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475521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9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9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9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9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1范围本标准为稀土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规定了勘查的目的任务、勘查研究程度,勘查类型及工程密度、深度,勘查工作质量,可行性评价及矿产资源/储量估算要求。2规范性引用文件DZ/T 0033-2002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3勘查的目的任务3. 1预查预查通过区域资料的综合研究、类比及初步野外观测、 极少量的工程验证, 初步了解预查区内矿产资源远景,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并为发展地区经济提供参考资料。4. 2普查普查是通过对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开展地质、物探、化探工作和取样工程,以及进行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对已知矿化区做出初步评价, 对有详查价值地段圈出详查

2、区范围, 为发展 地区经济提供基础资料。5. 3详查详查是对详查区采用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的工作和取样,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为勘探提供依据,并为制订矿山总体规划、 项目建议书提供资料。6. 4勘探勘探是对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区或经详查圈出的勘探区,通过应用各种勘查手段和有效方法,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及可行性研究,为矿山建设在确定矿山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矿石加工选冶工艺、矿山总体布置、矿山建设设计等方面提供依据。4勘查研究程度7. 1地质研究程度7.1.1 预查阶段全面收集地质、矿产、物探等各种有关信息及研究成果,通过(1 :

3、50000) (1: 25000)比例尺的路线抵制踏勘,初步查明与稀土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区域变质作用等成矿条件。7.1.2 普查阶段对选定的普查区,通过(1 : 25000) (1: 50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和露头检查,应大致 查明区内与稀土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等成矿地质条件及主要矿产。7.1.3 详查阶段4. 1. 3. 1区域地质基本查明与稀土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变质作用等成矿地质条件及主要矿产。4. 1 . 3. 2矿区地质通过(1: 10000) (1: 2000)地质填图,基本查明成矿地质条件,描述矿床的地址模型。4. 1 . 3. 3矿体地质通过系统取样工

4、程和有效的物探、 化探工作,控制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基本控制主要矿体 的矿体特点、空间分布,基本圈定并连接矿体, 基本查明主矿体数量、 赋存部位、分布范围、 规模、品位,以及轻、中、重稀土及变化规律, 矿体中夹石及顶底板岩性的分布情况, 断层、 岩浆岩、岩脉、硅化裂隙带及风化球对矿体的影响程度。4. 1.4. 1矿区地质通过(1: 10000)(1: 2000)比例尺地质填图,加密各种取样工程和相应的工作,详细查 明成矿地质条件及内在规律,建立矿床的地质模型。4. 1.4. 1矿体地质内生矿床用加密系统取样工程详细查明和研究矿体的空间特征和赋存规律,详细查明矿体的赋存部位、分布范围、数量、规模

5、、产状等特点,以及断层或岩浆岩对矿体的穿插破坏情况, 正确圈定并连接矿体。4. 2矿石质量研究4. 2. 1预查阶段对预查中已发现的矿体, 应初步查明矿石品位,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石自然类型。4. 2. 2普查阶段通过有限的样品分析,大致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矿石品位、矿石主要有用组分、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特征、矿石自然类型及有益有害组分等情况,大致评价矿石的经济价值,为能否工业利用提供依据。4. 2. 3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石矿物、 脉石矿物种类、含量、共生组合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基本查明矿石品位、化学成分、主要有用组分、轻、中、重稀土及含量、有益、有害组分种类、含量、赋存

6、 状态和分布规律,基本划分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为矿山建设的项目建议书和预可行性研究提供依据。4. 2. 4勘探阶段4. 2. 4. 1矿石的物质组分及赋存状态详细查明矿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主要有用组分或品位、轻、中、重稀土含量、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结构、构造及有益有害组分的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4. 2. 4. 2矿石类型划分依据矿石的有用组分、结构、构造、风化程度等划分矿石自然类型,结合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和用途等划分矿石主要的和次要的工业类型,并研究其分布范围和所占比例。4. 3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研究4. 3. 1预查阶段不作具体要求,可以通过少量矿石进行类比研究,做出是否可选的

7、预测。4. 3. 2普查阶段对已发现的矿产,应与邻区同类型已开采矿山, 从矿石物质组成、主要矿石矿物、脉石矿物、 结构构造、嵌布特征、粒度大小、有害组分及影响选冶条件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对比,并就矿 石加工选冶的性能作出概略评述。4. 3. 3详查阶段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试验和研究,应基本查明主要矿石类型的可选性能。4. 3. 4勘探阶段在矿区范围内,针对不同矿石类型。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加工选冶性能试验。4. 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4. 4. 1预查阶段收集、分析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初步了解该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4. 4. 2普查阶段寻找的矿产品与地表水关系密切

8、时,应收集区域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资料,大致 了解矿区地表水体分布,地下水类型及补给,排泄条件,矿床主要充水因素。4. 4. 3详查阶段4. 4. 3. 1水文地质条件在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收集评价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所需要的水文、气象资料。4. 4. 3. 2工程地质条件基本查明矿区岩、土体结构类型。4. 4. 3. 3环境地质条件基本查明岩石、矿石和地下水对人体有害元素,放射性及其他有害气体成分,含量等情况, 指出可能污染环境的因素,收集地震、泥石流、滑坡、山洪、岩崩等自然灾害的有关资料分 析其对矿山生产环境的影响,预测矿床开采对地质环境, 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并提出防止

9、建议。4. 4. 4勘探阶段4. 4. 4. 1水文地质条件详细查明矿床开采范围内含水层、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埋藏条件、含水层的水力联系、主要隔水层的稳定性和隔水程度。4. 4. 4. 2工程地质条件详细查明矿区岩、土体结构类型。4. 4. 4. 3环境地质条件详细查明并研究放射性等有害物质及有害气体的强度、含量、分布与变化规律。4. 5综合勘查综合评价4. 5. 1预查阶段如发现工业矿体,应初步了解与稀土矿共生、伴生矿产的种类及其地质特征。4. 5. 2普查阶段如发现具有工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共生、伴生矿产,应大致查明其种类、含量、赋存特点,并研究其综合利用的可能性。4. 5. 3

10、详查阶段应基本查明矿床详查地段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共生矿产和伴生矿产有用组分的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分布特点及其与主元素的相互关系并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其工业利用的可能性。4. 5. 4勘探阶段4. 5. 4. 1详细查明矿床中的同体共生矿产和主矿体上、下盘围岩中的异体共生矿产,应 进行综合勘察,其勘探研究程度,应达到该矿种的规范要求。4. 5. 4. 2详细查明离主矿体较远不能综合勘探的异体共生矿产,应对其赋存部位、分布 范围、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品位和厚度变化等进行详细研究。4. 5. 4. 3对矿床的伴生有用组分应详细查明种类、含量、分布、赋存状态、加工技术试验中的转移、富集方向及在产品中

11、的分布和回收情况,详细进行综合评价研究, 勘探时应系统采组合样品,了解其含量与分布并分别估算矿产资源/储量。4. 5. 4. 4共、伴生组分矿产资源/储量类型视主元素勘探研究程度而定,参与储量估算的 共生矿产、伴生组分的样品均应作内外部检查。5勘查控制程度5. 1勘查类型的确定6. 1. 1勘查类型划分的原则划分勘查类型是为了正确选择勘查方法和手段,合理确定勘查工程间距,有效地圈定和控制矿体,肯定矿体的连续性。5.1.2勘查类型划分的依据划分矿床勘查类型和确定勘查间距时,应依据主矿体规模、形态极内部结构、矿床的构造影响程度、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和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等五个主要地质因素来确定。5.

12、 2稀土矿床勘查类型划分5. 2. 1内生矿床5. 2. 1. 1简单(第I类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 2.6-3.00矿体规模大,形态 简单,厚度稳定至较稳定, 稀土组分分布均匀至较均匀, 断层、脉岩对矿体影响小或无影响。5. 2. 1. 2中等(第II类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 1.82.5。矿体规模大至中等, 形态较简单,厚度较稳定,稀土组分分布均匀至较均匀,断层、脉岩对矿体影响明显或偶有断层破坏矿体。5. 2. 1. 3复杂(第III类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小于 1.8。矿体规模小、中等、 形态较简单至复杂, 厚度不稳定,稀土组分分布均匀至不均匀,断层、 岩脉对

13、矿体影响大或 常有断层、脉岩破坏矿体。5. 2. 2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5. 2. 2. 1简单(第I类型):矿体规模大,矿体连续,形态简单至较简单,厚度稳定,稀 土组分分布均匀至较均匀。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2.63.0。5. 2. 2. 2中等(第II类型):矿体规模中等至大,矿体较连续,形态简单至较简单,厚 度较稳定,稀土组分分布较均匀至不均匀。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1.82.5。5. 2. 2. 3复杂(第III类型):矿体规模小至中等,矿化不连续,形态较简单至复杂,厚度不稳定,稀土组分分布较均匀至不均匀。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小于1.8。5. 3矿床控制程度的确定5.

14、3. 1预查阶段应圈出预测矿产资源范围或圈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当有估算资源量的必要参数时,估算预测的矿产资源量。5. 3. 2普查阶段依据普查所获得的地质矿产资料及国内外市场情况,进行概略研究,研究有无投资机会, 是否值得转入详查,并采用一般工业指标估算资源量。5. 3. 3详查阶段在详查区内,根据系统工程取样资料,有效的物探、化探资料以及实测的各种参数,用一般 工业指标圈定矿体, 选择合适的方法估算相应类型的资源量,或经预可行性研究, 分别估算相应类型的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5. 3. 4勘探阶段对勘探区除矿床地质研究要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外,勘探时未经性可行性研究的,可依据系统工

15、程及加密工程的取样资料,有效的物探、化探资料及各种实测的参数,用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并选择适合的方法, 详细估算相应类型的资源量,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的,可根据当地市场的价格论证后所确定的,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下达的正式工业指标圈定矿体,详细估算相应类型的储量、 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为矿山初步设计和矿山建设提供依据。6勘查工作及质量要求6. 1测量工作地形测量和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应采用全国统一坐标系统合最新的国家高程基准点进行。6. 2地质填图6. 2. 1精度和质量要求6. 2. 1. 1内生矿床地质填图精度要求,参照同比例尺地质填图规范要求执行。6. 2. 1. 2勘探线地质剖图必须实测,其比例尺可等于或大于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比例 尺。6. 2. 1. 3勘探阶段必须精测地形地质图,详查阶段精测地形地质图或简测地形地质图。6. 2. 1 . 4在条件适宜地区充分利用各种遥感地质资料,提取尽可能多的矿化、蚀变信息, 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图质量。6. 2. 2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各种比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