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7441757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 理 科 学 学 院实 习 报 告实习课程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 专 业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年 级 2016级_ 姓 名 林贺_ 学 号 20165082024_ 指导老师 闫军辉_ 实习时间 2017 年 05 月 23 日至 2017 年 05月27日填 写 说 明实习报告是对每次实习过程的记录和总结,通过撰写实习报告,初步增强学生的逻辑归纳、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它不仅是实习成绩的评定依据,是教学评估中检查学生技能的原始材料,也为以后科学论文的撰奠定一定基础。因此,参加实习的每位学生,均应及时认真地撰写实习报告。要求内容实事求是,分析全面具体,文字精练简洁,格式统一。为规范管理实习报告

2、,具体要求如下:1、实习报告必须包含封面、说明、目录、正文、实习成绩评定表(封底)五项内容;2、实习报告正文不做具体要求,由指导老师在学生填写实习报告之前给出;3、实习报告需格式统一,具体格式要求已在模板中给出;4、实习报告需在实习结束后两周内交上电子版和纸质版材料;5、实习报告需按照封面、说明、目录、正页、实习成绩评定表(封底)五部分顺序装订成册;6、打印要求:实习报告可以插页,不能改变格式,用A4纸输出双面打印,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6cm ;7、该办法未尽事宜,由地理科学学院实验室负责解释。地理科学学院实验室2017年03月目 录1 概述11.1 实习目的1 1.1.1了解庐山基本的地质

3、地貌形态11.1.2掌握罗盘、地质锤的使用11.2 实习任务11.3 组内分工2 2 实习内容2 2.1 5月24日实习第一天2 2.1.1 实习地点2 2.1.2 实习计划2 2.1.3 实习结果3 2.2 5月25日实习第二天8 2.2.1 实习地点8 2.2.2 实习计划92.2.3 实习结果9 2.3 5月26日实习第三天122.3.1 实习地点12 2.3.2 实习计划13 2.3.3 实习结果13 2.4 5月25日实习第四天17 2.4.1 实习地点17 2.4.2 实习计划172.4.3 实习结果173 实习总结18 正 文1 概述(一)地理位置庐山位于九江市以南,星子县以西。

4、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雄踞于江西省北部。地形走向:东西伸张,南北收缩。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长段块山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东偎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长江。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二)地貌特征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四周被众多瀑布、溪涧和沟谷所包围。具有罕见的第四纪冰川遗址,包括冰蚀地貌和冰川堆积物,是我国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庐山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公里,宽约15公里。东西两侧为大断裂,山体多峭壁悬崖,相对高度1,200

5、1,400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势雄伟。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十分秀美。1.1 实习目的1.1.1 了解庐山基本的地质地貌形态,学习对一个自然环境进行综合调查分析。 庐山作为我国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十分丰富的地质地貌研究价值。通过实地考察学习,针对庐山独特的复式构造进行研究。了解庐山地区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岩石来源及分布、岩石形状及产状、庐山地质类型等。1.1.2 掌握罗盘、地质锤的使用,学会使用罗盘对岩石进行产状测量以及定向。学会使用罗盘,通过罗盘对一个地方、一块岩体进行定向和定产状,学习掌握后方交汇法。以及如何使用地质锤对岩石成分进行目测来判断确定岩石的质地和

6、成分。1.2 实习任务实习路线日期天气地点5月24日小雨青莲谷地、三叠泉、望江亭5月25日晴转阴汉口峡、含鄱口、五老峰5月26日晴牯牛岭、月照松林、飞来石、如琴湖、锦绣谷5月27日晴芦林湖、交庐桥、庐山大坝1.3 组内分工罗盘定产状小组分工 第一组林贺罗青青张志帅-第二组杨艳肖张文文黄娟-第三组彭晓晓马迎春鄢玉莹蔡宇婷第二组总成员: 林贺(组长)、罗青青、张志帅、杨艳肖、张文文、黄娟、鄢玉莹、马迎春、蔡宇婷、彭晓晓2 实习内容 2.1 5月24日实习第一天2.1.1实习地点:青莲谷地、三叠泉、望江亭2.1.2实习计划:(1)观察青莲谷地地形,分析流水对岩石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及岩石被搬运的原

7、因。(2)观察青莲谷地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运动及其特征与表现。(3)观察青莲谷地地区植物对岩石发育的影响及岩石运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4)在望江亭观察剪刀峡、对谷地形态进行分析,观察岩石的节理、断层并学会判断断层的类型。2.1.3 实习结果:(1)流水、冰川作用对岩石产生的影响青莲谷地的岩石十分多并且大小差异非常大,流水不绝,依据这些思考该岩石经历了哪些活动,这些岩石来自哪里,是流水搬运过来的吗?根据课本知识我们知道,流水作用主要分为侵蚀、搬运、堆积。其中侵蚀又可分为溯源侵蚀、侧蚀、下蚀三种。观察流水经过的河道形态,这里发生了溯源侵蚀。冰川作用也分为侵蚀、搬运、堆积。其中冰川侵蚀分为拔蚀、磨

8、蚀、冰楔作用。为分析该地区岩石的搬运原因,我们通过观察岩石的分选性、磨圆性即可。流水搬运的分选性及磨圆性要强于冰川搬运,磨圆度高,多为次元状、圆状、滚圆状、大小均匀,分选性好。观察当地流水地区岩石,岩体大小差异大,磨圆度差,多为尖棱角状、棱角状,故综合分析此地岩石是由冰川搬运而来,为冰川漂砾物。(如图1)图1 青莲谷地河流中大小差异大的岩石 (2)岩石表面为何会凹凸不平?由于岩石岩性、成分不同,手风化作用的强度大小不一(例长石硬度小,风化快,石英硬度大,风化慢),所以岩石表面岩体风化差异大,呈现凸凹不平,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差异风化。(如图2)图2 差异风化后的岩石表面同时这种凸凹不平表面的形成还

9、受流水作用的影响。因可能有拦截在河流中间的岩槛存在,受其影响使得流水流速加快,形成迭水(如图3)(岩槛上形成的小于)1m的瀑布,加剧其下流最为接近的岩石一片区域的岩体受流水侵蚀加剧。图3 迭水(3)对巨石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变化的观察分析如图4所示岩石,经过观察,这块岩石为变质岩。其受温度、压力、物理或化学作用使得其成分发生变化。观察岩石表面,岩石白色斑点多,红褐色杂质多,说明含赤铁矿成分(如图5),属砂岩。结构上,此石为片状或片麻状结构。图4 巨石同时岩石有褶皱,岩上缝隙没有发生位移,故发育为节理。白色弯曲的肠状填充岩体(如图6)为发生节理后的填充物。观察此石也有断层发生,岩体受重力作用上盘

10、下落,为正断层。(如图7)图5 红褐色杂质 图6 肠状结构图7 断层(4)根劈作用 如图8,是生物物理风化的一种,指岩石受树生长力的作用发生崩裂形成松散堆积物。图8 根劈作用(5)马刀树滑坡体上的树木随土体滑动而歪斜,在滑动停止后树干的上部又逐年转为直立状态的树木。又称醉林。它的存在是滑坡的明显标志。马刀树的存在(如图9),说明青莲谷地山体原来曾有过滑坡现象。图9 马刀树(6)壶穴壶穴是在河流上游经常出现的一种地理特征。由于雨水令河水流量增加,带动上游的石块向下游流动,当石块遇上河床上的岩石凹处无法前进时,会被水流带动而打转,经历长时间后将障碍磨穿,形成一圆形孔洞,称为壶穴。(如图 10)图1

11、0 壶穴(7)在望江亭观察剪刀峡望江亭处于单面山上,一面陡,一面缓,建在顺向缓坡上。观察到剪刀峡为U形谷下套V形谷,认为冰后期U形谷受河流下切,山嘴交错,河床曲折,认为也是冰川谷,山麓地带有山丘,山丘外有水,认为是山体冰川终碛堤。两列终碛堤之间为冰水湖。构造学派认为此峡与锦绣谷发育一样,西北坡上切穿虎背岭形成崖口,此处至谷底近700m,在莲谷登山小道上有好汉坡。(如图 11)过程中我们对U型谷成因进行分析,假设有二:1.冰川作用,2.古河道的抬升,将U型抬升到V型之上。我们对这两种假设进行分析。结合观察,剪刀峡岩石主要有熨斗石、羊背石。而羊背石羊背石也叫“羊额石”,是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

12、故假设1更具有说服力。图11 剪刀峡(8)观察岩石发生位移(即发生断层)后形成的擦痕,进而判断正逆断层断层擦痕是指断层两盘相对错动时留下的痕迹,即在断层面上产生的沟槽状细微平行刻痕。组成断层擦痕的擦沟或擦槽往往一端宽且深,另一端窄而浅并逐渐消失,根据它的延长方向及擦槽形状,可以判别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手摸断层擦痕,有光滑感的方向代表断层另一盘滑动的方向。在望江亭处我们发现一处断层擦痕(如图12),并通过触摸,判断其为逆断层。同时我们发现有擦痕的这块岩石具有阶步(擦痕过程中形成的垂直陡槛)。图12 断层擦痕(已判断此处发生逆断层)2.2 5月25日实习第二天2.2.1 实习地点:汉口峡、含鄱

13、口、五老峰2.2.2 实习计划:(1)观察汉口峡,理解为何庐山为庐山复式构造地质地貌。(2)观察汉口峡岩石的生长方向,判断岩体背向斜、褶皱、断层及风化。(3)对含鄱口犁头峰的冰川拔蚀作用进行理解,对球形风化、差异风化的现象及原因再进行学习。(4)认识五老峰地貌、对五老峰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解。(5)学习罗盘测量与定向,学会后方交汇法及岩石倾角、倾向的测量与记录。2.2.3 实习结果:(1)汉口峡断层的出现与判断经过昨天学习,我们知道断层的野外判断标志之一为是否存在擦痕。今天我们又学习了另外两种断层判断的标志。一、是否有断层泥的产生。由断层两盘岩石碎块构成的断层角砾岩、断层运动碾磨成粉末状断层泥等的

14、出现表明该处存在断层。二、是否有地层的重复或缺失。这是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大致平行的正断层或逆断层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断层倾向与地层倾向相反,或二者倾向相同但断层倾角小于地层倾角的情况下,地层重复表明为正断层,地层缺失则为逆断层。在汉口峡,我们发现了断层泥(如图13),同时此处的背向斜发育十分明显,而其中的断层互动是背向斜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点。它的出现导致了地层的缺失,岩体的倾斜程度大。(如图14) 图13 断层泥 图14 地层缺失(2)汉口峡的背向斜与断层示意图在汉口峡我们观察了背向斜的发育,同时并进行了断层距离测量,附测量结果图(图15)如下:图15 汉口峡背向斜及断层示意图(局部/图中下方测量数字单位为m)(3)含鄱口的球形风化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