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7494174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 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 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 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纪 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的建筑物、 场地和设备。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是指负责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 护,为公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机构。第三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必须坚持为

2、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的方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事危害公共利益的活动。第四条国家有计划地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 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予以扶持。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 应当列入本级人民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第六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 化体育设施。国家鼓励通过自愿捐赠等方式建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会基金,并鼓励依法 向

3、人民政府、社会公益性机构或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捐赠财产。捐赠人 可以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第七条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的职 责负责全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级人民 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第八条对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 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第二章规划和建设第九条国务院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 门、体

4、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全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计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 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 顾,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 管部门分别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第十一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 原则。第十二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5、的设计,应当符合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等 要求,并采取无障碍措施,方便残疾人使用。具体设计规范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 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第十三条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使用国有土地的,经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 方式取得。第十四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预留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 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用地定额指标,纳入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审批。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公共 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的,应当依法调整城乡规 划,并依照前款规定重新确定建设预留地。

6、重新确定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 留地不得少于原有面积。第十五条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和建 设相应的文化体育设施。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 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文化体育设施的 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模和降低其用地指标。第三章使用和服务第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完善服务条件,建立、健全服务 规范,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特点相适应的服务,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 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第十七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 应当与当

7、地公众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适当错开。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时间,不得少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最低时 限。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学校寒暑假期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文化 体育活动。第十八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向公众公示其服务内容和开放时 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因维修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开放的,应当提前7日向公众 公示。第十九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 和注意事项。第二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提供服务可以适当收取费用,收费项 目和标准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第二十一条需要收取费用的公共

8、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设施的 功能、特点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具体办法由省、自治 区、直辖市制定。第二十二条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可以将设施出租用于举办文物展览、美 术展览、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不得将设施的主体部分用于非体育活动。但是,因举 办公益性活动或者大型文化活动等特殊情况临时出租的除外。临时出租时间一般 不得超过10日;租用期满,租用者应当恢复原状,不得影响该设施的功能、用 途。第二十三条公众在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 共文化体育设施。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第四章管理和保护第二十四条公共文化体育设

9、施管理单位应当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 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 部门备案。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公众公布公共文 化体育设施名录。第二十五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 法配备安全保护设施、人员,保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完好,确保公众安全。公共体育设施内设置的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体育项目,应当符合国家规 定的安全服务技术要求。第二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用于公共文化体育 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不得挪作他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

10、,应当依 法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收支的监督管理。第二十七条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 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上一级人民政 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涉及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前,应当举行听证会,听 取公众意见。经批准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 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择地重建。重新建设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符合规划 要求,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 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

11、担。第五章法律责任第二十八条文化、体育、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 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 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 任。第二十九条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的,由土地 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 的,由作出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第三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 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 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

12、处分:(一)未按照规定的最低时限对公众开放的;(二)未公示其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事项的;(三)未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或者注意事项的;(四)未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的;(五)未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文化行政主 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第三十一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 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 所得5 0 0 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 或者违法所得5 0 0 0元以下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 人员和其他直接

13、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一)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用途不相适应的服务活动的;(二)违反本条例规定出租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第三十二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挪 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或者有条件维护而不履行维护义务的, 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对负有责 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刑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三十三条国家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的,由国 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本条例的原则另行 制定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本条例自2 0 0 3年8月1日起施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