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分析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7450858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分析西安市灞桥区庆华中学 童海龙 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欣赏中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学习的重点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的语言。中国现代小说开创于五四时期。它继承我国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西方小说的创作经验,富于民族特色和现代意识。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小说祝福即其中之一。在祝福中,鲁迅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其中“我”是小说主人公之外的一个别具一格的人物,有着丰富的内涵,分析他的形象,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思想的深刻性。 2、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小说中作者运用语言技巧描绘“我”这个人物形象的方法。(2)老师通过各种

2、手段和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究过程中建构起来自己的认识。(3)师生共同分析和探讨小说中“我”这个角色的形象及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篇小说丰厚的艺术底蕴和启蒙意义,体味鲁迅先生深刻的思考意识和深沉的人文情怀,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深沉情感的感知力。 3、教学重点难点: 小说中的“我”这个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里充满了矛盾、复杂、多变的因素,不容易确切把握、理解他要依赖每一个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互动讨论方式,才能较好地掌握“我”这个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学生状况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学

3、过鲁迅的许多文章,对理解鲁迅小说的内涵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出生并生活在90年代的社会环境里,对旧中国的社会现实缺乏感性的认识和切身体验,这无疑对学生理解鲁迅祝福的小说主题造成一定的难度。 2、学生起点能力分析:由于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受老师课堂灌输式教法的影响较深,学生的学习技能以接受式学习即习惯在课堂上听老师的分析讲解为主,而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能力较差,这一点对本课时的教学也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3、学生特点和学习风格分析:任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是:高一的学生是未成年人,知识积淀较差,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新鲜的东西较感兴趣,比较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对复杂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本质面目的

4、理解和领悟能力有限,尤其面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时是如此。学生的学习风格是:课堂比较活跃,在老师启发下能主动质疑,有一定的合作精神,对自己的思考所得充满自信。 4、针对学生的以上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复杂而深刻的小说文本的鉴赏水平。教学内容分析 鲁迅在自己的小说中,是很善于运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的。在小说中,“我”是小说主人公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和人物形象的描述者,祝福也不例外。但是,祝福中的“我”和其他小说中的“我”是极不相同而富有特色的,其中寄寓着鲁迅先生深刻的思考意识和深沉的人文情怀。这节课我们就试图带着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进入小说的文本世界,去追索和探讨鲁

5、迅先生在“我”这个人物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思想情怀。教学方法分析针对本课时的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本节课将用到以下的教学手段:1、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调控整个教学过程。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尝试探究问题答案,老师积极给予学生以指导。 3、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质疑问题,让学生间展开讨论,老师总结。 4、老师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构造学生们互动讨论的活动空间。教学过程设计老师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导入): 中学阶段,我们学过鲁迅的好几篇小说,其中有那些运用了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角度的写作手法?学生甲:一件小事。学生乙:孔乙己。学生丙:社戏、故乡。老师:同学们的记

6、忆力真棒!(鼓励学生、调动上课情绪)学生丁:老师,还有祝福。(全班同学因他的急切抢答而大笑,老师亦笑)老师:对,你的反应真灵敏!(课堂气氛渐趋活跃)设计意图 以上问题的问答,目的是引起学生融入课堂、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奋性。老师问题:祝福中的“我”是故事的叙事者,这个形象和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那几篇小说中的故事的叙述者“我”的形象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其特色是什么?学生甲:肯定不一样。老师:为什么不一样?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学生甲:这(学生语塞)学生乙:一样。老师:为什么一样呢?学生乙:都是第一人称“我”呀。(学生辩解)老师:那你说说,你和我都是“我”,一样吗?学生乙:这(学生

7、面露难色,一脸困惑,其他同学笑。)老师:同学们,任何事物在没有认真研究分析前,不能仅凭借自己的感觉来妄下断语。现在,请同学们阅读小说的最后一段。注意“我”的心态情绪的起伏变化,用笔划出描写这些变化的关键语句,据此提出自己的疑问,并思考其描写背后的意义。设计意图 通过进一步设疑,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并且让学生知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个做学问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客观认真的求知态度。老师:同学们,我看大家读完了,现在我们一起互动起来,大家我自由发言,自己讨论,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回答我或同学的问题。学生问题一:“我”农历二十三回到鲁镇,大概是准备过年,但农历二十五又“

8、决计要走了”,为什么?“要走”表现出“我”是什么样的人物?学生甲:原因是和四叔“谈话是总不投机的”,道不同、不相与谋。表现出我是个有反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吧。学生乙:鲁镇的社会环境比较压抑吧,我看到四叔的同志就很不舒服的。表现我是个不满于现状的人。学生丙:我碰到祥林嫂和她提出的问题后,“不能安住。”表现出我是个在现实面前软弱逃避的人吧。老师:三个同学的回答非常棒!同学们鼓掌!(学生热烈鼓掌,起气氛更加活跃)但问题的答案要把三个同学的见解综合在一起才完整。学生问题二: “我”遇到祥林嫂后,被她发现时为什么“诧异的站着”?学生甲: 因为祥林嫂问“一个人死了,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学生乙: 因为“我”都

9、“对于魂灵的有无,是向来毫不在意的。”而祥林嫂去问了,“我”没料到。老师:很好。同学们,魂灵的有无是哲学层次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一个看似“活物”的人口里问出来,真让“我”这个“识字的出门人,见识得多”的但却放弃住思考此问题的人感到不可思议。学生问题三:在回答祥林嫂关于灵魂地狱有无的问题时,“我”的回答是“也许有吧”、“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实在,我也说不清”,这些答语对吗?学生甲:对,因为“我”对于魂灵的有无,是向来毫不在意的。学生乙:不对,因为“我”没有自己主动思考,得出结论,而是认为“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随口而答的。学生丙:既对又不对。“我”的回答充满了矛盾,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10、老师:同学们的理解都正确。在这里,这样的言语蕴涵着怎样的思维逻辑和情感态度呢?很显然,作为有反封建思想意识的人,“我”却选择了模棱两可的中庸之道,以搪塞和逃避问题的尖锐性,表明“我”是一个多么思想不坚定立场不鲜明斗争意识薄弱的人。老师问题:“我”在未回答完祥林嫂的问题而逃走后,为什么“心里很觉得不安逸”、又觉得“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而“事事逍遥自在了”时“总觉得不安”且“不安愈加强烈了”?学生甲:“不安逸”是因为“我”对自己刚才几乎不负责的答话有一点不安和愧疚,内心泛起谴责自己的意思。学生乙:觉得“说不清是”是因为“我”深受中庸思想的毒害,又为自己开脱应负的责任,想从现实问题面前走开,只求

11、自我的“逍遥自在”吧。学生丙:“不安”是因为“我”毕竟是受过新思想熏陶的人,内心的良知和责任感并没有完全泯灭。虽然“过了一夜”,却不能彻底摆脱前一天的事件带来的负担,内心依然受着折磨。老师:这三个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掌声鼓励!(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踊跃发言。)学生问题四:在不安带来的折磨中,“我”“明天进城去”且“无论如何,决计要走了”,是什么意思?学生甲:一个人呆着,无聊,闷得慌吧。学生乙:不想再见到祥林嫂吧。学生丙:城里清炖鱼翅,书上明写的。(有学生笑)。老师:同学们不要笑,这个同学回答很正确。“我”把精神上无法处理的问题和危机用物质的享受来冲淡,这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人应该有的正常表

12、现吗?肯定不是。很显然,鲁迅先生用极简练的语言在隐晦地揭露和批判五四高潮过后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现实生存。(学生为老师热烈鼓掌)学生问题五:听到四叔的话,“我”为什么“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学生甲:“我”担心四叔是在说自己。学生乙:“我”怀疑四叔说祥林嫂出事了,这事和“我”有关系。学生丙:“我”到底还是放不下对祥林嫂的关心和牵挂的,自己一直对敷衍她的言语深感不安,惟恐出事,因为出事了的话和自己不负责任的答案是有关系的。没有帮忙,反而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这是不仁义不道德的。学生丁:听说祥林嫂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突然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就说明 “我”先前的不安是对的。“我”

13、的没有完全麻木不仁的心受到了强烈刺激。“我”意识到了自己的罪过。老师问题:看来我们的共同努力大有收获,同学们的回答真的很棒!再看,不安和惊慌之后,“我”的“心地已经渐渐轻松”,这正常吗?同学们:不正常!(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老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说明“我”的内心还是有点责任意识的,并不像鲁镇的人们完全麻木不仁。只是“我”面对现实无力改变,只能自寻解脱罢了。从这个角度说,“我”的“渐渐放松”又是正常的,鲁迅这样写非常符合“我”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果不这样写,就是败笔了。这就是鲁迅先生的高明啊。学生问题六:小说结尾,“我在繁响的拥抱中,懒散而闲适”,“我

14、”不是要走吗,为什么却“懒散而闲适”起来了呢?学生甲:“我”在现实生活面前失去了锐气,得过且过。学生乙:“我”已经向现实低头妥协了,没有了热血和激情。学生丙:“我”已经变得圆滑和世故起来,和现实几乎要融为一体了,没有了挣扎和抗争的勇气。老师:同学们,为这三位同学喝彩,他们已经深刻领悟了“我”这个形象的内涵。(同学再次鼓掌)设计意图 以上这些讨论是本节课的重点,旨在通过学生的自问自答以及与老师的互相交流,充分理解鲁迅描写的“我”的内心世界的复杂矛盾多变,深刻体验一个真实的人物的内心世界的丰富性,以提高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增强学生阅读小说的欣赏水平。老师问题:“我”既是祥林嫂悲剧的叙述者、

15、亲历者、见证者、又是悲剧的参与者,那么祥林嫂的死和“我”有关吗?如果有,表现在哪里?同学甲:有,“我”回答她的问题时的“说不清”对她的死有影响。同学乙:没有,“我”并没有漠视她,而且“我”“对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在意的”,“我”当然无法回答她了,只好用“说不清”来搪塞了,这是可以理解的。老师:两个同学都有道理,这里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吗。在自由辩论中要允许不同的观点同时存在。同学们应该明白和记住这个道理。老师问题:鲁迅塑造的“我”这个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在祥林嫂的形象之外,“我”的存在表达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老师:在总结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投影上的文字:彷徨集中了鲁迅1924年和1925年间的小说,作者自己曾经这样诠释他结集彷徨的原因:“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阵战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得到较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说,只因为成了游勇,布不不成阵了,所以技术虽然比先前要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 ,而战斗的意气却冲得不少。新的战友在哪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