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748297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向新课程的老师教学行为 国家新一轮的根底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区域实验当中,不久将全面推开。这给我们的老师带来了宏大的挑战和机遇。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老师来操作。从理论上,以及理论的经历上来看,老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老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承受各种老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一、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开展回忆本世纪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沿着:“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开展轨迹。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进步,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

2、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成效。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理论才能、搜集处理信息的才能、获取新知识的才能、分析解决问题的才能,以及交流协作的才能,开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安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才能,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安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开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开展。二、从“以老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终究怎么上?传统教学

3、中老师是课堂的中心,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老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老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开展的。比方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老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老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忧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老师怎样教。三、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老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

4、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如有的老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甚至让学生一开场就做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重过程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提醒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开展了才能。四、从统一规格的教学形式转向个性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全面开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开展。备课用一种形式

5、,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消费形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合适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根据。五、从老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传统教学中,老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承受老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剧烈的升学竞争,更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了学生严重的

6、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倍功半。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互相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气氛。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老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老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开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也是将来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六、从评价形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形式的多元化传统的老师

7、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局部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鼓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开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开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才能、适应环境的才能等。评价应充分理解学生开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如如今流行的档案袋评价方式、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方式等。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挑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开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新课程体系下,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表达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理论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根底,同时实现老师自身的开展和进步。总之,老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的步伐一致,齐头并进,教育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