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芽儿说课稿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7443010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笋芽儿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笋芽儿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笋芽儿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笋芽儿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笋芽儿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笋芽儿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笋芽儿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说教材、笋芽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热爱春天热爱自然为主题。这篇童话故事则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自然景象,写出了笋芽儿克服寒冷、石块挡路等种种困难,趁着大好春光,破土而出的过程。二、说设计理念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形象、特点鲜明,贴近儿童生活,特别适合诵读。我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思想,遵循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要求,在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读课文,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情感、品味美感,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为第二单元的学习打好基础,并通过活动中读、表演中说、想

2、象中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 “体验笋芽破土而出的过程,感受笋芽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突破难点。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1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在初读、精读、赏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了解笋芽儿破土而出的过程。使学生懂得只有不怕困难、奋发向上,才能茁壮成长。教学重点:是识字、练习朗读。难点: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并从中体会到笋芽儿在出土过程中受到的关心和爱护,学习笋芽儿奋发向上的精神。四、说教法与学法教法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

3、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2、根据低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抽象思维弱,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法1、倡导自主尝试,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2、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受到思想教育。五、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上课伊始,我就问大家:同学们喜不喜欢猜谜语

4、?老师给大家说个谜语猜一猜好不好?“小时层层包,大时节节高,初生当菜吃,长大成材料。”(谜底:笋)接着,你见过竹笋吗?(接着出示“笋芽儿”图片),让学生从图中认识“笋芽儿”是什么样的。随机板书课题(笋芽儿)提醒课题的读法,让学生带着自己对笋芽的喜爱读题,读出笋芽儿的可爱。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带着好奇进入文本角色。(二)整体感知,认读生字1、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动画朗读,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2、先让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划出来,多读几遍。3、同桌互读,互相正音。最后,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卡片,小组之间,进行趣味识字比赛(好的,教师及时表扬,)(三)多元阅读,

5、以读代讲。1、学生自读。2、带问题读。“在笋芽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谁帮助了它?”学生读后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板书“春雨姑娘、雷公公、竹妈妈”。3、有感情地朗读。以描写春雨姑娘的自然段为例:我用课件出示画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角色进行体验朗读,同时老师及时做好必要的指导和示范。 “孩子们,轻一点儿,再轻一点,别吓着梦中的笋芽。来,咱们一起轻轻地呼唤笋芽吧:“沙沙沙,沙沙沙,笋芽儿,快醒醒,春天来了。”通过这样人性化的引导,我想孩子们就会入情入境,读出春雨姑娘的“轻柔”来。这样进行了一个自然段的朗读指导之后,让孩子们按照这一种方法自己进行以下各段的朗读练习。4、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前四自然段。5、回归整体,感悟主题。在读完全文后我出示了以下填空练习(1)、此时笋芽又给你了怎样的感觉?再用( )的笋芽 说一说。(2)、笋芽儿钻出地面,是因为有、的帮助,更是因为笋芽有精神。(四)、小练笔课后让同学们走出教室 ,走向田野看看笋芽儿看到的明亮美丽世界是什么样的 ?写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