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7466124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 -日期: /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常识一、什么是滑坡、泥石流?滑坡、泥石流都是山区常见的自然地质现象。滑坡是指山坡受到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类工程开挖等因素的影响,上面的土层或岩层,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也叫做地滑,许多地方的群众,还形象地把滑坡称为“走山”、“垮山”或“山剥皮”(图1、图2)图1 滑坡景观示意图(未滑动)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水坝溃决或冰川、积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图3)。 滑坡的特点是顺坡“滑动”,泥石流的特点是沿沟“流动”

2、。不论是“滑动”还是“流动”,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的一种运动形式,因此,“滑动”和“流动”的速度都受地形坡度的制约,即地形坡度较缓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慢;地形坡度较陡时,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 当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并且当滑坡上,或者滑坡、泥石流运移路径上有城镇、村庄分布时,常常由于人们猝不与防而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所以,人们又常把滑坡、泥石流称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图4、图5)。在山地环境下,滑坡、泥石流现象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滑坡、泥石流危害确实可以减轻。所谓突发性,也是相对而言。事实上,所有滑坡、泥石流活动都要经历一个孕育发生发展休止的

3、过程,只是时间上有的长、有的短。在孕育阶段,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有一些前兆显示。如果能与时捕捉到这些前兆,就为我们防灾、避灾赢得了宝贵时间。二、怎样识别滑坡和泥石流沟?(一)滑坡的识别地形地貌依据:斜坡上的圈椅状、马蹄状地形,多级不正常的台坎,其形状与周围斜坡呈现明显的不协调;斜坡上部存在洼地,斜坡下部常常有泥土挤出或有丘状鼓起,坡脚挤占河床;两条沟谷的源头在斜坡上部转向并汇合等等。上述地形特征的存在往往是曾经发生过滑坡的地貌判别依据。斜坡上有比较明显的裂缝,裂缝有加长、加宽现象,坡体上的房屋发生开裂、倾斜等,是潜在滑坡的识别依据。地层依据:曾经发生过滑坡的地段,其岩层或土体的类型、产状往往

4、与周围未滑动斜坡有着明显的差异,滑动过的岩层或土体通常层序比较凌乱、结构比较疏松。地下水依据:滑坡会破坏原始斜坡含水层的统一性,造成地下水流动路径、排泄地点的改变。当发现局部斜坡与整段斜坡上的泉水点、渗水带分布状况不协调,短时间出现许多泉水或原有泉水突然消失等情况时,可以结合其它证据判断滑坡的存在。植被依据:斜坡表面树木东倒西歪,一般是斜坡曾经发生过一次或多次剧烈滑动的表现;而斜坡表面树木朝坡上、坡下同时倾斜或弯曲,一般是斜坡长时间缓慢滑动的结果。(二)泥石流沟的识别物源依据:沟谷两侧山体破碎,疏散的土层较多,沟谷两边滑坡、垮塌现象明显,水土流失、坡面侵蚀剧烈。地形地貌依据:沟谷上游大多三面环

5、山、山坡陡峻,呈漏斗状、勺状、树叶状;中游为狭窄山谷;下游出口地势开阔。沟谷上、下游高差一般大于300米,沟谷两侧斜坡坡度一般大于25度。水源依据:局地暴雨多发区的沟谷;有病害和溃坝危险的水库、堰塘下游的沟谷;存在冰川和积雪的沟谷、靠冰川和积雪融化补给的冰川湖区下游的沟谷,可以在短时间汇集大量流水,为泥石流形成提供必要的水源。其中,局地暴雨引发的泥石流最为常见。 如果一条沟在物源、地形、水源方面都满足了上面讲述的泥石流形成条件,这条沟就一定是泥石流沟。但泥石流发生频率、规模大小、粘稠程度,会随着上述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三、如何预防、躲避滑坡灾害(一)注意日常活动中不诱发滑坡灾害选择安全场地修

6、建房屋:选择稳定地段建设村庄、构筑房舍,是防止滑坡危害的重要措施。村庄的位置是否合适,应通过专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来确定。在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居民住宅和学校等重要建筑物必须避开危险性评估指出的滑坡易发地段。不能随意开挖坡脚:在建房、修路、整地、挖砂采石、取土过程中,不能随意开挖坡脚,特别是不要在房前屋后随意开挖坡脚。如果必须开挖,应事先向专业技术人员咨询并得到同意后,或在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下,方能开挖。坡脚开挖后,应砌筑维持边坡稳定的挡墙,墙体上要留足排水孔(图6、图7、图8),当坡体是粘性土时,还应在排水孔侧设置反滤层,以保证排水孔不被阻塞。不随意在斜坡上堆弃土石:对采矿、采石、修路、挖塘

7、过程中形成的废石、废土,不能随意顺坡堆放,特别是不能在房屋的上方斜坡地段堆弃废土。当废弃土石量较大时,必须设置专门的堆弃场地。值得推荐的处理方法是,把废土堆放与整地造田结合起来,使废土、废石得到合理利用。管理好引水和排水沟渠:水对滑坡的影响十分显著。日常生产、生活中,要防止农田灌溉、乡镇企业生产、居民生活引水渠道的渗漏,尤其是渠道经过土质山坡时更要避免渠水渗漏。一旦发现渠道渗漏,应立即停水修复。对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水要合理排放,不要让废水四处漫流或在低洼处积水成塘。村庄附近上方斜坡方向最好不要修建鱼塘,降雨形成的积水应与时排干。(二)注意发现滑坡前兆山坡上出现裂缝:滑坡裂缝是滑坡形成过程中的

8、一种重要伴生现象。随着滑坡的发展,滑坡裂缝会由少变多、由断续变为连贯。对于土质滑坡,开的裂缝延伸方向常与斜坡延伸方向平行,弧形特征明显;水平扭动的裂缝走向常与斜坡走向直交,多数情况下较平直。对于岩质滑坡,裂缝的展布方向常受岩层面和节理面控制。地面裂缝的出现,说明山坡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弧形开裂缝和水平扭动裂缝圈闭的围就是可能发生滑坡的围(图9、图10)。斜坡局部沉陷:当地下存在洞室(比如矿硐、溶洞)或地面有较厚的最近时期的人工填土时,有时会由于洞顶失稳或填土压实导致地面沉陷,这种情况下,地面陷落必然与下伏洞室或填土围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当斜坡上出现的局部沉陷与上述因素无关时,可能就是即将发生滑坡

9、的征兆。斜坡上建筑物变形:斜坡变形程度不大时,土质地面、耕地中往往不易发现变形迹象,相比之下,房屋、地坪、道路、水渠等人工构筑物却对变形较敏感。因此,当各种构筑物相继发生变形、特别是变形构筑物在空间展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时,应将之视为滑坡发生的前兆。泉水井水异常变化:滑坡发展过程中,由于岩层、土层位置的变化,也会引起地下水水质和分布状态的变化。当发现原有泉水出水量突然变大、变小、甚至断流,水质突然浑浊,原来干燥的地方突然渗水或出现泉水,民井水位忽高忽低或者干涸,蓄水池塘忽然大量漏失等现象时,都可能是即将发生滑坡的征兆。地下发出异常声响:滑坡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地下岩层剪断,巨大石块间的相互挤压和摩擦

10、,都可能发出一些特殊的响声。当出现这种现象时,应该注意家禽、家畜是否也有异常反映。因为动物对声音的感觉要比人的感觉更灵敏,往往能较人类更先感知危险的来临。各种前兆的相互印证:前兆出现的多少、明显程度与其延续时间的长短,对于不同环境下的滑坡有着很大差异,有些前兆可能是非滑坡因素所引起。因此,在判定滑坡发生可能性时,要注意多种现象相互印证、尽量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这样做出的判断才会更准确。(三)抑制滑坡发展监视滑坡动态抑制滑坡发展:滑坡前兆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必然发生滑坡。当发现滑坡前兆后,首先应该与时地向当地政府与有关部门或地质灾害防治负责人报告(图11),其次应分析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滑坡的形成和

11、发展,在力所能与的条件下,主动消除或抑制有利于滑坡形成的因素,就可能延缓滑坡的形成甚至避免滑坡的发生。与时填埋地面裂缝(图12)、把地表水和地下水引出可能发生滑坡区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提高斜坡稳定性的积极措施。 监视滑坡动态: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还应通过简易监测密切监视斜坡变形的发展情况。一般情况下,应把变形显著的地面裂缝、墙体裂缝作为主要监测对象;通过在地面裂缝两侧设置固定标桩、在墙壁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纸片等方法,定期观测、记录裂缝拉开宽度,分析裂缝变化与有关影响因素(比如降雨)的关系,就可以掌握斜坡变形的发展趋势,为防灾避灾提供依据。 滑坡裂缝的观测周期应根据季节和裂缝发展速度灵活确定

12、。当裂缝拉开速率逐渐加快时,监测周期也应随之加密,甚至进行24小时专人值守;当裂缝拉开速率变化不大时(比如每月不超过1厘米),可数天至1个月监测1次;当裂缝拉开速率逐渐变小时,监测周期也可以逐步延长。监测周期的基本控制原则是:雨季监测周期适当加密、旱季监测周期适当延长;变形加快时监测周期适当加密,变形减缓时监测周期适当延长(滑坡裂缝简易监测容见附表)。(四)与时躲避滑坡灾害当地面变形速度加快、滑坡征兆越来越明显时,如果能提前主动搬迁到安全的地方,应该是防御滑坡灾害的最好办法。但在许多情况下,由于永久性搬迁场地难以找到或搬迁经费短时间难以落实等原因,还不得不采取临时避灾的措施。临时避灾不是灾难临

13、头才想起避灾,而是要从发现灾害征兆之时起,就要有所准备,“有备”才能“无患”。根据以往经验,躲避滑坡灾害应做以下几方面准备:预先选定临时避灾场地:在滑坡隐患区附近事先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群众避灾的临时用地。选择场地时,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绝不能从一处危险区又迁到另一处危险区;避灾场地原则上应选在滑坡两侧边界之外,不宜选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地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避灾场地距原局住地越近越好,交通和用电、用水越方便越好。预先选定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要通过实地踏勘、查看选择好转移路线,转移路线要尽可能少地穿越危险区。要事先约定好撤离信号(比如广播、敲锣、击鼓、吹号等等),同时还要规定信

14、号管制办法,以免误发信号造成混乱。预先公布责任人:要事先落实并公布地质灾害防灾避灾总负责人,以与疏散撤离、救护抢险、生活保障等具体工作的负责人,通过村民大会、有线广播等办法广泛宣传、家喻户晓,必要时还应进行模拟演习。通过上述工作,减少临灾条件下因组织不力带来的混乱。预先做好必要的物资储备:有条件时,应在避灾场地预先搭建临时住所,为群众提供基本生活条件。群众的财产和生活用品可以提前转移到避灾场所,既可方便群众生活又能有效减少经济损失。交通工具、通讯器材、雨具和常用药品等,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做好准备。历史经验表明,滑坡灾害绝大多数发生在雨季,夜晚发生滑坡较白天发生滑坡的损失更大。因此,雨季特别是

15、雨季的夜晚最好不要在滑坡危险区居住。 四、如何预防、躲避泥石流灾害充分认识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泥石流的产生和活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环境好的区域,泥石流发生的频度低、影响围小;生态环境差的区域,泥石流发生频度高、危害围大。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不仅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条件、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而且既使发生泥石流,也多了一道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 房屋不要建在沟口、沟道上: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多村庄建在山麓扇形地上。山麓扇形地是历史泥石流活动的见证,从长远的观点看,山区的绝大多数沟谷今后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因此,在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房屋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宜离沟岸过近;已经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在沟道两侧修筑防护堤和植树形成防护林,可以避免或减轻因泥石流溢出沟槽而对两岸居民造成伤害。 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将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固体物源条件、促进泥石流的活动;当弃土、弃渣量很大时,可能在沟谷中形成堆积坝,堆积坝溃决时必然发生泥石流(图17)。因此,在雨季到来之前,最好能主动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雨季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逗留:下雨天在沟谷中耕作、放牧时,不要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