忌句弯著力,左手大指横平,食指前伸,余指及腕如右手,两目注视虎口抉形,两肩两胯均力垂扣,两肘力垂,两膝挺扣,两足跟向外扭,是谓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此时上身正直,不可仰俯,心气平静,不可助长,身则看阳而有阴,看阴而有阳,气则呼出为阳,吸入为阴,清气上升为阳,浊气下降为阴,成于内者为阴,形于外者为阳,呼吸上下内外三者,以

6、象阴阳,故谓之两仪。第五节,三体势:由两仪呼吸相应,上下相贯,内外如一谓之阴阳相合,阴阳相合而三体生焉(图二)(3)形意五行拳图说凌善清著:乙桩法由太极式而进演三体式,统名之曰桩法,左手作推势向前劈出(掌心向前略右),右手作后拉势按下至脐之右方而止(掌心向下),同时左足向前踏出一步,左膝与左足跟成垂线即成第九图之姿势(左足向前而直右足微横足尖偏向右前方),自立正至此即形意拳各路开始之预备姿势也(图3)。(预备姿势之校正)又立正时,头要顶项要直胸要宽谷道要上提方为合式。第五图腿屈后,腰要挺,上身要直,若前俯后仰,则乖谬百出。第八图手与足之动作须同时并起并落,不可参差而两手腕之扭转与左手之劈出,右

7、手这按下,尤贵灵敏自然。此外更有四点最宜注意,形意拳无论何拳均注意此四点。一曰裹肘,二曰垂肩,三曰鼓腹,四曰展胸。裹肘者无论上钻研平伸,臂必微弯则肩之力可由此而速至於手。垂肩者所以使气不浮而下聚于小腹也。鼓腹者纳气于小腹也,人身藏气之所,为肺与小腹,藏气于肺,必须呼而更吸新者,其气不能久留,藏气于小腹,则无需呼吸较肺气能持久也。展胸者所以使胸怀开展而不凝呼吸也,欲藏气于小腹,必先仰胸仰胸使平而迫肺气入丹田,如是则肺部即受压迫,而呼吸当不能畅快,故又需展胸,使肺部不凝,其呼吸焉。桩法亦名曰子午桩,有高矮之分,初练时宜用高低架,待有根基,再换矮桩架,如能先站好此桩,其它各拳练习,自不难矣。(4)孙

8、剑云发表于武术健身三体式练法。预备式:身体直立,眼向前看,舌顶上腭,口唇虚合,下颔微收,两肩垂平,两臂自然下垂。两手五指并拢靠在腿部,两腿直立,膝盖后挺,两足尖向外撇,足跟靠拢,成九十度,意识集中。转身半面向右,移动左足,脚尖向前,脚跟靠住右脚内踝,成四十五度,平视前方。两小臂徐徐抬起,两肘靠肋,两肩松垂,两手心朝下,抬至与胸平,左手食指向前,平直在下,右手中指向前平直在上,盖于左手食指之上。手向上抬肘,两腿徐徐向下蹲屈。此式要点:头往上顶,腰往下蹋,抽胯,身体正直不可歪斜,心中要虚空,排除杂念,切不可有丝毫努气。此式有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四象之称。鸡腿:两腿前虚后实,有似金鸡独立之势。龙

9、身:身体三折,如龙之盘叠曲折。熊膀:顶直肩圆,如熊之威严。虎抱头:两手相抱,有虎欲离穴之势。左足向前开一步,顺直落地,后足不动,两腿弯曲,前虚后实,重心在后腿上,此谓单重。步子的大小,以练者两腿之长为度。臀部要与后脚跟上下垂直,左脚膝盖要与左脚跟上下垂直。前腿暗合有向后夺劲,后腿有暗含向上蹬劲,两膝向内扣,脚跟向外拧。当左足前迈时,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向前推,右手向回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向前伸不可太直,肩至肘一段成斜坡形,肘至腕一段成水平。左手高与胸平,五指张开,虎口撑圆,大指横平,指尖微屈,掌心内圆,肘尖下重,坐腕向外撑动。右手拉至小腹处,大拇指纫紧靠肚脐,食指向上挑,眼平视左手指梢(图

10、4)(5)宋氏形意拳宋光华著:宋氏形意拳站三体式是以内功四经为指导,完全遵照内功四经的脉络、格式,劲诀等要求来体练的。在上体式桩功的练法上,根据内功四经的准则分为上势、中势、下势三种;在劲力上分阴劲(即任脉搏劲,手为塌腕或坐腕)、阳劲(即督脉劲,手为挺身而出腕或称直腕);在站姿重心上可分为单重与双重。现将具体练法列述如下。第一、 上势单重挺腕三体式3 两腿稍屈微下蹲,重心右移,左脚尖微翘提离地 靠于右踝处,随着两肘边屈贴于两肋,两拳(掌)外旋,拳(掌)心斜向上提至腹之两侧,紧接着身稍左扭,同时,右拳(掌)稍外旋经心口向前钻(穿)出,高与口,肘微屈,拳(掌)心斜向上;同时,左拳(掌)不动,拳(掌

11、)心向停于腹前,右脚稍里转约为30,两目顺拳(掌)向 前平视。要求:上正直,挺拔,肩肘下沉,身体放松并保持平衡顶头竖项。4 接上式,身向右扭成45度,左脚向前上一步成三体式步,脚心空起,十趾轻抓踩地面,左脚尖稍里扣约15度,左脚尖内侧与右脚跟内侧基本在一条直线,两膝向前稍里扣;同时右拳变掌内旋回抽,掌心向下,拇指根贴于脐前守护,屈肘贴肋;左拳变掌内旋随左脚上步劈出,肘微屈附,五指微自然分开,指尖稍扣,虎口撑圆,掌心向下并微内含,掌与肩平,身体重心落点在后腿前约1/3处,虚实分明,双目顺前掌向前平视(图5-1)。要求:头正,垂颌,起项,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肋开而张,身微有收敛之形,足坚

12、而稳,膝屈而伸,圆档坚胯,逼臀坚膝,同时要提肛缩阴。这样方可龟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额上正中),前任后督,气行滚滚,先吸后呼,莫令耳闻。同时还要求鼻、手、足三尖相对,上下、左右、前后争衡。此上势力肩背督脉之劲,固其势高竖劲较大。在单重时前脚起落灵便,跟步迅速快捷。此势也可练单重塌腕,其劲为任脉之劲,在站桩时下颌微提,力达掌根,余与挺腕基本相同。两脚之间的距离,一般为后膝前跪接近的脚跟为度,上势步距稍小点,下势步距微大点。上势后膝关节弯曲约160度左右,其次要求臀部不能超过后脚跟。第二、 上势双重塌腕三体式此势站法与“一”所述要求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是身体重心在两腿中间,手腕为塌

13、腕,掌高与口平。优点是重心转移较快,上步、退步方便。力达点在掌根。此势亦可站挺腕,可参看“一”之所述(图5-2)。第三、 中势单重挺腕三体式此势与“一”之要求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后膝关节弯曲约140度左右,由于姿势稍低,属胸肋督脉之劲,且有横竖劲相同之优点,起伏容易,身体暴露面较小,易于攻防。上步较远。此势也可站塌腕,同时双腿也可互换来站,以达到左右平衡长进之效果(图5-3)。第四、 中势双重塌腕三体式此势与“三”基本相同。只是身体重心在两腿中间,属胸肋任脉之劲,其要点可参阅“二”所述。此势亦可站挺腕,同时可双腿互换练习(图5-4)。第五、 下(低)势单重挺腕三体式此势与中势要领基本相同,唯姿

14、势变低,前后脚之间距离“中势”稍大一点,后膝关节弯曲约120度左右,身体不可前倾,臀部要收。此势因架势低,后腿部的力量与柔韧性相应地要求较高,其劲属腰腹(心肾水火相交)督脉之劲,练习此势需历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其优点是横劲大,重心底,身体暴露面小。易攻防,高底任意,变化莫测及下盘稳固等。在锻炼则亦可双腿互换,也可站双掌塌腕任脉之劲的单重下(低)势在必行三体式(图5-5)。第六、下(低)垫双重塌腕三体式此势与“三”、“五”基本相同,只是重心在两腿中间。有重心转移。步法易进退。起伏容易等优点。它属任脉之劲,也要求双腿互换,塌腕与挺腕均可(图5-6)。第七、 站三体式桩功的要点站三体式桩功可以静心定神

15、,稳固底盘,锻炼上下肢和全身的动作协调,逐步稳定格式。正如内功戏所述,“既明脉络,次观格式。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只有符合格式、脉络,气路则自然通畅。练之久则可内壮外坚,为形意拳的练习奠定牢固的基础。(6)、形意拳拳术大全吴殿科主编第一节三体式桩功预备式(左三体式)全身放松,两脚扣地而立,两脚间距与两肩略同。两臂自然下垂,五指并拢,各靠于大腿外侧。头向上顶,下颔微收,口唇虚合,双目平视,舌顶上腭,牙齿轻扣,含胸拔背,竖项挺腰,松肩实腹,提肛敛臀,排除杂念,呼吸自然。左三体式起势两膝微屈,成半蹲势,同时,随着吸气,两掌经腹前上提,外旋成鹰捉,如捧球状,目注左侧。左三体式

16、落势两掌上提至胸腹间,内旋成阴掌。同时,随着呼气,以右脚跟为轴,向左转身90度,左脚轻提,向前进步,脚尖偏右约20度(两脚跟须在一条直线上)。左膀前顺,左掌握鹰爪掌,上提至口前向前扑出,食指尖与鼻尖、左脚尖成一直角三角形(旧称“三尖相对”),前不露手;右膀后调,右臂屈肘,紧靠右肋,右手握鹰捉,护于脐前,后不露肘。左腿屈膝,似弓非弓;右腿后撑,似屈不屈。前脚踵与后脚踝骨相对,两脚相距约50厘米(可因人而异)。塌胯合档,身略下坐,重心落于两用人才腿,成形意半马步,身微向右,目注左掌食指尖(见图6-1)。附:左三体式步势(图6-2)(7)山西车派形意拳阎耀武演述:4左掌向上向前继续运行,随运行随翻转为掌心向前下方,并经下颌前;向前推出,胳膊呈弯而不弯,直而不直;同时右掌翻转为掌心向下,并下按至小腹部位(拇指靠近脐处),同时左脚向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