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7460272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一、作者、作品一)陶渊明(东晋诗人) 陶渊明(约64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改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出生于一种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爸爸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肯“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她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她毕生的真实写照。六十岁左右去世。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觉得“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觉得:可以和她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二)王勃(唐代文学家)王勃(约50年约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她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3、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6年)八月,自交趾看望爸爸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重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三)庄子(道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庄子,姓庄, 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她是东周战国中期出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4、。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她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某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她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

5、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外篇杂篇也许掺杂有她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在哲学、文学上均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四)李密(西晋初年官员)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出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其生平见载华阳国志、晋书。代表作为陈情表。二、

6、文体一)辞赋辞赋,古代一种文体,来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辞赋盛于汉,故世称汉赋。辞为文体之名,犹之论也,盖语言之别称,惟论则质言之辞,则少文矣。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区文化色彩,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他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体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楚辞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

7、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规定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性。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浮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

8、及谢庄的月赋等。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种阶段。二)骈文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中国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来源发展骈文是一种文体,来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体现,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

9、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带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人们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三)表表:是国内封建时代一种公文文体。即臣子写给君主呈文。表的重要作用就是体现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但愿和陈述政治的祈求和愿望。表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国内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多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此类文字提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尚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性是“动之以情”。 国内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

10、文有多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汉代则提成“章”“奏”“表”“议”四类,重要是内容上的分工不同,即刘勰说的“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此外尚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类文章又统称为“表”。中国史册上的“三表”:出师表陈情表祭侄文稿 表者,奏章也。历史上最有名的“表”要算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人们往往将三者并列,称为“史上三表”。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动情者,是为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动情者,是为不孝;读颜真卿祭侄文稿而不动情者,是为不慈。三、课内知识点归去来兮辞三径:本汉末,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

11、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便成了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用的尚有:墙东、五柳、沧浪等。.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滕王阁序1、 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2、 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亦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国内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营,选用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苍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合称)等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道教名之为“四灵”。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龙,

12、曰左青龙。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其形如鹑鸟,曰前朱雀。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龟蛇,曰后玄武。”3、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品。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来宾,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4、钟鸣鼎食:指人们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5、东隅:日出的地方,表达早。6、桑榆:日落的地方,表达晚。7、请缨:祈求皇帝赏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古代年龄称谓襁褓不

13、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方幼儿,1岁如下。总角、孩提幼年泛称。垂髫(tio)、始龀(n)童年泛称。幼学1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0岁不惑之年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岁耄耋(modi)之年八九十岁的年龄 鲐ti背之年90岁期颐(jy)之年100岁9、投笔:投笔参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方弃文从武,有志报国。逍遥游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朏fi:阴历每月的初三。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既望:阴历每月的十六。

14、.六气:阴、阳、风、雨、晦、明。陈情表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古代的“五服”有4种含义:1)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曰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周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见书康诰。2) 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3) 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4)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爸爸自身五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1)斩衰斩衰(音摧),丧服名。衰通“缞”。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

15、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达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三年丧二十五月毕”)。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2)齐衰齐衰(音资崔,c ),丧服名。齐,下衣的边。齐通纃,衰通缞。是次于“斩衰”的丧服。用粗麻布制做,“五服”中列位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