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 含答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7491472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 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学习资料整理精品学习资料整理精品学习资料整理第二单元儒道互补孟子见梁惠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动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被称为“亚圣”。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

2、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之后“退而与万章之徒,著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其学说的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一、注音叟_庶人_万乘_弑君_二、解释词义见交夺而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不远千里而来 _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_苟为后义而先利 _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_四、分析句式类型以何利吾国 _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_不夺不餍 _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3、 _五、积累名句王何必曰“利”?_。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_。爱人者,人恒爱之;_,_。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_,_。富贵不能淫,_,_,此之谓大丈夫。答案:一、sushshnsh二、见:动词,拜见动词,见面代词,“见”前面的名词是“见”后面的动词的受事者,译为“我”或“他”助词,表被动名词,看法通“现”。交:副词,互相副词,并,一起名词,交往的人名词,指盟约名词,交界夺:动词,夺取动词,强行改变动词,耽误而:连词,表修饰助词,表限制语气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连词,无意义连词,表转折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名

4、词活用为动词,讲求仁义;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后四、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省略句“有以”引起的固定句式,“有的办法”五、亦有“仁义”而已矣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敬人者人恒敬之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下交征利征利:求取利益B万乘之国 万乘:一万辆兵车C苟为后义而先利 苟为:如果,假如D不夺不餍 餍:“餍”通“厌”2下列加点的“见”字,与“孟子见梁惠王”中的“见”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B于是入朝见威王C未得与项羽相见D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3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与“何以利吾国”相同的一项是()A今已服矣,又何求焉B余何面

5、目以视于天下乎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D夫晋,何厌之有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B孟子共七篇,北宋时期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C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仁、义、礼、智。并认为在这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D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尽管社会各成员之间有分工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人性却是同一的。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

6、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何必曰“利”必:必然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有以:有什么办法C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弑:杀害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丢弃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7下列语句从句式的角度,与“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句相同的一项是()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B此三者,吾遗恨也。C何以利吾国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下列对原文有关

7、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是一己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B孟子回答的“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_(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_三、深化扩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孟子见梁惠王孟子对曰:“王!何必曰

8、利?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9、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注: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

10、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梃,木棒。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地方:土地方圆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修:治理C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挞:打击D其如是,孰能御之?御:抵挡,阻止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天油然作云沛然谁能御之B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C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杀人以梃与刃D晋国,天下莫强焉就之而不见所畏焉1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

11、,全都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以刃与政,有以异乎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省刑罚,薄税敛仁者无敌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A B C D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却忍饥挨饿,这种做法与驱赶兽类去吃人没有区别。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D孟子用禾苗七八月间遇雨旺盛成长无人能阻止来比喻实施仁政,实施仁政就像天降大雨一样,百姓引颈而望,其国家统一天下势不可挡。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_(2)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_答案:1解析:D项,餍:满足。答案:D2解析:A项,见:显现。B项,“见”与例句同,拜见。C项,见:会面。D项,见:发现,看到。答案:B3解析:所给例句是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