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7460269 上传时间:2022-08-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古诗大意,欣赏图画,理解图解诗的诗情画意。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体恤百姓的忧伤之情。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岁寒三友”,也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对象,纵观历史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对图题诗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体会诗歌要表达的诗情画意。二、

2、预习探究(1)学生自读,感知。生字:衙(y) 斋(zhi) 燮(xi) 号(ho) 寒 放赈(zhn) 救济(j) 遂(su)(2)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劳顿:劳累。思绪:思路。救济:用金钱或物质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赈灾:赈济灾民。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三、课外资料课件出示墨竹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并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1)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2)图题诗

3、:图题诗就是为一幅画题一首和画内容差不多的诗句。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墨竹图题诗就是单用墨画竹子的图画上面的诗。(3)介绍背景:本诗全名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潍县:今属山东省。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包大中丞括:包括,字银河,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乾隆年间,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故称“中丞”。 衙斋:官衙中的书斋。些小:指官职卑微。吾曹:我们。关情;关心。当时郑板桥在山东任职,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郑板桥整日为民奔波,白日劳顿,夜不思眠。他开仓赈货

4、,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本文记载的是又一个不寐的夜晚,听着冷雨拍打窗棂,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板桥竟错觉为百姓发出了啼寒饥号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文。三、反复诵读,品读古诗大意:(1)范读。(2)练读。、学生自渎。(注意字音,语气,节拍等)、指名读(大家评议)、再读(小组合作,比一比谁读得好)(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3)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四、合作探索1、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小组讨论地方一起讨论。)2、检查汇报(令人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诗?读懂了什么?还有

5、什么不明白?)3、介绍诗意。、自练。、小组内练讲。、指名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4、请学生说自己感受最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5、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一句是实写,第二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启发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把萧萧竹叶声联想成饥民疾苦声,而不想成别的?示画欣赏。6、对最后一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理解。(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特,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了爱民

6、之气节。)7、同学们,你有什么话要对郑燮先生说吗?五、总结并进行拓展阅读。1、墨竹图题诗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2、欣赏郑燮的其他有关竹子的诗歌和画作,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示课件)(1)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板桥此诗,既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的精神,又自喻藐视俗见,风骨刚劲的气节。(2) 题画 信步捻来都是竹,乱叶交枝嘎寒玉。 却笑洋州文太守,早向从前构成局。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他画的竹多是“清瘦竹”,可是他写竹却不都是纤弱。这

7、首诗的景象,可谓慷慨激昂,气势浩荡,十万翠竹,为凤似龙,翔舞九宵,绿遍天涯。(3) 题画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4) 篱竹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3、让生阅读有关“竹”的诗句,认真体会“竹”在古代诗句中的蕴涵。(示课件)杜甫(唐代)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陆 游(宋)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苏 轼(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咏竹 . 杨万里(宋) 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便无文与可。自有月传神。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 (清)康有为 生

8、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 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4、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赞美竹。5、背诵并默写古诗。板书设计:竹:人干:细中有强。特立独行叶:青翠欲滴 爱民如子傲然树立阅读伴教锦囊:(课件显示扬州八怪的一些简介。)“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方膺、李鱓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交流,读懂的地方小组内交流,不明白的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