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 (5)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750009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爬山虎的脚 (5)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爬山虎的脚 (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爬山虎的脚 (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爬山虎的脚第四自然段教学案例评析教学过程:1勾画关键词句。爬山虎的脚到底是怎样往上爬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画出表示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句子。接着让学生用圈出表示细丝变化的词。板书:“小圆片”、“直”、“弯曲”。然后提问:脚上细丝的这些变化对它往上爬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用“”画出动作词。板书:“巴”、“拉”、“紧贴”。2借助直观,理解往上爬的原理。“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细丝变成小圆片会“巴”住墙?老师演示:把橡胶圆片吸于墙壁,不会丢掉。简要说明原理,从而弄清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会“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与“拉”、“紧贴”有什么关系呢?指名学生表演:假设身子为爬山虎的茎,两只手为细丝,手掌为

2、小圆片“巴”在墙上。让其他学生观察,当手臂(细似)由“直”变“弯曲”时,身子(茎)与墙距离的变化。完成书面练习:爬山虎的脚由“直”变“弯曲”,使茎和墙的距离,所以产生了力,把嫩茎一把,使茎在墙上。看动画,形成完整认识。动画中,爬山虎的茎长出一片叶子,让学生说出将长出一只怎样的脚,这只脚触着墙后会怎样。动画演示爬山虎的茎又不断长出一片又一片叶子,“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让学生根据演示、表演和动画,紧扣板书中的关键词,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3揣摩品味,内化语言。请你说说这段文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重点讨论:“巴”、“紧贴”、“一脚一脚”这些词好在哪里?对照板书,当堂背诵。评析:1理解求

3、透。“读懂”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从中汲取语言营养的基础。爬山虎的脚第四自然段,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形象地再现了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但由于学生缺乏观察体验的依托,难以单纯借助书面语言,在大脑中还原出爬山虎往上爬的情形,“读懂”便成为教学的一大难点,而透彻理解“巴”、“拉”、“紧贴”、“一脚一脚”是“读懂”的关键。在教学中,采用“紧扣关键,化整为零”和“巧用直观,铺路架桥”的方法,成功地突破了难点。巧妙地把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便把大的难点分化为几个小的难点,降低了理解的难度。随后,老师分别用演示法让学生理解“巴”,用表演法让学生理解“拉”、“紧贴”,用动画片让学生理解“一脚一脚”,由于这些手段形象、直观,成为学生披文入意,披文悟理的桥梁,从而各个击破,有效地化解了难点。2训练务实。“读懂”课文对于语文阅读固然必不可少,而凭借课文学习语言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则更为重要。上述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务实而高效。匠心独具的填空练习。一道填空训练的设置可谓一石三鸟。题中的语言材料源于课文,又经过精心地改造,完成练习的过程,既加深了对爬山虎的脚为何能“拉”、“紧贴”的理解,又促进了对这些准确精当的词语的积累和内化。同时,由于语言材料已不同于课文,这样的训练实际上也是一种课文语言的转换训练,有助于对这些词语的迁移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