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技术发展史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7462973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AD技术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CAD技术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CAD技术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CAD技术发展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CAD技术发展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CAD技术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AD技术发展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第1章 CAD技术发展史第1章 CAD技术发展史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也就是使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来辅助工程师进行产品或工程的设计。CAD技术是一项综合性、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高新技术。但是,在CAD软件发展初期,CAD的含义仅仅是图板的替代品,被称为计算机辅助出图Computer Aided Drawing(or Drafting)。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其近50年的演变历史中,经历了巨大发展,其技术发展进程如图1-1所示。20世纪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21世纪图1-1 CAD技术演变1第一次CAD技术革命贵族化的曲面造型系

2、统CAD技术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此时CAD技术的出发点是用传统的三视图方法来表达零件,以图纸为媒介进行技术交流,这就是典型的二维计算机绘图技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三维CAD系统只是极为简单的线框式系统,只能表达基本的几何信息,不能有效表达几何数据间的拓扑关系。由于缺乏形体的表面信息,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及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均无法实现。这时,法国人提出了贝塞尔算法,使得人们在使用计算机处理曲线及曲面问题时变为可能,同时也使得法国的达索飞机制造公司的开发者能在二维绘图系统CADAM的基础上,开发出以表面模型为特点的自由曲面建模法,推出了三维曲面造型系统CATIA。它的出现,标

3、志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从单纯模仿工程图纸的三视图模式中解放出来,首次实现以计算机完整描述产品零件的主要信息,同时也使得CAM技术的开发有了实现的基础。曲面造型系统CATIA为人类带来了第一次CAD技术革命,改变了以往只能借助油泥模型来近似准确表达曲面的落后的工作方式。此时的CAD技术价格极其昂贵,而且软件商品化程度低,开发者本身就是CAD大用户,彼此之间技术保密。只有少数几家受到国家财政支持的军火商,在20世纪70年代冷战时期才有条件独立开发或者依托某厂商发展CAD技术,如表1-1所示。表1-1 CAD软件的早期应用软 件开发及支持公司UG美国麦道(MD)公司开发I-DEAS美国国家航空及宇航

4、局(NASA)支持CV美国波音(Boeing)公司支持CALMA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开发CADAM美国洛克希德(Lochheed)公司支持CATIA法国达索(Dassault)公司开发2第二次CAD技术革命生不逢时的实体造型技术20世纪80年代初,CAD系统价格依然令一般企业望而却步,这使得CAD技术无法拥有更广阔的市场。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更具特色,在有限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以UG、CV、SDRC为代表的系统开始朝各自的发展方向前进。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大跨步前进,CAE、CAM技术也开始有了较大发展。SDRC(Structural Dynamics Res

5、earch Corporation)公司在当时星球大战计划的背景下,由美国宇航局支持及合作,开发出许多专用分析模块,用以降低巨大的太空实验费用,同时在CAD技术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开拓;UG则着重在曲面技术的基础上发展CAM技术,以满足麦道飞机零部件的设计、加工需求;CV和CALMA则将主要精力都放在CAD市场份额的争夺上。有了表面模型,CAM的问题可以基本解决。但是由于表面模型技术只能表达形体的表面信息,难以准确地表达零件的其他特性,例如质量、重心、惯性矩等,对CAE十分不利,最大的问题在于分析的前处理特别困难。基于对CAD/CAE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探索,SDRC公司于1979年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

6、完全基于实体造型技术的大型CAD/CAE软件I-DEAS。由于实体造型技术能够精确表达零件的全部属性,在理论上有助于统一CAD、CAE、CAM的模型表达,给设计带来了惊人的方便性。它代表着未来CAD技术的发展方向。基于这样的共识,各软件纷纷仿效,一时间,实体造型技术呼声满天下。可以说,实体造型技术的普及应用标志着CAD发展史上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但是新技术的发展往往是曲折和不平衡的。实体造型技术既带来了算法的改进和未来发展的希望,也带来了数据计算量的极度膨胀。在当时的硬件条件下,实体造型的计算及显示速度很慢,在实际应用中做设计显得较为勉强。由于以实体模型为前提的CAE本来就属于较高层次技术,普及

7、面比较窄,反映还不强烈;另外,在算法和系统效率的矛盾面前,许多赞成实体造型技术的公司并没有大力去开发它,而是转去攻克相对容易实现的表面模型技术。各公司的技术取向再度分道扬镳。实体造型技术也因此没能迅速在整个行业全面推广。推动了此次技术革命的SDRC公司与幸运之神擦肩而过,失去了一次大飞跃的机会。在以后的10年中,随着硬件性能的提高,实体造型技术又逐渐为众多CAD系统所采用。3第三次CAD技术革命一鸣惊人的参数化技术正当CV公司业绩蒸蒸日上以及实体造型技术逐渐普及之时,CAD技术的研究又有了重大进展。在此之前的造型技术都属于无约束自由造型,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CV公司内部以高级副总裁为首的

8、一批人提出了一种比“无约束自由造型”更新颖、更好的算法参数化实体造型方法。从算法上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设想,它的主要特点是:基于特征、全尺寸约束、全数据相关、尺寸驱动设计修改。但可惜的是:最终在CV公司内部否决了参数化技术方案。策划参数化技术的这些人在新思想无法实现时,集体离开了CV公司,自行成立了“参数技术公司(Parametric Technology Corporation)”,开始研制命名为Pro/E的参数化软件。早期的Pro/E软件性能很低,只能完成简单的工作,但是由于第一次实现了尺寸驱动零件设计修改,使人们看到了它今后给设计者带来的方便性。可以认为,参数化技术的应用主导了CAD发展

9、史上的第三次技术革命。4第四次CAD技术革命更上一层楼的变量化技术参数化技术的成功应用,使得它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几乎成为CAD业界的标准,许多软件厂商纷纷起步追赶。但是,技术理论上的认可并非意味着实践上的可行性。由于UG、CATIA、CV、EUCLID都在原来的非参数化模型基础上开发或者集成了许多其他应用,包括CAM、PIPING和CAE接口等,在CAD方面也做了许多应用模块开发,重新开发一套完全参数化的造型系统困难很大,因为这样做意味着必须将软件全部重新改写,何况他们在参数化技术上并没有完全解决好所有问题,因此他们采用的参数化系统基本上都是在原有模型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局部、小块的修补。考虑

10、到这种“参数化”的不完整性以及需要很长时间的过渡时期,UG、CV、CATIA在推出自己的参数化技术以后,均宣传自己是采用复合建模技术,并强调复合建模技术的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SDRC公司已经摸索了几年参数化技术,当时也面临同样的抉择:要么它同样采用逐步修补方式,继续将其I-DEAS软件“参数化”下去,这样做风险小但必然导致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不高;然而是否一定要走参数化这“华山一条路”呢?积数年对参数化技术的研究经验以及对工程设计过程的深刻理解,SDRC的开发人员发现了参数化技术尚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全尺寸约束”这一硬性规定就干扰和制约着设计者创造力及想象力的发挥。“一定要全约束吗?

11、”“一定要以尺寸为设计的先决条件吗?”“欠约束能否将设计正确进行下去?”沿着这个思路,在对现有各种造型技术进行了充分分析和比较以后,一个更新颖大胆的设想产生了。SDRC公司的开发人员以参数化技术为蓝本,提出了一种比参数化技术更为先进的实体造型技术变量化技术,作为开发方向。SDRC的决策者们权衡利弊,同意了这个方案。于是,从1990年开始,历经3年时间,投资一亿多美元,将软件全部重新改写,于1993年正式推出全新体系结构的I-DEAS Master Series软件。在早期出现的大型CAD软件中,这是唯一一家在20世纪90年代将软件彻底重写的厂家。事实上,I-DEAS MS1发布时,SDRC市场

12、排名仅位居第九,而在此以后,SDRC每年的排位都要超越一两位同行,截止到2001年5月,SDRC被EDS公司收购前,其市场排名已稳居前三位。无疑,变量化技术成就了SDRC,也驱动了CAD发展的第四次技术革命。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PC机硬件设备的快速发展以及Windows操作系统的日益垄断,以Windows为平台的CAD软件快速发展。与Windows无缝连接、价格低廉、易学易用的中、低端CAD软件不断涌现。SolidEdge、SolidWorks等一系列三维CAD软件基本上全盘继承变量化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变量化技术已经成为CAD软件公认的发展方向。5第五次CAD技术革命同步技术,

13、建模技术发展的巨大突破2008年将见证三维CAD设计历史中的又一个里程碑。Siemens PLM Software推出了创新的同步建模技术(with Synchronous Technology)交互式三维实体建模中一个成熟的、突破性的飞跃。新技术在参数化、基于历史记录建模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同时与先前技术共存。同步建模技术实时检查产品模型当前的几何条件,并且将它们与设计人员添加的参数和几何约束合并在一起,以便评估、构建新的几何模型并且编辑模型,无须重复全部历史记录。用户可以设想同步技术所带来的性能影响和设计灵活性进行编辑而无须重新生成整个模型,这是因为同步建模技术能够实时发现、定位和解析依

14、赖关系。设计人员不必再研究和分析复杂的约束关系以便了解如何进行模型编辑,也不用担心编辑的后续模型关联性,由此将对复杂产品的开发带来巨大的正面利益。设计人员可能会反问,“当建模应用程序能够立即识别哪些几何相互关系并且保持时,我们为什么还要多余地再强制加上诸如两个模型面是共平面,或者是相切等约束条件?”同步建模技术突破了基于历史记录的设计系统固有的局限性。基于历史记录的设计系统不能完全确定依赖相互的关系,从而必须依赖于全面重新执行顺序建模历史记录。对于如图1-2所示问题,在目前基于有序历史记录的系统中,在需要对历史记录清单中的特征进行变更的任何时候,系统都需要抑制所有后续几何模型,回复模型到某个特

15、征再进行变更,再重新执行后续特征命令来重新建立模型。在大型、复杂的模型中,特征损失可能非常巨大,这是取决于目标特征在历史记录中靠后有多远。同步建模技术则没有此类问题,系统实时识别这些变化发生在哪里,并且使模型重建仅局限于使模型的几何条件保持正确所必要的极小部分。正如同CAD用户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了解、认可、习惯于参数化、变量化建模,“同步建模技术”势必在整个机械设计行业中更广泛地被应用,因为此技术提供的在实体模型中识别当前几何条件的实时力量与用户施加的约束和参数尺寸共存,所以用户将平稳过渡,以便越来越多地利用新的突破功能。图1-2 模型编辑产品开发部门利用“同步建模技术”的强大设计性能实现的竞争优势将为其提供动力,CAD建模的新智能之风实际上将从他们的桌面上刮起。若需要获取更多信息,请参阅光盘文件“同步建模技术白皮书.pdf”。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众多CAD厂商的成败无一不与其技术发展密切相关。温故而知新,CAD技术基础理论的每次重大进展都带动了CAD/CAM/CAE整体技术的提高以及制造手段的更新。科技发展,永无止境,没有一种技术是“常青树”。CAD技术一直处于不断地发展与探索之中。正是这种此消彼长的互动与交替,造就了目前CAD技术的兴旺与繁荣,促进了工业的高速发展。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CAD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不断加入到用户行列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