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7458907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31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数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数学(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册备课一、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一)数与代数1、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会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二)图形与几何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判断直角。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3、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形状。4、从实际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5、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

2、观察到的简单物体。(三)图形的运动1、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2. 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3.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四)统计与概率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五)实践与综合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验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对本班学生水平现状分析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20以内加减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

3、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计算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这些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将使学生顺利地投入新学期的学习,并取得让人满意的成绩。三、教材分析1、本册的教学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观察物体表内乘法(二)统计数学广角总复习2、教学重、难点(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

4、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数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3、知识结构在一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的等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本册学习的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等知识

5、。在知识的结构上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有得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四、课时安排1、长度单位 4课时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3课时3、角的初步认识 2课时4、表内乘法(一) 13课时5、观察物体 4课时6、表内乘法(二)14课时7、统计 2课时8、数学广角 2课时9、总复习 5课时第一单元备课一、教材分析1、本单元学习内容:长度单位(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2、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

6、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3、知识结构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度。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二、学习目的要求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三、课

7、时安排长度单位 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12 例1统一长度单位“做一做”T13学习目的要求:1、让学生在情境中,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中学习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3、让学生初步尝试去估计,培养估测意识。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 多媒体2、学生:每小组(硬币10枚,曲别针10枚,小正方体30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长短不一的物品。你用什么去比划过物体的长短吗?请学生说,教师恰当地激励并强调测量的标准。2、小结:听咱们同学一说

8、老师明白了。要想知道物体的长短得用一个东西做标准死亡测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去测量物体的长度,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板书课题:测量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1)出示课本让学生认识课本的宽(2)要量课本的宽,你打算用什么去量呢?(3)小组合作用老师发的不同的物品去量课本的宽。老师注意测量方法的指导: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的摆放,要放平摆直。学生汇报结果,教师用多媒体展示。(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的结果却不一们呢?请学生发表意见,其他人评价。师:这样量好吗?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5)用同一标准量,并汇报结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用不同的物品

9、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1)看着咱们同学量,老师也想量。你们同意吗?(2)出示课本和文具盒,判断长短。(3)教师量并展示结果,问:为什么明明长短不一,却都用了5个呢?学生讨论并汇报(4)你认为应怎样量,为什么?(5)用同一物品量,再一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P2 T1(1)各自做(2)交流方法2、P2 T2(1)各自做(2)交流方法和结果,体会方法的不同3、P2 T3(1)估测(2)动手测(3)方法的指导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1、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2、师生交流收获。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3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练习一T13学习目的要求: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

10、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体会尺子的产生和意义,认识尺子并会用刻度尺去物体的长度。3、让学生能正确用厘米尺去量长度,掌握方法。4、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教学重、难点: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会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2、学生:每人一把尺子,一个小棒。一小组一个图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测量时必须统一标准。你们看,我把统一标准带来了。出示小正方体。下面,老师用它去量物体的长度。师用摆的方法量出。2、以后,老师去哪都带着这些小正方体,越长带越多可真是麻烦,谁有好的办法?3、刚才,许多人提到了尺子。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尺

11、子。板书课题:尺子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制作尺子(1)将20个小正方体放在一起(2)认识1厘米,结合小正方体的边(3)标刻度(4)出示尺子,认识刻度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1)利用课件认识1厘米(2)认识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3)量出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4)找身体上的1厘米3、用厘米量(1)各自拿出纸条,试着量一量。(2)师生边交流边做,师强调方法。(3)让学生说一说方法。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P6 T12、P6 T2 各自做,交流。3、P6 T3(1)各自做(2)小组交流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谈收获。第三课时教学内容:P45 例3 认识米,用米量“做一做” 练习一 T45学习目

12、的要求:1、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让学生在测量中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3、让学生会用米尺去量物体的长度,并掌握方法。4、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能力。教学重、难点:1、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准备:1、教师:米尺 卷尺2、学生:20厘米的尺子 1米长的小棒 卷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同学们,灰太郎听说咱们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很不相信。我觉得他太小看人了,我们量黑板给他看一看。课件出示灰太郎的图片。谁来量给他看呢?请学生用尺子量2、这样量你有什么感觉,有没有好的办法?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板书课

13、题:1米 用米尺量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1)拿1米长小木棒看一看1米有多长小组内量一量1米到身体的什么地方,找一找周围的1米。(2)说一说生活中的1米2、用米量(1)用20厘米的尺子量一下1米的小棒有多长小组同学合作测量汇报让学生认识1米=100厘米3、师生共同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P5 “做一做”(1)分小组做(2)交流2、P6 T5(1)请学生做(2)全班交流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学习了本课,你想说什么或想问什么?第四课时教学内容:P 57 例4 认识线段练习一T610学习目的要求: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并会判断。2、让学

14、生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3、让学生会按照一定的策略去估计,提高估计能力。教学重、难点: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2、学生:尺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同学们,自从咱们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就有一伙小朋友想请咱们帮忙。(课件展示三条不同的线段)看,是他们,谁认识?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2、教师小结,引出课题:认识线段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认识线段(1)让学生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征(2)各自线段的长小组对照,纠正错误。汇报交流情况,教师点评。2、画线段 (1)我们会量线段的长度,其实画线段也很简单,(老师示范画一条线段并标好端点)但是要让你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你想要怎样画呢?让学生交流讨论(2)各自画(3)小组交流方法,并给其他人指出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