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师教学反思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7456252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师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师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师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师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师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师教学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师教学反思篇1问题导学,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中外关联。如“请同学们想一想,假想你是一位企业家,现在投资办一个工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然后由学生逐个回答,最后由教师精讲。此步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如“工业革命的影响是什么?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个问题中外关联,也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既给中国带来了灾难,有客观上促进这个近代化发展。本环节学让在独立思考中,学生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使教学双边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这就突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不管学生回答得怎样,教师都要肯定学生

2、的表现,学生贵在的是参与。采用大量的图片展示,让学生能直观的感知工业革命的成果,加深了记忆。表格图例也很好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的内容。本课讲述线索鲜明。从工业革命的条件进程影响来讲,进程又从棉纺织部门动力蒸汽机交通运输发展来讲,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效果明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师教学反思篇2我在讲授社会工业革命一课时,首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工业革命的经过及它的伟大意义,然后就当时世界及中国的社会背景状况作了拓展。_世纪中后期到_世纪初期的工业革命即第一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工业革命把人类从手工时代带入了机器时代,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生产力迅猛发展(举例说明),它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

3、座里程碑。工业革命起源于欧洲,英国是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_年,英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_%,半数以上的工业品销往国外,英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新课程倡导大教学观,反对就教材教教材,就社会课而言,应通过具体社会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之所以要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状况进行拓展,就是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后就要挨大,要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这也是现在中央为什么提出建设创新性国家,重视科技及自主创新的原因。其二让学生对“对外开放”也有一定的理解。也许对于他们来说,还不能完全掌握或理解所拓展的知识,但我认为这样的拓展是很有必要的

4、,因为学生对背景知识了解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同时还可以丰富知识,提高兴趣等等。工业革命教师教学反思篇3教科书部分中分了_个:珍妮机的故事、瓦特与蒸汽机、火车的诞生。编者煞费苦心的在这三个部分的众多知识介绍中埋下了对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这一历史发展规律的传授。但对学生来说本课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更别谈从中找出或发现历史规律。所以老师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我在备这一课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能力,把课文的板书进行了重新设计,活动

5、一:追根溯源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活动二:身临其境寻访工业革命之路。一方面基础知识可以传授到位,另一方面把这一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清晰的展现出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历史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对知识点的讲解通过材料题的形式,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主

6、动探究的习惯。 我从以下几个角度反思自己在整堂课中的表现发现:一、讲解的有效性 本节课主要讲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与影响。运用课外史料来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影响,针对性强,效果良好。但材料分析、讲解的有效性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而且要结合书本知识一起分析。二、探究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中学生并不具备高层次的理性分析能力,他们更习惯于从直观、感性的图片、视频中获得对问题的初步认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现实,为学生铺设符合其认知规律的探究平台,在此基础上,用层层深入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探究的佳境。三、学生活动 上课能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能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但集体讨论总体不够。课堂问题设计要思路清晰,简单易答,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从而造就出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