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学习资料一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7446384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主题学习资料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主题学习资料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主题学习资料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主题学习资料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主题学习资料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主题学习资料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主题学习资料一(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语文主题学习资料一回到常识施久铭关于语文,有许多令人看不清的“谜团: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却又是最为人“轻视的学科;对一名语文教师而言,似乎教与不教效果都差不多,你花的工夫通常与最后的效果不成正比;对学生而言,老老实实地把课本读得滚瓜烂熟,考试时未必能得高分。他们中的大局部人,语文课可上可不上,因为语文成绩早在许多年前就停滞不前,再多努力也无助“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发起者李希贵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些“谜团。他的破解方法十分简单:把学生自主阅读和大量阅读摆在语文课的首位。之所以这样做,我们相信这是一种关于常识的直觉他本身就是一个受过阅读恩惠,深知阅读力量的人。从这个直觉出发,他开始拨开环绕语文

2、的“谜雾:语文教学为何如此举步维艰,那是因为我们一直采取了舍本逐未的态度,甚至习惯了用“反常识的方式在行走。因此,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在于:回到常识。回到常识,首先是回到学习的常识。因为走得太远,我们经常忘记了到底是谁在学习。“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者重申,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自主地进展大量阅读,为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根底。其次,是回到学科教学的常识。这里有一个问题,语文教学的规律是什么?多年的应试教育使我们习惯于用理科教学的方式来类比语文教学,无视了属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我们在课内对有限篇目多采取支离破碎的条分缕析、反复训练,而把大量、整体阅读的重要任务不负责任地抛给“课外,事实证明

3、,这条路低效、低能。“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倡导的语文课常识不是举一反三,而是反三归一;不是分析训练,而是质从量出。他们相信,光凭课内几篇课文来培养语文能力是行不通的,没有一定数量的阅读和体验,就没有视野和见识的拓展,也就没有语文能力的提升。常识是不分课内课外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就是要把反三归一、质从量出的规律运用到语文课内学习中来。最大的困难也在于此。因为,这意味着把课内的大量阅读变为现实。这可能吗?传统的观念中,语文课内教学的全部就是完成教材内容,适当课外拓展即可,但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这个观念被彻底颠覆。他们把教材内容压缩在三分之一课时内完成,而把其余大局部时间用于阅读原先由课外来完成的

4、阅读内容。在实验者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务正业。因为语文课上,并非是教师在“教语文,而是学生在“学阅读,教师所做的事情是把本应属于学生的自由阅读权重新还给他们。相应地,这种改变,让教师的“教也顺理成章地回到了常识。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与孩子一起阅读,不断用阅读去引领人生、共同发现未知世界的“人师。当然,回到常识不仅在于改变一个学科的“尴尬处境。我们不要忘了,这项实验崇尚的是“行动。随着行动的展开,他们在不知不觉地靠近另一个常识精神成长的常识。人与人之间精神成长的区别在哪里?在于阅读,更在于有没有大量阅读的可能性。对于一个人而言,人生世界的改变,可能是从一本书开始的,这是一粒“种

5、子,然而,“种子要发芽,要持续生长,如此需要大量的“灌溉。缺少“灌溉,嫩芽可能夭折,人生可能被局限。所以有没有自由的大量阅读的童年,对于一个人精神发育、成长至关重要。对大多数人来说,语文课决定着阅读自由度的大小,一个人在语文课上的精神质量很可能会决定其一生的精神走向。所以,由成人提供的阅读材料的广度、宽度、深度、角度等都十分关键。“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找到了一把“金钥匙,那就是以主题的方式集约阅读的多元性,与教材相呼应,编写阅读“丛书,将多元的态度融入其中,从而满足不同年龄阶段阅读者不同侧面的需求。这种开放、多元的文化态度,尊重了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努力为少年儿童精神成长打下了良好根底。也正因为这

6、,实验才可能更大X围地走向“三个一般一般学校、一般学生、一般师资。无论如何,回常识的道路仍然漫长,我们都只是在路上!第一局部思想内核在反思中重建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李希贵“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从2006年开始启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6个年头。6年时间,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响应,在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影响越来越大;作为一项研究课题,也引起了各方面的兴趣和关注。越来越多的学校想了解这个课题和实验,所以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梳理,以利于进一步实践。其实,这个教改实验并不神秘,从产生想法到付诸行动,都是一件简简单单、自然而然的事情。从语文考试的几大怪现象说起“语文主题学习的来历还是在上世纪80年

7、代初期的时候,我作为一个中学的语文教师,遭遇了好多尴尬。其中,有一年我在某某省高密四中,因为高一新扩了两个班,没有语文教师,学校没有方法,只好让其他班的语文教师来代课。这个课是没法代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很辛苦,再给别的班代课更困难。所以没有方法,只好教师和学生一块儿制订自学计划,让学生去自修;同学们实在感到太枯燥的时候,教师就把学生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让学生读书。一个学期下来,从学校到语文学科的教师都捏了一把汗,担心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可是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却让语文教师们很尴尬:这两个班的语文根底知识并不比别的班低,阅读和写作的

8、成绩比别的班的成绩还略好一点。这件事情促使我们开始思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到底在干什么?课堂上的那些汗水和努力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带着这样的思考,1995年我来到了高密一中当校长。在一中又遇到了一件事:一位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写信给他正在一中复读的一位好伙伴,介绍各科的学习方法。当谈到语文时,这个学生告诫他的同伴,说:“语文哪,你可千万别上语文教师的当,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这封信后来被班主任教师发现了,回到办公室,她当着全办公室的语文教师念了这封信。当时我也在场,我发现教师们听完后好长时间都没有说话。他们真的是被刺疼了,但也确实是被刺中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学生的话有一定道理。我发现

9、语文教改的时机到了。为了统一教师们的思想,也统一家长的思想,就在那个学期的期末,我让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四年级的内侄女,都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卷子批出来,就更让我们教师尴尬了。当时高三还有两个复读班高四,他们的平均分是84.5分,但是这两个孩子的分数,却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初一的孩子82分,初四的孩子85分。这两X试卷至今我还保存着。距离高三,两个孩子一个差了6年,一个差了3年。这期间,当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大量地讲解、训练时,他们在干什么呢?他们在大量地阅读适合他们的名篇名著,因为我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提供了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阅读书目,并购置了大量图书。当买书不能满

10、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了他们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了他们的名字。暑假的时候,我让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十本书与理由。他那时读的是这样一些书:纸牌的秘密、显克维奇精选集、死水、鹅掌女王烤肉店、伊豆的舞女、唐宋名家词选、雍正王朝、苏菲的世界、契诃夫精选集、戴高乐传。其中戴高乐传他买了3本,比照着读,竟然能找出同一场战争,哪本传记写得更好,哪本传记写得有问题。10本书中,有3本是哲学书籍。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孩子的认识水平,如果通过阅读有了积累,有了大量的铺垫,其高度会超出他的年龄阶段。也正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阅读修养、积累和感悟,语文成绩也提高了。我记得他在初三时又参加了一次高

11、三期末考试,当时考了122分,但是3年之后参加高考,也没有突破123分。这就说明,语文学到一定程度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的力量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有了这些经验后,我们就在这一年进展了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6节,改成了2节,由教师在课堂上完成教材;其余4节把学生放到阅览室由学生自主阅读。为此,学校还专门建了“自修楼,可以同时容纳1600名学生自修。这些孩子非常努力,学习也有成果。他们的语文成绩当时在潍坊遥遥领先,而且不仅仅是语文,更重要的是还影响到了他们的整体素质。由此我们感觉到:语文学科的根底就是阅读,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但如果没有阅读作为根底,孩子的其

12、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还有一件事。有一次,某某省某某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杜复平女士给我提供了她儿子的一个故事。她的孩子在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时,用错了语文卷子,拿了下学期的语文卷子。快考完的时候才发现用错了试卷,但是来不与更换,只好将错就错。阅卷出来后,想不到的是,儿子的成绩是98分,差两分就总分为。这个学校有个很好的做法,就是孩子如果认为成绩不理想的话,可以申请参加二次考试,记录最高成绩。这个孩子想:我考下学期的卷子都考了98分,如果考学过的卷子肯定能得总分为,于是就申请了二次考试,用了上学期的考卷,结果考完后一阅卷,成绩为93分。这说明,语文这个学科跟理科不一样,它不是一一对应的,

13、靠一个系列、一个梯级、一个台阶去给学生提高成绩,它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然后才能有一个提升。在语文课堂上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事件。2006年的中国教育报曾经报道了这么一件事:病假条换来的课外阅读。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开始由于偶然的生病请假,结果在家里读书让她感到比学校里上语文课更加快乐,这种愉快的阅读体验带来的是让她以不断请假、旷课的方式来换取课外阅读。结果,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她写了100多X病假条,换来的是400多部名著的阅读,她的成绩也特别突出。在某某潍坊时,我曾经在学生中作过一个调查:在中学语文学习期间,对你帮助最大的事情是什么?41份答卷里,许多学生谈到的是自己登上讲台讲

14、了一节语文课,当学校校刊的编辑,积累了300首宋词,看完了家春秋,坚持看读者,收集好文章做剪报,写周记,一次迎奥运征文获奖的鼓舞,利用班级图书角进展读书等等。在所有答卷里,没有一个提到是因为教师讲得好。这个现象特别耐人寻味,特别值得我们研究。许多语文课堂确实是因为大量、繁琐的环节影响了孩子的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但是当我们把课堂分割零碎之后,孩子就感觉不到生命活力了。我随便找了一个课堂实录,这是一个教师上朱自清的春开始的几分钟教师说:“请打开书的23页,读一下文章的名字。同学们就读:“春。教师又问:“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啊?学生就说:“朱自清。教师接着追问:“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朱自清是哪里

15、人?学生就看注释。教师随后问道:“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就这样一路问下来,非常零碎。这样的课堂看上去似乎有点极端,但这确实是许多语文课堂的一个现实状况。这样的课堂把学生本来应该有的阅读时间占没了。基于上述的状况,我们提出了“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路,希望学生通过欣赏、分享、诵读、比拟和模仿来打下阅读的根底,并进一步提升能力和素养。向规律靠拢“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语文主题学习说来非常简单。因为教材,不论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按照单元编排,每一个单元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教学重点、难点上,根本上都有明确的主题。比如某一单元5篇文章,从内容上看全是写教师,或从写作方法上看都是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形象,这就是主题。围绕单元主题,我们为教师选择了几十篇相关、相近、相似,甚至相反、相连续的文章,组合成一个读本,每个单元主题一本,合起来就是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选择时,我们兼顾古今中外,兼顾不同的年代、文体等等。所以,“主题学习主要是围绕课本上的单元主题选择材料,每一篇文章后面的阅读提示,也尽可能围绕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编写,这就是“主题学习编排的框架、思路。为什么叫“主题学习,而不叫主题教学呢?因为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引导教师不要讲得太多,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怎么把这套书拿到“主题中呢?我们不仅仅要探索一种方法,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经验、风格,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