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面试抽题汇总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450737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面试抽题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高中数学面试抽题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高中数学面试抽题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高中数学面试抽题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高中数学面试抽题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面试抽题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面试抽题汇总(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鞠躬),我是_01_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第_课时)(板书),本节课出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第一册第1章第1节。我将尝试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本节课的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要应本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我将以此为基础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与教学评估六个方面进行阐释。我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思考,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答辩:如果是评委直接s提问,“谢谢老师的问题”,思考半分钟,“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思考的。”、“回

2、答完毕,请老师批评指正。”(鞠躬)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既是 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本章 的运用与巩固,也为下一章 教学作铺垫,起着链条的作用。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 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哪部分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哪些知识的运用,又是后面学习哪些知识的基础?)(二)学情分析通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认识已有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

3、三个层面: 知识层面:学生在已初步掌握了 。 能力层面: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用 初步具备了 思想。 情感层面:学生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 (三)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分 课时学习。(本课时,品味数学中的和谐美,体验成功的乐趣。)二、教学目标分析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也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 )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 ;掌握

4、,熟悉 能力目标-通过 ,培养学生 的转化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通过 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三、重难点分析(一)重点(二)难点四、教法与学法分析(一)教法分析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引导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

5、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课后实践、引导发现式、启发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二)学法指导提问、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2、学法 让学生在“观察一归纳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三)教学手段和教具如多媒体:目的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新颖性。五、课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

6、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习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举例(四)反馈练习(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引出 的关系(二)讲授新课(三)巩固练习(四)总结(五)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的指导原则:简明直观,重点突出。几个字用红色粉笔标注,同时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立足课本,设计合理,层次分明。在教学思想上既注重教师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又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引导学生发

7、现数学的美,体验求知的乐趣。(包括提问和课堂练习。练习要有针对性、系统性)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备注:课堂意外预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更多的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评性。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提出让老师感到“意外”的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课堂意外预案”的探索和思考,备课时尽量设想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有备无患,以免在课堂中学生提出让自己出乎意料的问题,使自己陷入被动尴尬境地。结合以往经验,在本节课,我提出两个“意外预案”。1.1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一、教材分析(一)教

8、材地位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本章中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学生将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去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二)学情分析学生学基本功较扎实,学习态度较端正,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没有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有些内容已经淡忘通过自主梳理知识,让学生感受复习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三)教学内容两个课时二、教学目标与理念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和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征,我预设了以下3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集合的含义

9、,掌握结合的两种表述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理解集合建的基本关系,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 能力目标-通过 ,培养学生 的转化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是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四、教学方法与学法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可能的发展水平。教学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教法与学法有主动学习法、反

10、馈补救法。这些教法和学法的运用,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合作探究的精神。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与理据: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五个环节。我会本着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展开。(手势)(一)复习导入: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15 日8 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活动,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

11、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 内容(二)学习新知:(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3. 思考 1:课本P3 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 是一个给定

12、的集合,x 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belong to)A,记作aA(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6.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二)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

13、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如:1,2,3,4,5,x2,3x+2,5y3-x,x2+y2,;例 1(课本例1)思考 2,引入描述法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2)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例 2(课本例2)说

14、明:如果从上下文的关系来看,xR,xZ可以省略,只写其元素x。例如,集合D=xR|x10也可以表示为集合D=x|x10。思考 3:(课本P6 思考)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x,y)|y= x2+3x+2与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三)练习巩固:课堂练习(课本P6 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从

15、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五)作业布置:书面作业:习题1.1,第1- 4 题六、板书设计与说明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是一则提纲式的板书,既是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梳理,也是对我本节课教学思路的整理。2.1.1 函数一、教材分析函数的学习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思维从静止走向了运动、从运算转向了关系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是高中数学课程的一个基本主线,有了这条主线就可以把数学知识编织在一起,这样可以使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一些函数与不等式、数列、导数、立体、解析、算法、概率、选修中的很多专题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