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清华附小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7472924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清华附小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走进清华附小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走进清华附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清华附小(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1+X课程”课改创新成果展示观摩研讨会学习汇报3月15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北方大厦举办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X课程”课改创新成果展示 观摩研讨会。此次学习,我聆听了北京清华附小著名特级教师,硕士生导师王玲湘执教的五年级琥 珀,北京市骨干教师,硕士生导师张家龙执教的一年级咏鹅,以及课后讲座。王玲湘执教的五年级琥珀课堂深刻严谨,让我们思索;张家龙执教的一年级咏鹅幽默 诙谐,整堂课整个会场笑声不断掌声不断。这次听课,有一个词语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这个词语就是“整合”。整合这个词是清华附小1+X课程改革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学校原有的课程设置使得各门学科 之间井水不犯河水,壁垒森严,而

2、且教学内容有很多重复之处。为此,他们提出了课程内容的整合, 也就是在一堂课上呈现了多门学科的综合。“1”:指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该课程内容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 既落实了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同时又超越了教材。“X” :指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形成既遵循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遍认知特点,同时 又体现“清华烙印”的校本课程及个性化拓展性课程。“ + ”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促进“1”与“X”相辅相成,达成“ 1”和“X”平衡的或增量或 变量。“1”与“X”相结合,共同达成学校“十个一”的培养目标。“十个一”的培养目标是: 一流好人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

3、思维; 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前“五个一”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目标;后“五个一”中,不同的学生可以有所侧重, 是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并允许学生自我设定特殊的发展目标。“十个一”共同落实小学阶段学生 “健康、阳光、乐学”的价值取向,实现“奠基”。课程内容清华附小根据学科特点,将原有国家课程中的各个学科分类整合,形成四大门类,即“品德与 健康、语言与阅读、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品德与健康:整合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健康教育,强调这几门学科教学的目的, 不是习得多少知识、训练多少技能,而是共同提升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健康水平。语言与阅读:整合语文与英

4、语,强调语言类学科要以阅读带动言语的习得。突出汉母语与英语 的双语阅读。尤其加大阅读量,努力创造最宜读的书香校园。数学与科技:整合数学、科学、信息、综合实践,重点体现这一类学科在实践、创新方面优势。 艺术与审美:整合美术、音乐、书法,强调这一类学科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审美品位。四大领域的划分,并不是砍掉学科课程,而是依据学科属性,体现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的转变, 在领域命名中充分体现学科共有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彼此教学内容差异性很大的学科,开始走向“共和”。同时,每个门类当中,既要开好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又要办好拓展性课程。拓展性课程 分设必修和选修,以满足不同学生成长的需要。课时安排为了适应整合、改革

5、后的课程内容,学校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将原来固定的每节课40 分钟,变为长短不一的大、小课时。“基础课时”35 分钟,主要安排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这些学科减少5 分钟的教学时间, 一方面有助于缓解学生课上的疲劳,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带领学生精学精练。“大课时”60 分钟,大课时主要安排语文、美术、书法、音乐、科学等学科,这些学科当中, 有些需要长时间的情境营造、情感酝酿,比如语文,有些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实践探究活动,如美术、 科学等,按照原有的课时安排 40 分钟的时间,人为割裂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研究过程,使得教学 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调整后的大课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6、习方式开展学习。“小课时”10 或 15 分钟,比如每天清晨十分钟的晨诵,每天中午十五分钟的习字等,使这些 零散的时间也能够作用于学生发展。“大课间”50 分钟,每天上下午各一次,集中时间供学生加餐,做眼操,开展各种体育健身 活动等。这样根据学科与教学内容的不同,长短课时交错,张弛有度,时间安排趋于合理,学生学习也 觉得更轻松。清华附小张家龙老师执教的一年级古诗咏鹅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整合的概念。咏鹅的整个教学过程,只有两个字:读和唱。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是愉快的、自然的、 温柔的。而咏唱,则是动听的。张老师边弹手风琴学生边唱,体会古诗的愉悦;教学生对着乐谱唱, 体会声音的长短,节奏的快慢;在张老

7、师优美的舞姿里唱,体会古诗的优雅;在高山流水的乐 曲声里唱,体会古典与经典的完美结合。我陶醉其中时,不禁感叹,这个语文老师的音乐功底真深 厚。看了资料,发现张家龙老师是一名音乐教师,我又感叹到:这个音乐老师的文学素养真高。诗与歌,艺术与审美的完美整合,让歌里的诗变得动听,诗里的歌变得优雅。相信这样一堂课 上完,学生都会喜欢上诗歌,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远比懂得这首古诗的意思要来的重要的多。王玲湘老师说,整合让人变得丰满而完整。但前提是,教师本身必须丰满而完整。这就对教师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术业有专攻之外,还得要集百家之所长。精彩总让人感觉到特别的短暂,美好总让人留连忘返。唯一遗憾的是这样的活动实在是太少了。 总之,还是不虚此行。向名师学习!向名师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