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747912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原因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原因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原因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原因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原因及对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 文档仅供参考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原因及对策近年来 ,弱势群体这个概念浮出水面,并逐渐被政府所关注和接受。所谓弱势群体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他们的现实生活是处在一种很不利的状态之中;二是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弱势地位 ;三是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他们也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1。依据这个界定 ,我认为大学生中间也存在弱势群体问题,如何做好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高校德育面前现实而迫切的问题。本文对此作一研究。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依据 “弱势群体 ”的界定以及自身的工作实践和观察,我认为大学生弱势群体主要表现在以下

2、几方面:1、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生活在自我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交际范围狭窄、 不善于沟通 ,不能接受其他同学或不能被其他同学及集体所接受,性格孤僻、生活孤独 ,经常独来独往 ,人际关系不良 ,情感体验多为抑郁、冷漠、憎恶等感受。2、成绩落后的学生。这些学生常常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控能力差,经常体验学习的失败 ,并且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虽和其他同学一样在学校学习但却不能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实际上并不能胜任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常处于可能被淘汰的危险境地。3、不被重视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由于身心、社会适应能力、成绩落后等原因,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

3、不愿意接近老师,回避参加集体活动,对外界事物产生一种“畏惧 ”心理 ,因而失去了许多锻炼自己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得不到老师、同学的重视 ,集体的认可 ,失去受人尊重的地位。4、不被用人单位录用的学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能力较差,缺乏锻炼 ,能力和素质得不到提高,因而在人才市场上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就业竞争中被淘汰下来。这部分学生一般占毕业生总数的10%左右 ,他们是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5、情感脆弱的学生。这些学生常常表现出悲观、绝望、无助、空虚等苦闷心理,烦恼和忧愁多于欢乐和愉快 ,情绪极易波动 ,自主和自制能力差,易受不良环境影响 ,容易形成心理冲突 ,

4、产生心理压力 ,丧失自信心 ,陷入焦虑的状态中,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6、意志力薄弱的学生。这些学生常由于从小生活环境优越,备受家庭宠爱 ,形成自私、固执、任性、蛮横、孤僻等不良性格。他们一般不能也不愿吃苦,缺乏进取精神 ,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丧失了与困难做斗争的勇气 ,对今后人生道路很少考虑,安于现状 ,无所追求。7、适应能力差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在新环境里没有父母的呵护,高中时的学习优势不再存在,旧的平衡被打破 ,新的平衡又没能及时建立起来,在生活、 学习、交往中感到难以适应 ,他们的行为常常不符合新环境的要求,不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缺乏清晰的认识,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脱节

5、,产生较大的失落感。8、经济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常因为家庭处于偏远农村或兄弟姐妹多人上学或丧失父母或父母下岗无固定的经济来源等原因造成经济困难,为了搞好学习和生活 ,他们不得不牺牲休息甚至学习时间进行各种勤工助学活动,许多学生反而因此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二、大学生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大学生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自身的原因、家庭的原因也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自身的原因。第一 ,生理缺陷。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普遍联系的社会环境之中,他们总是在不断地调整自身及环境,让自己对自Word 文档仅供参考Word 文档仅供参考己感到满意 ,在社会交往和工作学习中充满

6、信心。如果自己的身高、体重,身体比例或外表特征与正常身体状态发生偏离时 ,就可能对大学生产生行为失调或障碍。如容貌不美、身材矮小、畸形和身体缺陷等 ,就可能使大学生对自己不满意。此时如果老师或家长不及时地教育与引导 ,就可能导致某些学生表现出悲观、伤感、自卑或挫折感等情绪,而不能正确地与环境相适应。第二 ,心理障碍。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最健康的人群,如果仅从躯体健康角度看 ,经过多次体检而合格入学的大学生确实是比较健康的,如果从心理健康角度来分析,情况就不容乐观。大量研究及统计表明,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及适应障碍 ,有的甚至比较严重。

7、如 1997 年上海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常有心理问题”和“常为心理问题而苦恼 ”的学生占35.9%和 29.37%。根据调查 ,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反映在自信心不足、情感脆弱、学习适应问题、人际关系不良等3 。即使我国高等学府 清华大学在新生中进行心理健康调查 ,发现约有2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适应问题4。北京大学王登峰博士认为 ,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大约30%40%,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10%5 。由此可见 ,由于心理障碍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是造成他们成为弱势群体的重要原因。2、家庭的原因。第一 ,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因素是导致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弱势群体的主要原

8、因。虽然面对生活的贫困,大部分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发奋图强 ,但不可否认 ,也有一部分学生因贫困承受较大的压力,并且不能正确地缓解压力 ,从而产生一些问题。 比如精神压抑出现自卑心理,甚至出现自惭形秽 ,不愿和人交往 ,孤僻寡言 ,从而出现人际关系障碍。有些贫困生因此失去自我,丧失自尊 ,责权求备 ,出现顺从、默认行为 ,无意或畏于坚持独立己见。第二 ,家庭教育不当。对于一个大学生 ,家庭教育是否恰当对其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进大学之前,大多数学生是在父母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即使是进入大学以后 ,家庭教育仍有一定的影响。恰当的家庭教育有利于锻炼子女各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子女成才。而不当的家庭

9、教育却会适得其反,非常不利于子女的成长。如果对子女管教特别严格,望子成龙心切 ,常常就会出现用命令指责的方式强迫孩子学习 ,这种大学生往往就会缺乏适应社会和生活的能力,在人际交往方面,就会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对人屈从;如果父母用过分的感情满足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百依百顺 ,过于保护 ,这种大学生由于没有挫折的体验,在人格上容易形成依赖性格,遇事退缩 ,情绪不稳定 ,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 ,易受别人意见左右 ;如果父母对子女行为完全放任 ,很少约束 ,这种大学生很可能养成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尊重他人 ,惟我独尊的任性个性 ,很难适应集体生活。3、学校的原因。第一 ,学习环境、条件变化。由于大学

10、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与高中时大相径庭,如果不适应这种变化 ,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吃力 ,学习成绩下降 ,从而丧失了高中的学习优势。而现实中各种荣誉往往是与学习成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成绩差意味着获得各种评优、奖学金、担任职务的可能性不大 ,这往往使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感觉自己“差人一等 ”,不愿与同学和老师接触,有时还会表现出一种 “畏惧 ”心理 ,怕老师质问。长期如此,这些差生就可能丧失很多锻炼的机会,从而达不到大学教育的目标 ,变为弱势群体的一分子。第二 , 教育方式的缺陷。在现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缺陷之一就是严重脱离生活,脱离青年成长的实际需要 ,课程设置缺乏培养学生

11、对社会事物做出全面、正确的判断能力,重知识而轻实践。现行的教Word 文档仅供参考Word 文档仅供参考育制度片面强调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地掌握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因此学生缺少必要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而实践观念的有无与实践能力的强弱,对一个现代人学习和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 学校在强调学习的同时亦应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立创新精神的人 ,尤其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一些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动手操作能力差 ,正是用人单位表示怀疑的主要原因。4、社会的原因。第一 ,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自从我国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剧变的社会转型时期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从而为人们充分发挥能力,展开

12、平等竞争提供了可能。而这种竞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愈演愈烈。社会现实对于处在大学中的大学生平静心理的冲击,犹如 ”滴水穿石 ”般影响日益加深。这场冲击引发了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注重现实 ,讲究实效 ,互相展开平等竞争。 这对于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当遇到老师的批评、考试的失败、评奖的落选等情况而受到挫折时 ,都可能对这部分学生造成消极的影响。第二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那些应变能力差的学生,使他们的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和实用化; 社会上出现的堕落腐败现象也摧残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出现了道德滑坡。

13、部分大学生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尤其对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存在着冷漠态度;出现了 “理想 ,就是有利就想 ”前,“途 ,就是有钱就图 ”的错误认识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再受到推崇,取而代之的是主张“人生一世 ,吃喝二字 ”;有些甚至认为知识就是“知道一点就识 ”,从而完全作了功利主义的俘虏,偏离了大学的培养目标。三、正确对待高校弱势群体的对策1、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国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度极不均衡。总的来说,文科院校要强于理工科院校。如作为必修课的 “两课 ”,在许多学校并未真正达到必修的要求,在教学人员的数量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课时数量上都无法令人满意,这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理论基础。同时 ,在许多院校 ,负责学生思想工作的老师自己的工作也得不到学校的重视,有的学校认为此项工作可有可无,他们认为评定学生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