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无俊杰 何以荡风云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7497887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间无俊杰 何以荡风云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世间无俊杰 何以荡风云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世间无俊杰 何以荡风云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世间无俊杰 何以荡风云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世间无俊杰 何以荡风云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间无俊杰 何以荡风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间无俊杰 何以荡风云(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间无俊杰 何以荡风云” 记辛亥人物景耀月作者李金铭引 言“逝波难再挽, 笔底可千秋。 继绝名家事, 人文壮大流。”李金铭 当年,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撰写孙中山就任总统演说词,与蔡元培同掌民国教育部,任南京法政大学校长,叱咤风云的辛亥名人景耀月先生肯定没有想到,当世事更迭,许多往事都湮没于厚重而沧桑的历史中时,他的家乡,因着他的根在那里,因着他于偶然间留下了一座还算壮观的故居,从此续上了一根历史的坚韧的线索,在一位叫李金铭的有心人、故乡人历时近30年的梳理、找寻、打捞中,渐渐让那一段历史走出岁月烟云。前不久,历经周折终于面世的辛亥人物景耀月一书,将李金铭这位已年过七旬、普通又不普通的景

2、耀月家乡芮城陌南人带进了我们的视野。 数年前,有媒体记者曾经去芮城景耀月故里寻访过他的旧事,毕竟这位留学日本,心向革命,曾经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和共和事业中,出了力流了汗的辛亥名人,生前身后都留下了许多值得人们品味和思考的东西。但是岁月无情,景耀月先生留于故里的孙女雪妮和雪娥,因是从一个特殊的风云变幻的历史年代走过来,从父辈到亲朋都对祖父那段历史讳莫如深,结果是,她们对祖父的那段历史也几乎是一片空白。 而景耀月故居,他当年声威显赫时修建的大宅成了陌南中学的校舍,因而,师生们还常谈起景耀月,故乡人还常谈起景耀月。景耀月就在人们的口碑中坚韧顽强地穿越了历史,走进了现代。结 缘 景 炎 对于李

3、金铭来说,与景耀月及他的后人发生了密切的联系,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那时,景耀月的四子景炎因历史原因被遣送回乡,故居自是回不去的。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大、时已年过花甲、又终生未婚的他,孤独的生活在陌南镇那条著名的大沟涧旁一个破败的窑洞中,生活凄苦非常。历史安排李金铭出现在景炎、这位名人之后的视野中。 李金铭,1939年11月出生于芮城陌南镇。高中毕业的他,当时在镇水泥厂工作。1978年,李金铭还不到四十岁。他从小就听人说过,镇上曾经出过一个名人,叫景耀月,文章了得,跟着孙中山闹革命,曾经叱咤风云。在水泥厂,当得知住在窑洞中的那个孤苦老人便是景耀月的四子时,他那要关注、要询问的心被强烈的牵动

4、了。因而,每有闲暇时,他便走进那孔窑洞,与景炎老人聊些往事。在聊天的过程中,历史被拉近了,黄兴、章太炎、柳亚子,那么多听来如雷贯耳的名人,都与芮城小镇陌南走出去的景耀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金铭那种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被唤起,那种向圣贤俊杰看齐的上进心被激活。他对景炎说,要是能将先生生平事迹和文章进行搜集整理,传之后世,该有多好。 景炎摇摇头,难果然,1981年,他回到北京,投奔时已在北京朝阳区一中学退休的三哥景柔而去。景耀月的三子景柔,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冯玉祥秘书,后随傅作义起义投诚。他有过一个和睦的家庭,不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牵连,妻子携儿女离他而去。晚年一个人生活在北京。景炎得知哥

5、哥的处境后,便回到北京,老哥俩相依为命,靠着兄长的退休工资生活。现实是,兄长景柔不幸去世,景炎居住在哥哥留下的那一间房中,生活又陷入困顿。 此时,还怀着要为民国俊杰景耀月先生著书立传热望的李金铭来北京看望景炎了。他为景炎留下了身上不多的钱,再次劝说景炎将父亲的文稿、资料好好收集一下。此后,李金铭便常常为景炎寄去一些生活所需,几年中,先后寄去了5000余元。两个人在共同的交往与追求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上世纪90年代初,已年过古稀的景炎在京将一叠厚厚的文稿交于李金铭。那是他多年中搜集整理出的先父文章、诗词 。两位忘年交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想象,大约是,景炎说:为先父立传的事就拜托你了。李金铭说:

6、我在有生之年一定勉力而为,不负先生的重托。此后不久,1994年,景炎病逝于北京。 辗 转 采 访回到家乡后,李金铭开始继续收集景耀月的资料。他在平时的工作中,有意去景家的亲友家中走访,一些传说、故事被他细心地记于心间,诉诸笔端。 曾经,他还骑着摩托车去与平陆交界的景耀月夫人郑凤竹女士娘家走访,了解到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景耀月的生平经历、故事渐渐在李金铭的心中丰满起来。 让李金铭没有想到的是,在搜集整理景耀月诗词的过程中,他自己的文学功底和诗词水平得到了系统的提升,景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纵横捭阖的史学修养给了李金铭一种潜移默化的滋养和影响。要将家乡先贤、俊杰的文章、故事留存后世,影响激励带动

7、更多人的情怀在他心灵深处一天天的强烈起来。 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已是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的李金铭退休了。他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整理景耀月的历史中。 去年,他在得到运城市文物局等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前往北京、南京等地,在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从历史资料中查到了更为翔实的景耀月生平事迹。其中由民国要员居正和孔祥熙共同撰写的景公讳耀月事略便是从国图的史书中找到的。 在南京,李金铭参观了辛亥革命蜡像馆,拍到了珍贵的景耀月当年为孙中山就职仪式担任司仪的照片,他还找到了柳亚子、于右任、景梅九、王用宾等当年与景耀月关系密切的民国要员、名人的影像资料。 后来,他又前往省城,在景耀月就读

8、过的令德堂书院、如今的山西大学寻找有关的历史资料。回到家乡后,他反复梳理,一本20万字的书稿在他的笔下生成。千 古 文 章 那书稿中,因为有大部分是景耀月先生的诗词、文章,均是繁体字、古文,在打印排版时,让李金铭费了很多周折。仅校对便花费了他大量的心血。但是令人庆幸的是,这些原本很有可能散佚、遗失的珍贵史料,因为李金铭的抢救式整理,终于以简写的文字留下来了。 “英气不因穷遏阻,卓行还与贱贫高”,“洒落冰尘外,留操万众看”,这是景耀月先生的胸怀与气节见证。“遥瞻太华与天齐,压倒群峰处处低。隔断南来北往雁,惟叫日月走东西”,这是先生当年赴西安应试途中过华阴县时即兴口占,其宏大气魄可见一斑。“欲说别

9、来事,急流乱我情”,“丁时多患难,与汝共饥寒。三致临行意,叮咛劝加餐”,“书记阿爷授,衣为慈母缝。无任生别意,逝水乱东风”,那是当年弟弟耀斗送他离家时,景耀月写的十首临别诗中的章句,无处不见真情、乡情。 书中收录的景耀月数百篇诗作中,还有先生怀古照今、感喟时事之作,那是历史的印记。还有在家乡游走寺庙景点之作,那是人文的痕迹。更有感叹人生的作品,那更是属于先生独一无二的人生感悟了。细细品来,这些饱含真情甚至是血泪的诗文,常常让人唏嘘不已。那其中是深厚的国学功底的厚积薄发,是独特的人生况味的书写表达,是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写照,更是景耀月,这位曾师从阎敬铭、章太炎,深得中国国学传统精髓的先贤的性灵之作。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景耀月胸中的千古事,心中的寸心知,皆诉诸笔端,皆借李金铭先生之力留于后世了。人们期望,这部凝聚了景耀月先生的一生智慧、凝聚了景炎先生的半世艰辛、凝聚了李金铭先生数十年心血汗水的珍贵史书,能有更多的人分享她的营养、受益她的思想、情怀与力量,以弘扬传统文化,光大地方人文。 世间无俊杰,何以荡风云。愿李金铭先生的辛亥人物景耀月,激荡起更壮阔的历史风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