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角与补角》说课稿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7495698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角与补角》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余角与补角》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余角与补角》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角与补角》说课稿(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余角与补角的说课稿 说课人:王红一、 说教材分析1、 分析教学内容:余角与补角这节课时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直观认识了角、平行与垂直,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些知识储备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基础。本节课是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的第一节课,通过学习余角、补角、对顶角及其性质,从而认识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基本结论,积累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识图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后面学习第二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及第三节平行线的特征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2、 确立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2、以及初一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确定,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能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通过概念性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概括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从丰富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概念、性质产生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三)、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性质的发现与运用,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运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的身边”,

3、增强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3,确定重点、难点: 本节课主要学习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它们的性质和性质的应用。因此把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它们的性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而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的推理及应用,对于初一学生在推理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很薄弱的情况下作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二、 说教法: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本节课采用了发现法、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它们的性质,因此采用了发现法。而对于学生不好理

4、解和不太懂的内容本人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在此采用了讲解法和演示法。对于讲过的新知识点要及时巩固练习,所以又采用了练习法。三、 说学法指导: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四、 说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本节课作为章头起始课,应让学生对本章所学知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同时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课堂中用源于生活真实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发现,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入新课做好准备。课前让学生准备纸片和剪刀, 通过剪纸这一活动,教

5、师给出问题1而后给出问题2让学生自己探索,独立发现互余和互补的角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本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具备这两种数量关系的角,从而引入课题。讲授新课:1.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有了引入中的铺垫,在此可开门见山给出概念,但需向学生指明互余、互补是对两个角而言;不管是互余还是互补,体现的是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只要数量上满足和为90或180即可得互余或互补。也就是说互余(互补)与这两个角的位置无关。2.探索有关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让学生试着举出生活中两个角互余和互补的例子:如台球桌上的角,光的反射现象中的角,借助这两个例子,引导学生通过建模,进一步认识余角和补角,并通过探索与合作,得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6、在此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必要的推理能力得出相关的结论,初步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而后以判断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余角、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澄清学生对概念和性质模糊的地方。用温馨提示的方式总结学生易错之处。3对顶角的概念:从直观演示入手,通过建模,画出对顶角的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逐步概括对顶角的位置关系,从而得出对顶角的定义。4.对顶角的性质:由对顶角的定义已经知道对顶角的位置关系,在此提出他们有什么数量关系,观察随着剪刀的变化,学生已经猜测到对顶角仍然保持相等这一性质。而后借助图形让学生通过说理得出这一性质,在此说理方法不唯一,只要说得有理,就予以肯定。5. 课堂练习:通过巩固练习、议一议、游戏时间、变式训练几个环节,巩固所学,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说理能力。6.归纳总结: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及其收获;而后我再给出观点的提升。7.布置作业:习题2.1 数学理解1,问题解决1,2巩固和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