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共12页)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746310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共12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共12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共12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共12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共12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共12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共12页)(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篇一: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看完了艺术的故事,再回过头看书名和内容简介,不由觉得“故事”真的是再适合不过的形容了。它概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但是相比于说它讲述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历史,更多的是在叙述艺术和艺术家们的故事。 对于艺术的含义,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在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定义不同,而“艺术”这一概念则是武断地用一个思维框架来套所有艺术家的所有出品。贡布里希认为,仅仅由于一幅画让他想起了童年而喜欢它,没有任何问题。没有错误的“喜欢”,只有错误的“不喜欢”。错误的不喜欢指的是任由偏见蒙蔽自己

2、,丧失了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在序中贡布里希说道,“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而在书中他又说道,“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的辛劳和痛苦。我们相信永远都会有艺术家诞生。” 那么艺术家又是什么?书中提到,“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这两个例子冰山一角,并不能全面的概括一个艺术家的真正定义。但这样的说法,也说明贡布里

3、希对艺术并不持有崇敬而疏远的态度,他认为艺术家是亲近的,艺术也是可以亲近的。他对艺术家们的创作是这么说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过去和现在都对科学的威力和声望深有印象,由此不仅产生了信奉实验的正常思想,也产生了不那么正常的思想,信奉一切看起来难解的东西。” 而在如何欣赏艺术方面,贡布里希也作了详述:既然艺术是一种美,那么欣赏艺术,就不应该着重于“艺术学”或者“艺术史”所关注的东西,而应该去欣赏一种美,从艺术作品中寻求共鸣。按照作者的说法,艺术家们创造他们的作品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如何做到“合适”,而这个“合适”在欣赏的时候,也是最应该看重的。 这关于艺术的“故事”,作者从很久很久以前史前,一直讲述到了

4、现代。 过去的作品并不是仅仅被当成纯粹的艺术品,而是有明确用途的东西。原始艺术并不章法着技艺的原始,因此他们的东西看起来不顺眼是因为手艺有限。土著艺术家用自己最喜欢和最顺手的形状构成人物或面孔,或许不太像,但却会保持一种图案的统一与和谐,有时也含有特殊的寓意。他们只需要知道它“是”什么,而不需要它看起来“像”什么。 关于字画同源的埃及艺术只有一章,且和后世艺术其实是不同源的。埃及艺术的特点表现为两点: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他们的艺术无意给人观看,意在“使人生存”,因而重要的不是“好看”,而是“完整”。到公元前7世纪至5世纪,“埃及人曾经以知识作为他们的艺术基础,而希腊人则开始使用自

5、己的眼睛了。”他们开始尝试表现出事物在他们眼中的真实形象,但也并未完全摒弃古老的观念,依然十分注重表现人体结构,注重关于形式的知识。直到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才出现“肖像”的观念。艺术家发现了既能赋予面目生气又不破坏其美的两全之策,并且懂得了怎样捕捉个别人的心灵活动和某个面孔的特殊之处。 在对中国艺术的描述上,贡布里希的认知很有趣,他提到中国艺术家不像埃及人那么喜欢有棱角的生硬形状,而是比较喜欢弯曲的弧线。他还提到了据说临摹自顾恺之的一幅责妻图,他称之为“具有我们所称道的中国艺术的全部高桂和优雅之处。画中的姿势和布置十分清楚,人们对一幅阐明事理的图画所可期待的能是已尽。此外,它也表明中国艺术家已

6、经掌握了表现运动的复杂艺术。这幅中国早期作品中没有丝毫生硬之处,因为画中特别喜欢使用起伏的线条而赋予整个画面一种运动感。”的确,回想起来从青铜时代的饕餮纹开始,中国纹饰艺术从来没有脱离对曲线塑造的追求。而在人物画还在中国画中占领主导地位的时代,中国画家有一个算一个都可以说是曲线控。流畅的曲线和动势以及人物优雅的姿态和柔和的神情,这些是一直延续至今的中国味道。而中国画进入山水画时代后有关“意境”的问题凸显出来。 “有时画家啊就觉得自己分明是在进行这种探险航行。他们想重新观看世界,把肉色粉红。苹果非黄则红之类公认的观念和偏见完全抛开。”表现方式的不同是艺术家的决定,也左右了我们对一幅画作的回应。艺

7、术家追寻的是一种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感,“合适”。但是至于艺术家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合适”,效果,我们却不能带有很多先入之见。因此所谓的“艺术法则”并不是固定的。而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变化的。古代的艺术家们同时需要考虑他们作画的目的,宗教等等。我们需要在了解了艺术家不同的目的等等的因素之后,才能更好的了解一幅画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样的。 卢浮宫的一位馆长曾说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艺术的故事:“几乎就像蒙娜丽莎一样著名。”这本书在大众中很快就大受好评,贡布里希也在序当中写道:“此书的意图,是为了所有面对一个奇异而迷人的领域,觉得需要一种初步指南的人。”艺术原是捉摸不清的,是神秘高深的,但是贡

8、布里希把艺术的历史讲得简单有趣,就像近在身边的,拉近了艺术与人的距离,于是,贡布里希仅仅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而我们也只是听故事的人。因为这故事有趣,而亲近、热爱艺术。【篇二: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被一本书一下拉近了和艺术的距离 拿着书的时候一惊,比我想象中厚很多。这个本书,能让我们细细的品味世界艺术的发展以及作品所给我们带来的故事。虽然这本书是西方人写的,亚洲部分略少,不过,至少贡布里希的作品还是非常的有价值的,让我进入已艺术的世界,一起品味艺术的故事。该书被誉为“艺术史中的圣经”, 算是一部经典著作了。 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看过才能理解这本书“是艺术史中的圣经”地位

9、的由来。喜欢贡布里希的叙事方式.比教科书来的有趣多了。把它放在床头每晚多两页就像小时候大人给你讲故事一样。这本书不同于我曾学习的什么“十二五”高等教育计划用书,那完全是一本由枯燥的历史堆砌起来的书,读起来难免觉得口燥舌干,而且唯物史观立场鲜明,对于一些艺术品的评价也是基于民族精神,历史意义等层面,这种看待艺术的方式正是贡布里希所厌恶的,但是相信教材毕竟是教材,他要考虑到“标准答案”的拟定。读完艺术的故事前言已经有“三观全毁”的惊艳感受了,才知道面对一件艺术品我们应该去寻找什么,感受什么,应该摒弃什么,或许你能从一副画中看到另一个世界,但这个世界也许只存在于自己一个人的心里。本书概括地叙述了从最

10、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这里的图片中很多我看过真迹,而且那些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在现场看因为角度的问题很难能完整的欣赏,而书中的图是完整的,值得我们去拜读。读过这本书之后我至少有一个收获,就是即便是个非艺术生,也可以在任何场合与任何人公开谈艺术了。在大学期间读了这本书,感对觉眼界和思想有一定的开阔程度,当可以购买时,就毫不犹得买了一本,也算完成自己的心愿。按历史时间来讲述所有你能想到的有关艺术的故事,雕刻、绘画、建筑等等,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每天都读,一辈子都可以拿来翻翻,里面对艺术

11、的观点客观而且很有深度。 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们了解艺术的故事、不懂艺术的增加涵养、懂艺术的从不同面再次分析我们曾经赏析过的画面。 在我到今天为止的阅读过程中,有三本书是无论如何都绝不愿意错过的,它们分别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和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 虽然真的这样一本正经的把这三本没什么联系的书排列在一起让我觉得自己有点傻气。但对一个,算不上聪明,又懒,又缺乏基础(听起来好可怜)的人来说,它们中的每一本都是可以在翻开的瞬间为你带来一个崭新世界的奇迹魔法。这么说或许不太准确,应该是,给你原本已经熟悉到有点腻味的世界狠狠的凿开一个新深度。 大概是名称的原故,一提起什么什么的故事,

12、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都是给那些对某方面有兴趣了解而不要深入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提供的入门书籍。这或许也就降低了他在中国专业美院的价值,然而他的确是非常好的书。 首先,他关注的不是政治经济如何变迁,虽然这是艺术家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只是掠过,除非这种背景真正成了影响艺术发展的重大事件,如法国大革命对艺术家的影响。他所关注的是艺术家在不同时期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以及艺术家们为这些问题而探索的解决之道。如说道意大利文艺三杰对乔托和马萨乔在用透视法表现人物立体效果时却显得僵硬的问题作出了各自的探索。而且, 对于某个艺术家或流派尽量的抛弃偏见,进行客观的描述。这比把艺术史当作进步的历史观念或者先入为主的把艺术

13、的最高真理看作是反映现实的唯物史观从而厚此薄彼的人要更像是个学者。比方李春的艺术史对于被认作是“现实主义”画家的格列柯、卡拉瓦乔等人作了专题进行介绍,而把普桑和洛兰放在一节。后来才知道贡布利希的艺术史观影响了整个20世纪。 对于一个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美术教育却又喜欢美术想学习美术的人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个引路人一般为你打开艺术世界的一扇晦涩难懂的门。通过这扇门,不仅对欧洲的艺术发展脉络有了一个初步的完整了解也对于以前对于原本看不懂的艺术作品有了一种新的认识。真正认真看完这本书后再也不会面对着印象主义表示完全看不懂,不会对表现主义觉得欣赏无能,不会对立体主义产生这是什么鬼的论调。更重要的是当再次回

14、顾那些远古先民的艺术作品时,会突然发现原来他们其实已经掌握了艺术的很多精华的东西,他们的艺术是那么的纯碎与原始。艺术不单单再只是真实的反应自然这么简单的肤浅理解而是开始明白人类情感和人们所知的表现力量。这些认识对于艺术生或者对受过一定艺术教育的人来说算不上是什么新认识,但对于完全没有受过艺术教育的人来说却是正视艺术的各种形式的良好开始。 这本书对于我的艺术观来说让我明白了所有的艺术都并非是完全的革新的而是一种不断承袭并创新的过程。同时书中关于艺术是不断提出新问题然后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观点表示非常受用。 我深知我对视觉和听觉艺术的真实感受远远偏离标准答案,就好像初中时永远做不对的英语完形填空。如今

15、我花了小十年终于培养出对英语阅读的掌控力、却仍然不明白在艺术方面、所谓美丑的评价标准,这其中似乎并无逻辑可言我实在是看不出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什么神秘的、也不明白为什么名作都热衷于画一堆人围着耶稣,直到读完这本书。 一位学者认为:艺术的故事也是给成年人读的。他说:“贡布里希创作了一部相对简短的艺术的故事,故事蕴含的原理补罅了细节方面的匮乏。他对艺术史的主要贡献是对方法的修正,对伦理的、科学的乃至形而上学的种种联系给予了更为细致的审视。与勤恳地厘订目录和编年相比,他试图从艺术史中挖掘出更多的东西,揭示出更为广阔的框架、功能和内涵。他将艺术史浓缩为一个故事,然而这却是一个为所有人讲的故事,一个关于所有

16、人的故事。” 更多的是图片,多亏了这么多的彩色配图(我甚至觉得很多配图不够大,建筑也缺乏细节图片),加上作者对艺术态度的取舍,对艺术家、作品的理解,通通也内嵌于文中的每一句话,我才初次感受到,离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本身距离的缩减。 作者提到:“妙趣横生地谈论艺术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评论家使用的词语已经泛滥无归,毫无精确性了。” 真是心声,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标签,一知半解,完全抛弃艺术作品而不顾,只会摆架子的艺术赏析,真的只会让我离“艺术”二字,望而生怯,越来越远。 能碰到这么一本好书,开心。他说:“我想帮助读者打开眼界,不想帮助读者解放唇舌。 但是,用崭新的眼光去观看一幅画,大胆地到画中去寻幽探胜却是远为困难而又远为有益的工作。人们在这种探险旅行中,可能带回什么收获来,则是无法预料的。” 的确,打开眼界,作者真的做到了,但是“用崭新的眼光去观看一幅画,大胆地到画中去寻幽探胜” 这件事,我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