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歌声》教学设计 (2)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7482910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远的歌声》教学设计 (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永远的歌声》教学设计 (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永远的歌声》教学设计 (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永远的歌声》教学设计 (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永远的歌声》教学设计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远的歌声》教学设计 (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永远的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刘春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童年时“我”和二牛、二兰、石花为生病的老师上山采药的事,表达了“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热爱之情。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但童年的一些歌却牢牢地记在脑海中。第二部分(第2至10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写“我们”为生病的老师上山挖草药、捉鱼的事。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巧妙回应了文章的主题,即回答了为什么以永久的歌声为题。同时,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这篇文章文质兼美,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章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的同

2、时,也要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如,文章中有六处出现了省略号,这些省略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可在阅读理解中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加以体会。再如,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非常典型,讲读中也应引导学生加以体会。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2、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学习

3、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五、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回应学生课前质疑问题:1、文章为什叫做永远的歌声?2、当“我们”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为什么搂着“我们”哭了?这节课就结合这两个问题进行学习。(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学习第一层,体会孩子对老师的喜爱之情。(1)默读25自然段,找出与老师有关的语句,读读这些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全班交流:语句: “我们的老师是个从城里来的女学生又漂亮。”“她用好听的嗓音教我们唱小歌剧。”“我还和姐姐争论过还是我们老师长的好听。”“我说,天下第一好。

4、”感受:“我们”这些山乡的孩子对老师非常热爱。(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对老师的热爱之情。自由读指名读、学习第二层,进一步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自由读6、7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全班交流:感悟:明知进山有危险,还要进山为老师采药,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爱。老师嗓子哑了,学生很着急,想尽一切办法为老师治病,感受到学生爱老师。3、练习有感情朗读。同桌分角色对读第7自然段,读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同桌对读指名朗读(四)学习第三层,感受师生情。1、自由读810自然段,哪句话最令你感动?为什么?2、全班交流:(1)“眼尖的二兰忽然又发现溪里有小鱼把它们一条一条的穿起来”“老师是南方城里人,爱吃鱼

5、”学生的心多细呀!“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为老师抓鱼不顾一切。“摸、捉、追、堵、甩、穿”想尽一切办法抓小鱼教师小结:从学生的一连串抓鱼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老师浓浓的爱。自由读指名读(2)当孩子们委屈地献上自己为老师采的草药、抓的小鱼时,老师为什么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变换角色体会: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看到学生这样的表现,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呢?学生可以表演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小结:是啊,学生们的童真感动了老师,感动了家长,也同样感动了他们自己,以至于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依然是那样的美好。(五)学习开头和结尾,体会写法。1、自由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要求学生要说出体现首尾呼应的语句。2、师问:课前有同学提出文章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作为题目,现在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小组讨论全体交流(要点:歌声是老师留给我们的,但那遥远的歌声已化为美好的记忆,那诚挚的师生情感留在了同学们的心里,永生难忘。)五、布置作业:1、完成熟后练习3。2、朗读最使你感动的段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