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知识点.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7502956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知识点.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知识点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知识点1.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开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2.动词理解:_生动表现了人(事)物_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句子分析p :(1)分析p 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p :修辞+修辞作用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比喻:用_比喻_,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拟人:把_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

2、,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用_代_,使被借代的更加详细,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兴趣性,吸引读者”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1)比照,作用:_和_形成鲜明比照,突出人(事)物_的特点(2)象征,作用

3、: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化(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_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开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构造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衬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气氛,抒发情感,突出主题5.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照应文章标题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E、为情节开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为情节开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开展(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B、提醒文章主旨C、照应前文D、照应题目E、引人深思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

4、正面、侧面描写作用:表现人物_的特点,突出人物_的性格(品质、思想)(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衬托一中_的气氛,表达一种_的思想感情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p 文章的构造,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

5、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上下文。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考虑;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考虑4、比照: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比照、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提醒出来,再联络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

6、的语言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详细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先搞清楚再写能

7、不能哦!)(六)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答复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文:答复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答复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阅读理解训练题第一篇丹顶鹤身上大部分是雪白的,头顶有一点朱红色,这点朱红色是椭圆形的,正正地长在头顶中央。它的嘴很长,上面有一条黑道。丹顶鹤的头小得可怜,几乎和那长脖子一般粗了。最有趣的是那双眼睛,像两个小豆豆,边上还有一圈黑。它的尾巴也是黑的,这使丹顶鹤变得很美丽。它走起路来姿态很漂亮,腿一

8、下一下地迈着,脖子一伸一伸,动瞄瞄,西瞧瞧,样子非常警觉。有时还伴着一阵舞蹈。它休息时更是好看,它用个“金鸡独立”的架式,一条腿着地,另一条腿蜷起,亭亭玉立。不过长脖子不能歇,仍旧四处张望,窥探动静。丹顶鹤真有意思!1、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2、这段话写丹顶鹤的外形是按头顶、脖子、走路的姿势和的样子的顺序写的。3、抄出一个比喻句,并说明把什么比作什么。阅读理解训练题第二篇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心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渐渐地长出逗人喜欢的嫩枝绿叶。五月,正是它摆开绿叶白花衣裳的季节,婆娑(su)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

9、媚的阳光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中秋时节,银梨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它的外形扁圆扁圆的,与苹果的形状相似。它总爱“三只一群”、“五只一伙”地生长着。开始,果子的颜色呈淡绿色,后来颜色变深变黄了。来到这里的人们一看就会想到山区人民的生活一定比蜜甜。走进果园,微风阵阵,你还可以闻到一股股清香,当好客的主人把又大又甜的银梨送给你品味时,你就会知道银梨皮薄、肉脆、水多、味甜,可口极了,银梨确实可与北京鸭梨媲(p)美。银梨,你不但把美的花和美的果实奉献给人们,还为家乡人民开拓了一条致富之路。我爱家乡的银梨。1、从短文中找出适宜的词语填在括号内。的细雨的露珠的绿叶的梨花的阳光的海洋2从短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用“”画出来,再找出一个拟人句用“=”画出来。3、读短文,找出梨果的特点填空。(1)形状:(2)颜色:开始呈,后来(3)气味:4、短文是按时间顺序来描写银梨的,说明时间的词语有:_、_、_。5、给短文加上一个适宜的题目填在文前的“”上。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