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九边”问题探究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7467652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九边”问题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明代“九边”问题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明代“九边”问题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九边”问题探究(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于明代“九边”问题关于明代“九边”问题的研究有很多。在近代以前,只有少数学者对其有过研究,但都 未深入,且参考资料较为稀少,较为出名的有明代许论的九边图论、明代魏焕的皇明 九边考以及清代孙承泽的春明梦余录等。近代以来,通过众多学者的深入研究对之前 的观点做出了否定,使明代“九边”问题穿越迷雾,更加接近现实,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彭勇 的明代北边防卫体制研究以边操班军的演变为线索、赵海现的明代九边军镇体制 的研究、默颖的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肖立军 的明代中后期九边兵制研究、胡凡的明代历史探赜、张德信的明史研究论稿等。 同时,也有许多外国学者对此有深刻研究,尤以日本学

2、者成就最高,其成果甚在中国以上,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田村造实的明代北边的防御体制、松本隆晴的明代北边防卫体制 研究。而我要研究的主要是明代九边重镇各镇的设置时间。明代的北部边防问题是关乎其历史发展的大问题,其研究价值甚为重要。明朝建国后其 主要威胁来自北方北元残存势力,所以其防御重点始终都在北方。朱元璋时期,明朝依旧控 制甘肃以西至哈密,但朱棣“靖难”后,逐渐收缩西部防御,尤其是在镇守甘肃的西宁侯宋 晟死后。自辽东至甘肃,绵延万里的北部边疆上先后形成九边军镇,先是九镇,至晚明时又 成九边十三镇或十六镇,通称为“九边”,这就是“九边”的由来。我在这里说的主要是明 代九边的形成。学者们关于明代九边

3、的形成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称镇时间年代;二是称 镇的标准。明史称:“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 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 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 亦称二镇,是为九边。”但明史的叙述是错误的,明史中的记载是摘抄许论的九边 图论。对此九边的形成时间范中义、余元同、梁淼泰等学者均有不同结论,在此不做详述。 默颖博士的论文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中提到: “边镇创设于洪武时期,永乐时边镇制度基本形成,嘉靖时形成九边。”同时,赵现海

4、博士 的论文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则认为:“总兵镇守制度在元代已有萌芽,大将镇守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即是此种形式,但在洪武晚期,开始明确以总兵官作为将领任职,固定镇守一 地,从而逐渐形成九边总兵镇守制度。”而我的观点又和默颖博士的相近。对照明实录 及明史,我认为九边起源于洪武时期,基本形成于永乐,最终形定型于嘉靖时期。北方军镇中,第一个是北平,洪武元年九月,攻下大都后改大都路为北平府,设置燕山 六卫后设立;第二个是大同,洪武二年二月,元将竹贞弃城,大同归明版图,都督通知张兴 祖镇守,为设镇之始;第三个是太原,第四个是西安,洪武元年十二月徐达攻克太原,次年 三月攻克元奉元路,改为西安府,令耿炳文留守

5、,这两个均是洪武二年至三年设立;第五个 是辽东,洪武四年二年,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降明,辽东归于明朝版图,先设辽东卫指挥使 司,后升为定辽都卫指挥使司;第六个是甘肃,洪武五年十一月设甘肃卫都指挥使司,洪武 七年七月,设西安行都指挥使司于河州,十二年春,复设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于庄浪,后迁甘 州,为始设;第七个是大宁,洪武二十一年七月,降服北元纳哈出势力后设立。洪武时期, 共有有七个都指挥使司,经洪武八年改都卫为都指挥使司后,分别为北平都司(北平)由燕 山都卫改来、山西行都司(大同)由大同都卫改来、山西都司(太原)由太原都卫改来、陕 西都司(西安)由西安都卫改来、辽东都司由定辽都司改来、陕西行都司(甘

6、肃)由西安行 都卫改来、北平行都司(大宁)。其与九“塞王”共同稳定了北部边防。永乐继位后,北方军镇的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之前的七个都司中,北平在永乐元年二 月升格为北京,后来作为明朝都城直至明灭亡,其作为军镇事实背其都城光辉所掩盖。北平 行都司改为大宁都司迁至保定,在都城之后的内地,其北方边镇的作用就此停止。在永乐时 期,又有新军镇的设立。首先便是宁夏,宁夏在永乐之前只是卫一级的建制,其成为军镇是 在洪武三十五年八月,成祖授命右军都督府左都督何福佩征虏将军印,充任陕西、宁夏等地 总兵官,节制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河南都司,常驻宁夏,从此, 宁夏成为北边重镇。另一个军镇,宣

7、府的设立是在永乐元年六月,成祖诏令郡王高煦还北京, 武安侯郑亨、武城侯王聪、安平侯李远率兵驻宣府,使宣府成了北边军防重镇。在北平改为 北京后,为弥补防线,增防永平、山海,令其成为重镇,至于蓟州军镇的设立则要向后推迟 至宣仁时期,这一时期明朝开始加强蓟州一带边防,虽总兵官不常设蓟州,但明后的蓟州应 是指蓟州、永平、山海一带不应将其孤立来看。至此明朝九边已有八个已成或正在形成,因 此,我认为明朝九边的基本形成为永乐时期。永乐之后继设的军镇还有延绥镇,延绥镇实是延安、绥德之合称,其称镇我认为应在天 顺二年,封都督同知杨信为彰武伯,佩征虏副将军印,镇守延绥等地此为其成制之始,虽之 前王祯镇守时其官职及

8、军事力量设置已于其他重镇平级,但终是名不正言不顺,直至天顺二 年,才算真正形成。而另一个边防重镇为固原镇,是三边制府总制所在,其设置于弘治十四 年,因蒙古火筛部侵扰边患日重而设,后来固原成为三边制府总制所在,更加重要。三边主 要指陕西西北部宁夏、甘肃、延绥三边镇,明中后期,为协调三边作战而设三边总制在固原, 故称“三边四镇”。其后明朝防线萎缩,太原镇迁至偏头,统驭偏头三观,防止蒙古部落由 河套地区入侵。明朝九边的发展至嘉靖时期已完全成熟,在隆庆时期又有所发展,为后来的 万历三伐打下基础。由于篇幅有限不再详述。通过对明代九边的研究,不难发现其北部防线是不断萎缩的,其萎缩之开始,便是“靖 难”后明

9、成祖对大宁都司的内迁以及对东胜卫所的迁废,是的原来深入蒙古二百余里的防线 出现两个缺口,从而使整条防线后撤,次过程中又撤掉开平这一重要卫所。也由此使得明代 的北部边防在蒙古、女真部落、兀良哈三部的侵扰下不断改变,最终形成明代九边的格局, 这是对之前战略部署失误的不断调整。同时,我们在研究明代九边时要注意明朝于北部少数 民族的战争形势,以此作为研究时的参考。以上内容还望各位斧正。1 明史卷 91 兵志三;明史卷 40 地理一、41地理二,中华书局 1974 年版。2 皇明九边考卷 1 ,镇戍通考。3 余元同明代九边述论,载安徽师大学报1989 年第二期。4 肖立军九边重镇与明之国运,载天津师大学

10、报 1994 年第二期。5 明太祖实录。6何乔远名山藏卷36,分藩记一。7 日 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论集上,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8 明史卷130耿炳文传、卷132蓝玉传、卷146郑亨传、卷155宋晟传,中华书局1974年 版。9 毛裴琦永乐皇帝大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年版。10 蔡鼎旧大宁,载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三册北直下。11 李贤主编大明一统志卷 21大同府。12 吴晗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载清华学报 1935 年10 月10 日卷第4 期。13 胡凡明成祖本传,辽宁古籍出版社。14 于默颖明蒙关系研究,中国期刊网优秀优秀硕博士论文库。15 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6 范中义明代九边形成的时间,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5 年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